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歡聽了孫傳庭的話眼睛瞇了起來,坐地起價似乎不太地道,不過大爭之世,學宋襄公也不行。
高歡稍微沉思,便覺得這事可以做,不過得有方法,最好還是讓順軍自己提出來。
片刻之間,高歡心里就有了一個大致的方略。
現在李過的想法,大概是高歡按著約定,和李際遇碰頭,雙方展開大規模的遭遇戰。
這場大戰最好殺得天昏地暗,廝殺各十天半月,等兩股人馬基本打光,或者兩敗俱傷打不動時,他在率領大軍,從新野出發,一舉消滅李際遇,然后順便攻入關中,光復大順。
這便是李過和劉宗敏為自己準備的劇本,坐山觀虎斗,坐收漁翁之利。
現在高歡的計劃,大概是改下李過的劇本,把主角換成自己。
想到此處,高歡忽然笑道:“先發檄文,李際遇不聽勸告,破壞中原穩定,寡人將踐行諾言,發兵增援李過,將李際遇趕回關中!”
“大王既然要出兵,何必發此檄文,讓李際遇和清軍都有準備?”周延儒不禁問道。
孫傳庭捋了捋胡須,卻道:“大王英明!李際遇看見檄文,要么退回關中,要么會趁著大王沒有出兵,猛攻李過。清軍看見檄文后,知道我們的訴求,只是將李際遇趕回關中,便未必會拼盡全力。”
高歡微微頷首:“寡人正是此意!”
高歡繼續道:“檄文發出后,令黃河沿線兵馬,就地布防,最后調三萬馬軍,兩萬步軍準備參戰。”
周延儒等人聞語,連忙行禮領命,讓人去準備檄文和調兵的手續。
這時,高歡掃視眾人一眼,微笑道:“來,我們一起商議個具體的方案來!”
孫傳庭等人聞語,立時就圍攏上來。
高歡再度發出檄文,宣稱將要率兵干預順國內戰,維護中原穩定,梁國即將出兵南陽。
這封檄文一出,立時就引起了軒然大波。
黃河北岸,清軍大營內,多鐸看見高歡的檄文,不禁勃然大怒。
“高蠻子大膽,居然無視本王的檄文,膽敢干涉順國內戰。”多鐸一臉的憤怒。
此前高歡發了封檄文,聲稱李際遇不退兵,便要開戰。
而多鐸也發了封檄文,聲稱高歡若是膽敢出兵,那么清軍也將出兵開戰。
多鐸檄文發出后,原本以為梁軍會掂量掂量,可是現在高歡居然不理會他的警告,還是決定插手順國內戰。
這便是在打多鐸的臉。
“開戰!必須開戰!”多鐸憤怒揮拳。
當下多鐸便令人寫了檄文發出,由于梁國干涉順國內戰,清軍將遵循與李際遇的盟約,向梁國宣戰。
南陽府,鄧州,曹營。
二十萬曹營兵,在曠野上扎下連營,不可計數的士卒,穿行其間。
此時在曹軍中軍帥帳內,李際遇已經得到了,高歡發布檄文,決定插手順國內戰的消息。
梁軍將要直接參戰,立時在曹軍眾將中,引起了軒然大波。
這時,曹營眾多將領,立時分成了兩派,爭鋒相對,在李際遇面前進行辯論。
以田見秀、賀錦為代表的一派,主張繼續征討李過,消滅李過和劉宗敏為止。
另一派,則以牛金星等人為主,主張不宜繼續大舉進攻,應該暫時避開梁軍的鋒芒,對李過和劉宗敏的屬下,給予好處,采取招降為主策略。
此時,兩派在帳中爭論,李際遇黑臉坐在帥位。
“好了!”李際遇沉聲道:“高歡發檄文,說要參戰,清國豫親王多鐸,也發了檄文,只要梁國出兵,清國就參戰。現在高歡兵馬,要防守清軍,沒那么快過來。”
李際遇一拍座椅,力排眾議,站起身來,“寡人決定發兵新野,消滅叛賊李過和劉宗敏!”
李際遇一聲令下,曹營上下,只能聽從命令,準備調集兵馬,去攻擊新野。
在曹營兵調動時,梁軍也在調動,三萬騎兵,兩萬步軍,五萬人馬很快就抵達魯陽關,準備進入南陽。
新野縣,順軍大營內。
李過端坐在堂中,劉宗敏等將坐在兩邊,聽著李來亨的匯報。
此前李過至書高歡,聲言順國與兩國結盟通好,現在大順家里內亂,希望高歡能夠厚道一點,拉兄弟一把。
李過希望高歡能夠速選精兵,他則率領五萬順軍,與梁軍合兵一處,滅國賊李際遇于南陽,以顯示兩國結盟的情誼。
當然,只要高歡出兵,李過則愿意給出豐富的報酬,將裂地以酬梁國。
具體就是割讓南陽和襄陽給梁國,并繼續維持同盟,兩國世代友好相處。
這是李過的美好憧憬,此前高歡一直沒有回應,但這次李來亨卻帶回,確切消息,高歡答應條件,同意出兵增援了。
這時在大帳中,李過和眾多順將,聽到了李來亨的敘述,不禁都松了口氣。
劉宗敏不禁問道:“高歡答應出兵,他兵馬到哪里呢?”
李來亨道:“回稟權將軍,卑職離開洛陽時,梁軍已經在往汝州集結兵力,準備進入南陽。”
李過等人聽了這個消息,都面露喜色。
“梁國出兵!我們便不是全無勝算。”李過振奮精神道。
劉宗敏臉上露出笑意:“若是李際遇與梁軍遭遇,我們的機會就來了。”
梁軍出兵,令順軍士氣大振,面對氣勢洶洶殺來的二十萬曹軍,順軍也并不懼怕。
十一月二十日,李際遇兵臨新野,李過為了表示誠意,再次派遣使者向高歡請援。
因為曹軍兵臨城下,李過使者的級別再上一級,派遣制將軍劉芳亮去見高歡,催促梁軍兼程趕赴新野。
一場歷史上經久不衰的大戲,鷸蚌相爭漁翁得利,將要在新野附近上演。
在李過的劇本中,他的戲份主要是防守,等梁軍出手幫忙,將扮演漁夫的角色。
鷸的扮演者,乃是從洛陽趕來的高歡,而蚌的角色,將分配給李際遇。
這出大戲,對于鷸蚌而言,開始就是悲劇,當然演漁夫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