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五八五章 大學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魏春

  “……啪……”

  “……啪……”

  一枚又一枚的二腳踢被射向半空,脆響兩聲之后,又會冒出幾縷藍煙。

  因為是大白天,所以最多只能看到幾點火星,聽個脆響,遠不如夜中那般燦爛。

  而即便如此,一眾圍觀的百姓并世家、門閥子弟等依舊被嚇的不輕。

  他們想不通,火為什么會飛上天,還如此之響?

  足足炸了半刻,響聲才陸續停歇。李承志舉步上前,輕輕一掀紅綢,露出一塊高有丈余,長有兩丈的石璧。

  石璧并非是整體,而是將許多石塊切方,筑砌而成。

  看著就如玉璧,晶瑩玉潤,其實只是采自合黎山中最常見的花崗巖,切塊后用水磨過,所以才如此光滑。

  上面刻著四個大字,如銀鉤鐵劃,蒼勁有力。且渡了金,耀眼生輝:鎮夷大學。

  聽著很有后代氣息,但并非李承志原創,不過是太學的別稱而已。

  且有出處,《禮記·王制》:大學在郊,天子曰辟雍,諸侯曰泮宮……

  待紅綢揭下,看到“大學”二字,凡李氏部曲無不興奮的渾身直抖。而如世家、豪強卻是臉色大變,心驚肉跳。

  李氏這是準備稱候,還是直接稱王?

  也就李承志不知道,不然他肯定會說一句:你想多了……

  鳴了百多響禮炮,揭過紅綢,這開張大典便算是禮罷。李承志當仁不讓,走過石璧,邁進大門。

  其后便是李始良、李亮、李松、李時等一眾文武、凡黨長以上的吏員,及受邀而來的士族。

  被請來觀禮之人,大多都提前知會過。但也有少許不知就里,邊跟著往里走,邊問著四周同行之人:“這是做何?”

  “看不到?”

  有人指著石璧上的大字,“自然是立學!”

  立學,竟這般簡單?

  只是一通怪響,掀了一面紅綢,就禮成了?

  這也太兒戲了吧?

  有士子不憤,低聲嗤笑道:“這李氏好歹也是先圣(孔子)門徒,以《詩》傳家,難道不知凡立學,必釋奠于先圣先師?不祀先圣,這祭三牲也就罷了,就連座香案也不擺,邊座先圣神像也不立?簡直是欺師滅祖,有辱斯文……”

  他聲音雖小,但四周聽到的人不少,且不論寒庶,皆為讀書識字之輩,是以皆是深以為然。

  自漢武帝抑黜百家,獨尊儒學,設置五經博士以后,各朝各代便一直遵從《禮紀》:凡立學,必釋奠于先圣先師。

  當時的先圣是周公,先師則是孔子,建立學校必立這兩位的神像,并以大禮祭祀。

  后到曹魏,又改成了:罷周公,奉孔丘為先圣,先師顏回為之配!

  而之后慕容鮮卑與拓跋鮮卑先后入主中原,皆依禮紀,凡立學必奠孔子、顏回。而偏偏李氏如此做派,故士族出生,甚至凡讀書識字之輩皆暗中不平。

  但也只敢在背后小聲叨叨兩句,沒一個敢大聲嚷嚷出來,更別說當面質問。

  能有如此效果,當然是李承志奉行“亂世當用重典”的好處……

  眾人魚貫而入,但剛進大門,李承志又停了下來。

  眼前是一座石臺,上面豎著一塊石碑,同樣很大,但薄了許多。

  上面密密麻麻的刻滿了字,一為入學條件,二為教學內容,三為出師資格。

  李承志揮了揮袖子:“都讓看看吧!”

  李始良應諾,與帶隊維持秩序的軍將傳令,各鄉、黨署政官吏,世族、寒門士子便排著隊到石碑前閱鑒。

  只是幾息,石碑下便寂靜無聲,針落可聞。

  好家伙,這鎮夷大學,竟然不修五經了?

  倒非不學,而是不治。

  意思就是五經已非主科,博士教授也罷,學子研習也罷,只當做附帶。

  碑文中甚至言明,明經(背書)與經義(解釋經文)已不做為必考內容,甚至不為出師的必要條件。

  五經中也就獨獨留了一條時務論,另加律令、算術、理工等為必修科目。

  這也就罷了,而讓一眾士族臉色大變的是,碑文中言明:凡學子須考試合格才能出師,才能履任,才能理政,才能領軍。

  有聰明的已經反應了過來:是不是意味著以后的西海但凡舉官,就只有入大學,考試這一條路?

