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世界,沒人比李福壽更深刻的理解金融霸權的作用,那是比飛機,坦克和戰列艦更加可怕的武器,能夠輕易的摧毀一國原有社會經濟秩序,掠奪社會巨額財富,令政府倒臺,社會生活陷于癱瘓,數十年經濟成就一朝盡喪。
眼下即將面臨的戰爭,世界主要國家的幣值將會出現大幅波動,正好是推廣金洋最好的契機。
在適當的時候 大洋帝國將出臺“金洋購買法案”,舉凡購買大洋帝國或太平洋安全聯盟各國的物資,統一由金洋支付,什么英鎊、法郎、馬克、盧布、日元通通不好使。
理由是現成的,維護大洋帝國商人的合法權益,避免因幣值劇烈的活動而造成旳匯兌損失。
當今時代 英鎊,法郎,金洋和美元幣值都是與黃金掛鉤,這便是所謂的“金本位”,這其中尤其以英鎊幣值最為堅挺,堅持了一個甲子的時間沒有通貨膨脹,購買力驚人。
法郎和美元就遜色的多了,在戰爭失敗后總會面臨一定程度的向下浮動,以金洋對美元的比值來看。
在羊毛戰爭前,一直維持1金洋兌換2.5美元的匯率,可是在戰后劃到了1:3,甚至到1:3.2,很多美資銀行關閉了美元兌換黃金的通道,在洶涌的居民擠兌下不得不宣告破產,而這進一步加劇了美元的弱勢,嚴重打擊美元信譽。
說一千道一萬 政府發行紙幣都是憑借信譽和黃金做擔保,在戰爭危機的關頭為了籌措大量資金,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超額印制鈔票,不單純米國是這樣干的,大洋帝國也是這樣干的。
打贏了自然好說,有大筆的戰爭賠償入賬,政府方面也可以慢慢的回籠過剩流動性,在舉國歡騰之下危機自然消泯于無形。
打輸可就慘了,海關和財政都受到嚴密監督,不但要支付巨額戰爭賠償,而且還要應對貨幣信譽喪失和市場流動性過剩的大問題,匯率自然應聲而落,米國就是這種情況。
好在米國作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多年,底蘊深厚,經濟韌性強大,工農業實力不俗,面對戰爭后的金融危機竟然硬扛了過去,沒有導致美元徹底崩潰,在經濟復蘇后維持在1:3的匯率上。
換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幣值早就跌的連廢紙都不如。
那米國有沒有可能通過超額發行貨幣,將一堆廢紙賠償給戰勝國呢?
這種顧慮完全沒有必要,因為無論在任何一個戰爭賠償合約中,都有一個購買力標準,法郎和美元都是如此,只有白銀沒有必要,因為其本身就是貴重金屬,具有很強的貨幣屬性。
大力推行“金洋”作為國際貿易硬通貨,好處將在10年20年甚至30~40年以后才顯現出來,這是一個長遠的金融戰略,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
按照大洋帝國如今在國際貿易中的體量,理想狀態下,全部采用金洋結算的話,大約能占到世界總貿易量的1213,這其中的2~3是由太平洋安全聯盟各國合計貢獻的,大洋帝國獨自占據約10的份額。
第2項重要工作就是擴張,目標是新西蘭和蘇門達臘島。
新西蘭自然不必說了,這是已經幾乎瓜熟蒂落的果子,只等合適的時機就可以拿下,合并入大洋帝國疆域之中。
現在不是好時機,還得等一等,但這不妨礙提前把工作做起來,比如進一步加強滲透和對上層人士的掌控,有計劃有目的的分批移民,進行思想上的預熱宣傳等等。
歐洲一旦開打,那么大英帝國必然是全球調兵,加拿大,新西蘭,南非,印度,斯里蘭卡這些地方一個都跑不了,處于英國人的傲慢和對殖民地土著的不信任,在戰爭初期征募的肯定都是白人士兵。
以新西蘭現在的小體格,征召34個步兵師基本上就把年輕人一網打盡了,至于戰后能回來多少那就是個未知數?
蘇門達臘島這個地方,李福壽盯上已有幾十年了,第1次東印度群島戰爭時期因為實力不濟,沒有能力消化如此龐大的地盤,所以拖到了今天。
如今大洋帝國的實力和疆域與30年前大不一樣,根據去年底的統計數字,人口總量已經達到8897萬人,相比較三年前又增加千余萬人口,這其中2/3是帝國本土新出生人口,1/3是移民。
整個帝國人口平均年齡26.1歲,年齡結構非常年輕。
年均自然出生人口達到326.7萬,年均自然死亡人口63.55萬,年均人口增長凈數達263.15萬人,加上每年流入的百萬移民,基本上可以達到380萬至400萬人的人口凈增長目標。
現在大洋帝國的人口總量與羊毛戰爭之前的米國幾乎相仿,都是差一點點就突破9000萬人口規模大關。
可惜的是,米國在遭遇慘敗之后,被生生的肢解成了六個國家,國土面積減少1/4(統計中未含阿拉斯加州,因為這部分領土是米國人主動售出,不屬于外來勢力強行肢解。),人口規模減少1/3,經濟總量也永久的減少了三分之一,可謂代價慘重。
回過頭來再看看蘇門達臘島,其地理位置極端重要,扼守歐亞大通道的必經之處馬六甲海峽,是分隔東南亞和南亞的重要地理屏障,同樣也是極具戰略意義的要地。
若是放在小國手上不顯山不漏水,看不出什么厲害之處。
若是放在區域大國手上,那可就厲害了,奧斯曼帝國的地理位置扼守著歐亞通道間的博斯普魯斯海峽,這是一道黑海通向溫暖地中海的大門,也是鎖在沙俄帝國海軍脖子上的一條鐵鏈。
終其幾百年的歷史,沙俄帝國及其后續的傳承都沒有能夠掙破這條鐵鏈,始終被牢牢鎖死在黑海之內,無法成為縱橫大洋的角色,這就是海峽的厲害之處。
有人說,紅海軍不也曾經縱橫世界大洋嗎?
