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八十九章 繼續宣傳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一開始,我只想做演員

第(1/2)頁  大林子還是不習慣自己的富二代身份,否則,完全可以吐一口唾沫或者賞他一記耳光!

  不過,回到酒店后,借著酒勁,他在微博上寫了一段話:“剛剛在跟某位青年領袖聊了一下,發現他的思想就跟柏楊一個樣,明明沒有科學性,只是特例,但他們會不斷把各種現象羅列出來,通過腦補、臆斷,隨意批判一下,不肯深入的分析到底誰對誰錯,根源又是什么。低級文人的特點是跟著情緒走,憑個人高興說話。自以為無所不知,其實一無所知而不自知。他們與科學家是完全相反的。”

  “柏楊在《丑陋的中國人》里批判的東西,如果你愿意去讀一下世界各國的文學作品,那你無一例外的會發現世界各民族的均有其“劣根性”。就拿在19世紀問鼎世界文學巔峰的俄、法、英三個國家的文學來說,這一時期誕生的名著,差不多90以上都是對社會、人性的深刻批判。”

  “還好意思說什么當代魯迅?”

  “魯迅先生批評中國,是拿國人中出現的一些現象行為,將它剝去包裝讓人得見它的本色,這時候人們就知道,這種現象行為好或者不好。旨在國人能往好的方向去發展,亦不要無視中華的脊梁。現象行為的好或者不好,在魯迅的筆下,與國籍族裔是無關的。這之后,這種現象出現在了中國,人們要正視,要反思,要從中提煉。”

  “而我們這位當代魯迅講現象行為的好或者不好,并不根據現象行為本身好或不好,而根據的是行為人的國籍族裔。把人類的普遍性當成中國的劣根性,不是傻就是壞。即便他的出發點是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結論也是錯誤的。”

  “簡單舉個例子,當中國發生臺風時,災后很多普通人都到街上去進行救災,他們會說:鼓動毫無專業知識的普通民眾參與到救災中,不僅是對人民生命的漠視,也無助于救災工作的順利開展,這是專制國家最愛干的事情;

  而當德國發生洪災,一些德國人也組織起來參與救災,他們則說:在大愛的感召下,社會民眾都自發參與到救災中來,這是充滿大愛的皿煮國家才會出現的一幕。”

  “這類人非蠢既壞…雙標還不自知!”

  好嘛,這是公開懟韓憨了…

  很多人期待韓憨的反應…

  畢竟當年一個人單挑整個作協的存在!

  很尷尬,韓憨居然沒有回應…

  即便有記者采訪他,他說的是:“我不是什么意見領袖,我想恐怕大部分的人是通過閱讀我的文章來發泄積怨的。我的博客可以說是一個公共廁所一樣的存在。有些人匆匆忙忙地沖進來,完事后松一口氣。”

  很聰明的一個人!

  他知道自己沒法跟沈林斗…

  “看電影了么?感覺怎么樣?”

  還沒等記者回答,劉威強就自問自答一般:“我就知道是很不錯的!”

  劉威強也從香港趕了過來,參與宣傳…

  “這個劇本很好,我們拍到一半就知道這個電影可以。我們拍完以后,后期全搞定,在等,在等待響應。”

  “昨天林哥給我打電話,說了首日3420萬,我很高興的…”

  “我當然高興,我是商業導演,票房對我們很重要,拿獎是其次。”

  “他當然是大哥,整部戲都是他找的人,我們所有人都靠他養活的!”

  記者又問沈林怎么看劉威強,沈林想也沒想:“劉導演攝影師出身,對構圖,鏡頭運動以及鏡頭節奏的把握在整個亞洲首屈一指,就你看他的電影跟一般導演的電影就是不一樣,鏡頭漂亮,敘事流暢,善于抓細節!”

  鄧朝也說道:“最重要劉導拍戲真的很快,就感覺他下班比演員還要著急!”

  “你在戲里飾演的角色精通韓語,本人呢?”

  “還可以吧,只要不是當地俚語,我都能說,也能理解。”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聊完《盜賊們》,記者果斷提起了微博的事…

  “我不是針對某一個人,就是看到網上的很多類似的言論覺得特別可笑,昨晚喝了一點酒,沒忍住就寫了!”