  只這一點,就如打在了蛇的七寸上,凡世族豪強無一不臉黑似鐵。

  不過無人敢出聲聒噪,至多也就是交換個眼神,在心中暗罵幾句。

  但再往下看時,這些人才知道,剛剛那一條只是小試牛刀,接下來才是大招:凡鎮夷、西海之民,不論貴賤,不論門第,不論出身,不論戶籍,滿十五,凡識字者皆可考試入學。

  這倒也就罷了,過份的是后面還加了一條:凡年滿六歲,不論男女,不論出身,皆可免試入鎮夷、西海,并兩地各鄉小學就讀。

  而且不但不用交束脩,食宿全包以外,凡家中有學子入學,皆可免除一定數量的賦稅。入學幾年,就免除幾年。

  條件如此優厚,用腳趾頭就知道那些窮鬼、措大會高興成什么模樣。若不是規定了入學年齡,絕對會將剛生下的嬰兒都送進來。

  而如此一來,豈不是意味著日后的門閥子弟也罷,士族子弟、乃至官員子弟,要和匠戶、奴戶子弟同拜一師,同處一堂,同宿一室?

  他們想不通,李氏為何就半點余地都不留?

  便是元恪痛恨門閥、士族,至少也是循序漸進,溫水煮青蛙。

  比如給察舉制戴上了許多枷鎖,多了重重障礙,又比如不入太學、國子監,不得入中樞。還比如力排眾議,開歷史先河,建了四門小學,并另立律科、算術、書學,硬重重的為寒門庶族擠開了一條上進的門逢。

  但即便如此,予太學中就學的依舊是宗室、勛貴。予國子學中就學的依舊是門閥,士族,高官子弟。凡不入門第,或是官在從五品以下者,或是豪強、庶族、寒門等子弟,就只能入四門小學。

  而便是予四門小學就讀的庶族、寒門,也是良家子弟,世代以耕讀傳家,出身清白。

  而李氏倒好,不論貴賤,皆是一視同仁?

  這簡直欺人太甚……不,要了士族的老命。

  便是舉天之下,不可能人人都當官,若都識了字,哪還有世家士族的活路?

  更有甚者,竟連女子都能入學?

  李氏這是連臉都不要了……

  惶惶不安,驚懼交加者有之,怒不可遏,悖然變色亦有之。

  咬牙切齒,滿面戾氣者亦有之,甚至氣到身發抖,狂顫不止的也不在少數。

  但奇怪的是,莫說群起而攻之,便是破口大罵,冷言譏諷的都不見一個。

  只因他們知道,李氏賊子可是真敢殺人的。

  便如這般,一隊接著一隊,都讓看了個仔細。凡鄉黨也罷,士人也罷,無不滿面悲憤。

  忍了許久,才有一個白發蒼蒼的老人顫顫巍巍的走了出來,朝著李始良做了個揖:“敢問使君,若是李氏子弟就學,是否也依此例?”

  看著老人,李始良的臉色一冷,肅聲回道:“凡我鎮夷、西海之民無不遵從,我李氏豈能例外?”

  只以為會等來不同的回答,沒想李始良竟一口就答應了下來,老人一時竟無言以對。

  看李始良面色陰沉,李承志若有所思道:“這老者是何人?”

  李松低聲回道:“此人是后秦趙遷之玄孫趙獻,其族兄為已故尋陽伯、原河東太守趙超宗,族子趙翼為右衛將軍元繼長史……”

  李承志稍一思索,嘴邊稍勾了勾。

  原來是天水趙氏?

  天水趙氏為一等門閥,便是與弘農楊氏相比也不逞多讓。只是在元魏,予朝中任重臣,州郡任刺史、太守的子弟就不在少數。

  因祖居秦州,再加族中子弟與右將軍元繼屬官,故爾舉族附逆。然后被李承志一骨腦擄回了河西。

  因為趙氏與任氏同為秦州望族,且為直系姻親。而大伯母又出自任氏,是以大伯待趙氏甚是親厚。

也是因此,趙氏才沒有參與叛逃,族中子弟也大都在軍中、鄉中任職。職務雖都不高,但活的很是滋潤  他之所以笑,是因為正在苦惱如何敲打趙氏,趙氏族長卻主動送上了門?

