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27章鄭縣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三國從殺入長安開始

  在接下來的幾天,楊義一面派出大批的人守前往洛陽的方向打探消息。

  另一方面,又派出幾路兵馬,到四處去收斂難民。

  最后和石廣元一起在鄭縣的周圍,選擇種土豆的土地。

  楊義擁有的種子并不多,1000袋土豆聽起來不少,但也只有十萬斤而已。

  另外,西北現在動亂不堪,楊義也不敢將所有的土豆一次全都投進去,萬一種好了土豆,來了強敵,被敵人獲得了這些土豆,那可就糟了。

  所以,楊義準備留下兩萬斤,直種下八萬斤,以備不需之用。

  種植土豆的地點,當然選擇危險少的地方,楊義和石廣元圍著鄭縣轉了一圈,終于選中了鄭縣西南的方向一塊肥沃的土地。

  選好土地后,楊義準備從跟來的那些難民之中,選出了一部分人來種植。

  這些人無家可歸,至少在忠誠方面有一定的保障。

  當天晚上,楊義喊來了李家莊的李良族長,還有那些難民的幾個名望比較高的人也一同參加會議。

  經過雙方的互相介紹,楊義知道了那些難民中選出的三個名望比較高的人叫什么。

  姜保是最早跟上的難民中的一個,生的有些黑,但體格卻極為健壯,也可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所以大家都很信任他。

  而另外的伙還難民選出來的人,一個叫吳英,讀過幾年私塾,在村子里也極有威信,所以他也成了這一伙難民的頭領。

  最后一伙兒難民選出來的頭領,名叫何民,是何家村族長的兒子,老族長病故,所以這一伙兒難民都聽他的。

  楊義率先開口,“各位,你們先說一下都有多少人吧?”

  李良說道,“我這邊還有872人,男丁246人”

  姜保嘆了一口氣,說道,“姜家村有786人,男丁只剩下186。”

  吳英也許有些難過,“我們從出來的時候有1000多人,可是到了現在,只剩下683人,男丁256人。”

  何民緩緩說道,“我們這邊有456人,男丁138人。”

  楊義看到大家臉色都有些黯然,直到在這一路上,恐怕他們損壞了很多人。

  “各位,不要難過了,既然到了這里,大家就要好好的活下去。”

  說到這里,楊義的語氣停頓了一下,但緊接著,他也不等四人回答自己的話,便自顧自的繼續說道。

  “大家都是跟著大漢新軍走過來的,我也不想瞞你們,我現在告訴你們,我準備在這里種植一種很高產的農作物。

  讓別人去種,我也不放心,所以我想把這些種子讓你們去種,你們愿意嗎?”

  四人聽到楊義的這番話,頓時一愣,李良試探著問道,“將軍,是什么?”

  楊義緩緩說道,“此物既不是賣,也不是谷,還是請廣元和你們說吧。”

  坐在一旁的石廣元,聞聽此言,急忙將一枚土豆放在了桌子上。

  “各位鄉親,就是此物,名叫土豆,產量極高。”

  四人看著桌子上的土豆,愣了半晌,竟然沒有一個人能認出是什么?

  “石先生,此物產量有幾何?”

  聽到這句問話,石廣元轉頭看了楊義一眼,這才緩緩說道,“只要將這枚土豆種下去,百天之后,畝產即可達到三四千斤。”

  “三四千斤?”

  四人聽到此話,頓時吃了一驚,何民急忙站起身來,“石先生,怎么可能呢?”

  看到四人滿臉不可置信的模樣,楊義心中也理解,畢竟,在這個時代里,就算是最高產的農作物,恐怕也不過200斤。

  如果是普通年景,也不過是白斤而已,年頭稍差,恐怕要降到百斤以下。

  一畝地那么大一片土地,只收獲白斤的糧食,想想就讓人很是感慨。

  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在場的四個人,又怎么敢相信有這么高產的農作物呢?

  何民定了定神,擺了擺手,“石先生,你說笑了,怎么可能有產量這么高的東西,莫不是在騙我們?”

  聽到這句話,石廣元也轉頭看了楊義一眼。

  其實不只有李良四個人不相信,就連他也是半信半疑。

  如果一畝地能夠收城三四千斤,那豈不是說,種這一畝地相當于種三四十畝地?