那只是和平時期,出于對世界列強的敬畏,扼守這條海上交通要道的國家沒有封鎖海峽罷了。
若是戰爭時期,在沒有占領奧斯曼帝國位于博斯普魯斯海峽周邊的領土之前,無論是沙俄還是紅海軍都不敢拿自己的艦隊冒險,那純屬找死。
即便強大如大英帝國,第1次世界大戰中同樣在這里碰的頭破血流,這就是后話了。
綜上所述 如果說新西蘭只是滿足李福壽獨占大洋洲的私人心愿的話,那么蘇門達臘島就是關系到戰后格局的大國戰略,意義極其重大。
只要占據了該島,順使控制了馬六甲海峽,從印度洋方向遠來的強敵就無法威脅到帝國本土及周邊領地,這包括婆羅洲,呂宋群島,香格里拉島和澳洲本土,全都處于安全的羽翼之下。
從戰略上講 一旦世界大國占據了該島,就可以將整個東南亞地區環抱在懷中,予取予求,不順心的時候分分鐘封死所有的貿易渠道,無論是向東通往南北美洲的太平洋航道,向北的遠東航道,向西的歐亞航道全都在掌控之中,等于拿捏住了東南亞國家的經濟命脈,這可就厲害了。
曾幾何時 兔子國的大平頂船通過博斯普魯斯海峽,就曾經因為航行安全問題被拿捏住,反正各種雞蛋里頭挑骨頭,沒有允許就不能通過,就很能形象的說明這個問題。
從1873年持續至今的亞齊戰爭,斷斷續續已經41年了,荷蘭殖民者花費了巨大的代價都搞不定當地土著,似乎有些灰心喪氣的勁頭兒。
因為連續數十年的戰爭影響,島上百業凋敝,農業生產陷于荒蕪,荷蘭人動不動就大面積焚燒農作物,實行殘酷的殺光、燒光圍剿政策,再加上惡劣的生存環境和醫療條件,如今的蘇門達臘島人口從原本的600多萬劇減到230余萬,減少了一大半。
所以,再加把勁兒就可以收割了。
在當今國際風云動蕩之際,李福壽把重要目標定在金融和擴張這兩項上,是他考慮許久做出的慎重決定,反正用不了多久,歐洲人就開始打生打死,沒人顧得上亞洲事務了。
這里要說個笑話;扶桑某高層在回答天皇質詢時,曾經說三個月占領神洲大陸,實際上戰爭打了十幾年。
如今的德國人同樣有這樣的迷之自信,“施利芬計劃”實行順利的話,三個月結束戰爭。
前任德國陸軍參謀總長施利芬制定的這項計劃,面對法俄兩個強敵,說穿了就是打一個時間差。
該計劃的作戰核心理念,是利用俄軍爆發戰爭后動員能力差,集結能力差的缺點,其需要68周才能夠形成較有威脅的重兵集團,打一個時間差。
德軍在西線率先集中力量擊敗法國人,然后掉過頭來再對付俄國人,大概齊就是這么個意思。
與原來歷史時空不同的是,德軍如今裝備了高達640輛進口的坦克裝甲車,還有大概同樣數量的自制坦克裝甲車,裝甲攻擊能力已經高于“羊毛戰爭”時期的大洋帝國遠征軍,這讓德國人充滿了自信。
問題是英法兩國也不是善茬,裝甲車輛在陸地戰爭中爆發出巨大威力的同時,英法兩國先后都投入了大量資源研究開發屬于自己的裝甲坦克技術,并且獲得了相當的成就。
僅以法國為例;
借鑒大洋帝國先進的裝甲坦克使用經驗,先后研發了10多種坦克裝甲車型號,并且陸續裝備了法制巡洋坦克,騎兵坦克和偵察坦克,總數量達到700余輛,且具備很強的后續生產能力。
英國在這方面落后不少,但同樣也拿出了自己的裝甲坦克車,只不過是由皇家海軍方面出資研究,海軍部大臣丘吉爾對此貢獻極大,是他一力主張并且撥款研發的英國坦克,其代表型的馬克一型二型和三型陸續裝備部隊,總計生產數量已經達到220余輛。
所以,法國人沒有想象中的那么弱雞,英國人同樣如此。
先定個小目標,比如1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