  “我可以作證,”吳景插了一句:“正常情況下,他不會隨便在網上寫一些容易讓人爭議的東西!”

  “我一個電影人,以后微博只發電影的消息!”

  呵呵,想多了…

  他這把懟的是韓憨,熱搜想壓下去都很難,就好像煩煩,難道他不想壓熱搜嗎?

  壓不住啊!

  當然,對于《盜賊們》來說,這是好事。

  電影本身的熱度永遠沒法跟嘴仗相提并論,更別說沈林還是優勝者!

  不是,他不算優勝者,因為很多公知跳了出來——這個時間是2010年,年底南方周末頒了個獎叫2010年中國夢踐行者致敬典禮,獲獎者有龍應臺、陳丹青等人!

  再加上有心人帶節奏…

  沈林懶得跟他們掰扯,發了一句:“我發現這幫人都有一個共性,動不動就‘戲子’,表達的觀點永遠是‘這國怎、虧總民、我陷思、定體問’…我這條微博不會刪除,咱們再等十年,看看這些人的嘴臉…我始終堅信,互聯網是有記憶的…對了,感謝觀眾支持,《盜賊們》首周四天票房1.3億,周六單日票房到了4900萬,謝謝大家!”

  轉眼到了22日,《唐山大地震》上映的這天…

  《盜賊們》7天跑了八座城市,還得追加三天時間,畢竟《唐山大地震》上了!

  主創三人包括導演已經各自分開,去參加不同的活動。

  沈林來到中戲大禮堂跟師生做一些電影方面的分享和交流。

  討論不必細言。

  沈林是中戲的驕傲,戛納最佳導演、最佳男演員早就掛在了榮譽榜上的人物。

  自然賓主盡歡。

  到了自由提問環節,一個男生忽然站起來道:“沈林師兄,你是喜歡《盜賊們》這種純商業片還是想《月球》那種帶著點人文思考的片子?”

  “其實電影界沒有文藝片這個劃分,廣義上來說,所有的電影都是商業片——它們的創作,都是為了最終發行,進入院線。我國藝術電影面臨的最大問題,其實也屬于歷史遺留。90年代地下電影時期,大量獨立電影在國內禁映,一部分六代導演走的是去海外電影節賭獎項,然后靠賣海外發行來維持獲利,并且由此探索出了一條道路。”

  “我們首先要搞清楚,并不是說藝術電影要背離市場,要偏離群眾,而是指它和主流商業片的側重不同,更強調電影的藝術性表達——它不一定是少數人的電影,但就它的出發點來說,不是為了“多數人來看”而創作的。”

  “現階段,我做的電影基本上都是商業性比較濃厚的作品,《月球》是個例外,它立項之初其實是為了實驗3D拍攝技術!”

  “所以,你偏向商業片”

  沈林點頭:“嗯,我必須偏向類型片和商業片,你們知道什么原因嗎?”

  “…什么原因?”

  “根據WTO簽訂的協議,最多還有一到兩年,好萊塢的電影就會加倍進入中國市場,我們作為當打之年的中國電影人,必須要迎頭趕上!”

  “那你覺得文藝拍案需要保護嗎?”

  沈林擺了擺手:“需要保護的藝術一定是已經落后或者過于先鋒的,如果要保護藝術片,請問川劇要不要保護?京劇要不要保護?皮影戲要不要保護?再怎么保護,沒有觀眾,就是沒有觀眾啊!”

  “師兄,我想問一下,我們的第一部戲要怎么挑選?”

  “第一部戲就不要靠考慮這么多了,如果劇本好、導演好,算你走運,如果是個爛劇,就當積累經驗,沒有成名、成角之前,演員沒有挑選權!”

  “師兄,昨天黃宗磊說了‘“《唐山大地震》的好壞無法用票房來衡量,也愿意接受觀眾的檢驗,他們覺得這部電影能夠創造國內電影新的票房紀錄。’,你怎么看?”

  “我坐著看唄…”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