  雖說如今的西海純潔的如同一張白紙,但李承志根除門閥毒瘤的計劃依舊遇到了很大的阻力。

  至少有多半,來自出身秦梁二州的趙、任、姜、閻四家。

  因當時西海猝然遷入七八萬戶,政務幾乎陷入癱滯的狀態。為捋清頭緒,李始良與李松就只能任人唯親。

  先重用任氏,任氏又舉薦了趙氏,然后又是姜氏,閻氏……是以待李承志到河西后,這四家子弟已有許多身居要職。

  這倒也無可厚菲,畢竟不能一棍子將所有人打死,更不可能偌大的西海民十萬戶,兵足數萬,只靠屈屈數位家臣及一干舊部,舊有階級肯定是要用一部分的。

  但李承志沒想的是,因蠱惑民戶叛逃,他殺了那么多的人,幾乎將西海門閥清理了近一半,卻依舊沒有震住這幫人?

  估計是固有思維做祟,剩下的門閥士族極為抱團,幾乎是拼了命的抵觸寒門、庶族子弟上進之路。

  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如后世職聲中的許多現象:不管你干了多少活,干的又有多漂亮,永遠都比不過有關系的那一小撮。

  但總不能盡皆殺了了事吧,活還得有人干。再者士族本就用的是陽謀:是人就會犯錯,如果上官非要較真,他有的是道理。

  所以李承志才迫不及待的建了這么一所大學,更如狗攆的一般,為了鼓勵平民子弟入學,頒布了這么多惠民的政策。

  其他不論,凡家中有一子入學,便可抵一戶一年賦稅兩成這一條,就與殺雞取卵,涸澤而漁無疑。

  雖說凡西海之民無論農牧,前兩年皆免稅,但架不住李承志免的是兩年以后的稅。

  家中適齡的子女若多一些,豈不是不用交稅,甚至只用交極少的稅?

  那到時士卒并官員的糧餉從哪里來,兵器、甲胄又從哪里來?

  所以沒有一個人能理解李承志……

  有趙獻帶頭,剩下的人膽子也慢慢的大了起來,牌下漸漸聒噪,已有人在冷嘲熱諷,甚至是低聲斥罵。

  什么凌辱斯文,什么欺師滅祖,甚至連數祖忘典的話都出來了。

  大多都是未出仕的世族子弟,也不乏已然在鄉黨、軍中任職之輩。

  只因這都是一伙的……

  越吵聲音越大,連罵娘的話都出來了,李承志卻穩如泰山,面不改色。

  李承志向來威重如山,說一不二。眼睛里從不揉沙子的性情親信皆知,怎會任人于當面欺辱李氏祖先而視若不見?

  而詭異的是,李松等人都已氣的臉皮發紫,他卻依舊氣定神閑,近似看戲一般?

  李松終于看不下去了,猛一抱拳,似是要請軍令。但他嘴都還未張開,卻見李承志風輕云淡的揮了揮手:“慌什么,退下!”

  李松一頓,猜到李承志必有后手,做了個揖便退了下去。

  李始良心中猛的一跳:這怕不是欲擒故縱之計?

  他往李承志身邊一湊,低聲勸道:“再殺,可就真無人可用了?”

  “大伯放心,我今日不開殺戒,只以理服人,至多也就是殺幾只雞儆儆猴……”

  李承志回了一句,又朗聲喝道:“孝先,差不多了!”

  人都有盲從心理,他是怕再任由這些人鬧下去,怕是一個囫圇的都不剩。

  李孝先躬身應諾,而后大聲喝道:“肅禁……再敢喧嘩,棍棒伺候……”

  隨著吼身,當即便有一隊甲士沖進人群,不論老少、士庶,盡皆分開。

  眾人臉色大變,此時才知這不是秦州,更不是關中,而是西海。

  這里沒有什么王法、道理,講的只是刀在誰的手里。

  依舊是趙獻,只聽他急聲喝道:“便君,難道李氏也要行惡法苛政,以言論罪?”

  不待李始良回應,李承志便朗聲笑道:“放心,李某令日不殺人!”

  說著話,李承志取下頭上冠巾,露出半白的頭發……

  天才一秒:m.zwydw.org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