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時高歡與眾人,一起視察鐵廠。
一旁宋應升介紹道:“伯爺,這鐵廠的位置還算方便,鐵礦石從邙山上拉下來。石炭麻煩一些,需要從汝州走陸路到伊川,再裝船走伊水河,運來偃師。現在限制鐵廠生產,主要便是石炭根不上。”
高歡點點頭,“百里不販焦!從汝州運確實太遠了。這件事情本督來想想辦法。”
“那真是太好了!”宋應升忙道。
高歡對此也沒什么辦法,只能找找看,附近有沒有煤礦。
一行人繼續走,便見洛水河邊,大群礦工正在洗礦沙。
宋應升在廣州當過知府,而廣州佛山、東莞一帶,冶煉業極為發達,不僅能夠給海上的海盜造鳥槍和火炮,造的鐵鍋,也是行銷全天下。
“伯爺,這礦沙洗過之后,能提高出鐵率,而且還能節省石炭!”宋應升解釋道:“加了這道工序之后,出渣少,鐵比以前多出三成!”
高歡原本只是想找宋應星,宋應升不過是順帶的。
現在看來,是撿到寶了,這鐵廠經過他的管理,效率和工藝確實提升不少。
如今多出幾千斤鐵,他就能多造一門炮。
高歡滿意頷首,“這都是宋僉事的功勞啊!”
高歡看著遠處堆起的煤炭,不禁問道:“這石炭不用洗么?”
宋應升道:“回稟伯爺。石炭品質的優劣,關系到爐溫能到多少。石炭不僅要洗,而且要挑選,劃分品級。不過為了減少成本,遠到偃師之前,就已經在伊川清洗過了。”
鐵廠為了方便取水,沿著洛水而建。
這時眾人來到一排煉鐵爐旁,這些爐子每個一丈高,都是圓桶形狀,旁邊一個鼓風機,工匠們赤膊著身子,有節奏的推拉著,為煉鐵爐送風。
此時,站在一旁的宋應星開口了,“鐵廠靠近洛水,有水力可用,為何用人力,豈不費力費時。”
宋應升白了宋應星一眼,冷聲道:“這些煉鐵爐,都是以前留下的,又非我建造。”
高歡也是最近才知道,原來宋應升和宋應星兩兄弟,一直有些不和。
兩人都是年過半百,可是見了面,就相互不對付,跟仇人似的。
高歡不知道其中緣由,兩人也不愿意說,高歡便也不好幫他們化解。
高歡忙道:“這確實是以前的煉鐵爐,不過今后新建造的煉鐵爐,可以利用水力鼓風!”
高歡這次帶宋應星過來,其實就是應宋應升之請,來幫助鐵廠,開改在工藝,提升技術,來提高鐵廠的產量。
宋應升繼續介紹道:“這一個煉鐵爐,一次能煉三千斤礦沙,一爐大概能出二百斤生鐵。”
這時,高歡身旁,正好有一爐開爐,便見紅色的鐵水,順著導流石槽,流入了方塘中。
“伯爺!這流出來的鐵水,便是生鐵,可以用來鑄造各種農具了。”宋應升繼續介紹著。
宋應星卻又嗆道:“這種生鐵,質量太差,也不值錢,民間的土窯都可以生產。”
宋應升聽了他的話,慍聲道,“沒有生鐵,何來熟鐵!”
宋應星指著正炒鐵,還有反復捶打的工匠,“你這樣練熟鐵,一年也練不了多少,怎么能供的上兵工坊鍛造銃炮!”
高歡忙打了個哈哈,化解尷尬,然后問道:“長庚先生,可有什么方法,來提高效率?”
宋應星道:“用水力!再健壯的工匠,輪幾百捶,也沒勁兒了。下官可以改進兵器院制造的水力鍛造機,為鐵廠制造多種器械,進行水力鼓風、水力鍛打,提高鐵廠的效率!”
高歡很早就成立了,兵器和器械研究院,也就是九龍寨兵工坊,不過因為里面的工匠,技術有限,雖成立許久,但卻沒有鼓搗出多少東西來。
宋應星來洛陽后,高歡便將兵器院,交給了他,專門負責改進兵器和器械。
高歡不禁頷首,如果用水力來進行生產,無疑能解放出更多工匠,而且機器不會疲憊,能日夜運轉,肯定能提高效率。
這樣一來,制造大炮、抬槍,等專門克制清軍重甲的兵器,便有足夠的精鐵來生產了。
關外,沈陽城。
在高歡忙著生產兵器,裝備軍隊,應對清軍大舉入關之際。
回到沈陽后的阿巴泰,正在向議政王大臣會議,陳述此次入關,發生的事情,以便滿清貴族,判斷關內局勢,從而做出自己的決定。
這時大殿內,代善、濟爾哈朗、多爾袞等幾個王爺坐在上面,一群貝勒、貝子神情嚴肅的站在大殿兩側。
阿巴泰站在中間,解釋著滎陽之戰,“看到高歡出營攻擊炮陣,我啪的一下,就率兵應戰。很快啊!我就把高歡的兵馬截斷,可高歡不講武德,搞突然襲擊,我大意了啊,沒有防備,被他踹了大營!”
代善聽了問道:“這么說來,那高歡是用計謀,才勝過你!”
阿巴泰漲紅著臉,“可以這么說!要是真的堂堂之陣,野外廝殺,高歡絕對不是我大清勇士的對手!”
濟爾哈朗皺起眉頭,“若是高歡全靠計謀,損失不會到一萬吧?”
阿巴泰臉頰抽搐,承認道:“我大清勇士,雖然勝過高歡的豫州兵,但是高歡的豫州兵,戰斗意志完強,似乎還故意針對我大清兵,裝備了許多鈍器。硬是要比較多話,我覺得他們不弱于關寧軍!”
在場的八旗貴族,聽了這話,不禁有些吃驚,頓時議論紛紛。
這時博洛開口道:“中原之地,根本沒有什么重步軍和重騎兵,完全用不上鈍器。高歡卻裝備了大量鈍器,似乎知道我們要入塞,要攻擊河南一樣。”
這件事情,讓阿巴泰和博洛,都很疑惑,一度懷疑大清內部出了叛徒。
多爾袞聽了兩人的話,不禁皺起眉頭,扭頭問道代善幾人道:“禮王、鄭王怎么看,這高歡是否會影響到我們入關的計劃?”
代善沉著臉,“豫州兵若是不弱于關寧,那么就是我大清的心腹之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