  石廣元之所以肯來這里,其實有很大的原因也是想要看一看,這世上到底有沒有這么神奇之物?

  看到幾個人懷疑的目光,楊義微笑著擺了擺手,“諸位,廣元說的沒錯,此物畝產確實能達到三四千斤,如果你們經管好的話,收成還會更高,這一點我可以向你們保證。”

  “還會更高?”

  四個人的目光灼灼的看著桌子上這沒橢圓形的土豆,呼吸都變得有些急促起來。

  過了好一會兒,李良試探著問道,“將軍,此物讓我們種嗎?”

  楊義點了點頭,“李族長,你也知道,此物如此神奇,如果讓別人知道,肯定會惹來麻煩。”

  說到這里,楊義的語氣停頓了一下,但緊接著,他也不等李良回答自己的話,便自顧自的繼續說道。

  “而你們幾個人都是陪著大漢新軍走過來的人,也是我信任的人,所以我想把這件事情讓你們幾個人去做,希望你們不要讓我失望。”

  聽到這番話,李良頓時大喜,急忙拱了拱手,“將軍,只要你信任老朽,老朽絕不會讓你失望。”

  何民聽到這番話,不約而同地互相看了一眼,紛紛站起身來,對著楊義連連拱手,“將軍,我們也愿意!”

  看到四人都答應了,楊義點了點頭,肅然說道,“現在的種子還不很多,所以,你們盡量保密,千萬不要讓外人知道。

  另外,你們也要盡心的栽培,一旦有了收成,你們想想,會就難多少的難民。”

  聽到楊義的這番話,何民頓時想起逃難的艱辛,再次拱手保證,“將軍,小人的這條命算是將軍給的,此次絕不服將軍所望。

  如果這次沒辦好,請將軍拿小人試問,小人絕無二話。”

  楊義擺了擺手,笑著說道,“大家都不用客氣,快坐下。”

  等到四人坐下后,楊義才繼續說道,“你們都是我最信任的人,這一點我也不說了,以后你們知道就好。

  至于種植的事情,你們還要費心,最好是能找出一些種植經驗豐富的人來,也好讓這些種子發揮最大的效應。”

  等到散會后,楊義又找來了典韋,讓他帶人幫助這些人去搭建一些住人的地方。

  現在的天也不冷,而且搭建的只是簡易的草棚而已,所以也用不了多少時間。

  而這些草棚搭建的地點,就是種植土豆這片土地的周圍。

  這樣一來可以更好的經管土地,而另一方面呢,也可以起到看護的作用。

  如果住人的草棚不這樣搭建,就需要派大隊的兵馬過來看守,有了這些草棚,只需要派來極少的兵馬駐扎在這附近就可以了。

  給這些人安置玩住的地方之后,楊義又回到鄭縣,找來徐庶和時廣元商量,鄭縣擴建的問題。

  擴建是一定要擴建,要不然,如果有新的難民來了,恐怕也沒有地方居住。

  現在大漢新軍的實力還弱小,所以盡量讓百姓住的集中一些,這樣也便于保護,所以擴建鄭縣勢在必行。

  三人坐在一起,開始商量擴建的規模和樣式。

  畢竟想要擴建一座城市,不能胡亂的擴建,一定要有規劃才行。

  只不過,到底要建造成什么樣式,三個人一時也拿不了主意。

  最后,只能按著一個標準的模式,那就是中間是縣衙,然后在縣衙的左右規劃街道。

  這個圖紙的樣式,楊義并不十分在意,他只是要求路一定要寬。

  在后世的時候,就是有很多的城市想要擴建,可是,由于以前的街道留得太窄,等到以后擴大城市,在想要擴寬街道的時候,卻發現已經沒有地方了。

  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所以楊義特意提出了這個要求,那就是街道一定要寬,而且,還要預留出一些空地,以防將來有用的到的地方。

  經過三天的時間,三人終于將要擴建的圖紙規劃完畢。

  按照一般的建造方法,肯定是從中間向兩邊擴散,這樣建造起來會方便許多。

  可是現在不行,建造這些房屋,就是為了讓居民聚在一起,所以只能沿著鄭縣的東側,向一面擴展。

  圖紙上的房屋,除了一些特殊的建筑,都只是一層,并沒有加蓋兩層三層!

  這個時代人實在太少了,并不缺土地,所以大家盡量住得舒服一些。

  至于什么集中取暖之類的問題,楊義連想都沒想。

  在這個年代連鐵制品都少,就更不用說鋼管之類的東西。

  另外蓋一層的房屋還有一個好處,如果真達到了人多的狀態,完全可以拆掉重蓋,一層變成兩層或者更高,那豈不是容易的多。

  楊義這段時間真的很忙,圖紙的事情剛設計完畢,李良又匆匆趕過來稟報。

  “將軍,住人的地方已經搭建完畢,現在是否要種植土豆?”

  楊義剛要應充,卻忽然心中一動。

  他雖然沒有種過土豆,可是,他總感覺在種植土豆之前,是不是應該先把地翻一下,讓土質松軟一些,這樣好像更好一些!

  想到這里,楊義轉頭看著李良,“李族長,先別急,我們一起去看看。”

  李良急忙應了一聲,帶著楊義來到了種植土豆的地方。

  站在田埂上,楊義四處看了看,果然和他心中想的一樣。

  土地并沒有翻過,還是雜草叢生,也就是比荒地強一些而已。

  看著這片土地,楊義想起歷史記載,以前種植莊稼收成少,一方面是種子不行,而另一方面,在經管方面好像也差了幾分。

  楊義想了想,立刻找來幾家族長,讓他們派人把這片土地重新翻一遍。

  四人雖然不明白楊義的意思,但還是應了一聲,正要離開。

  楊義看著滿地的荒草忽然又說,“在翻地之前,先把這些草全都拔掉,然后扔到一邊。”

  其實只是種植這八萬斤的土豆,用不了這四族的人。

  只不過,楊義考慮現在也沒什么事情做,所以讓他們一起來種植土豆,一方面可以讓他們有事做,而另一方面,也是讓他們從中獲取一些經驗。

  這一次土豆收獲了,等到再種植的時候,那就不可能是這一小片土地了,說不定,在整個鄭縣周圍,都會種植土豆。

  到那時候,有了這些有經驗的農人,在想要種植土豆的時候,自然就不用楊義去費心了。

  另外,楊義也不是什么種植高手,他希望在這次種植土豆的過程中,這些農人能發現新的種植技巧,畢竟,這些人在種植方面的經驗比楊義要豐富的多。

  人們常說,只有經歷過苦難,才知道幸福的珍貴。

  這些人原本是難民,如果不是楊義搭救他們,就算他們感到兗州或者徐州,說不定也會損耗大半,沒準會全軍覆沒。

  而且在逃難的時候,幾乎找不到吃的,無數的難民在淘難中餓死,也只剩一些身體狀況稍好的人,才能堅持到現在。

  逃難的過程中,簡直就是生死之間,這種苦難,只要有一點辦法,他們也絕不愿意再去嘗試。

  所以這些難民很珍惜這個機會,幾乎拿出全部的熱情來經管這片土地。

  楊義讓他們拔草,她們就去做,一直等到看不見,他們才戀戀不舍的收工。

  在土地邊上的草棚雖然簡陋,可是,卻漸漸的有了笑聲。

  這些難民也從那種麻木的狀態中走出來,重新變成了一個人。

  孩子們不再膽怯,他們剛走出草棚出來玩耍,老人要拼命的想找一些事情去做。

  在這片土地上,重新燃起了希望。

  又過了一段時間,四處搜尋難民的士兵,已經有帶著難民回來的了。

  只不過,他們搜尋的位置太近,帶回來的難民都是那些跑不動的,或者年歲大的人。

  楊義并沒有嫌棄這些人,因為他始終認為,只要是人,無論年紀大小,都有生存的權利。

  由于多年的戰亂,鄭縣有的人逃走,或者損耗在戰亂之中,只是一個小小的城市之中,就有很多無人居住的房子。

  楊義將收斂回來的難民安置在這些空房子里,暫時并沒有讓他們去做什么,因為他們的狀態都很差,必須要養一段時間才行。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