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百六十四章 杜荷他爹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唐稱心

  好不容易來一趟長安,羅逸倒是被杜荷給請去了家中。

  尤其是杜荷與城陽公主是一對恩愛夫妻,這駙馬府都感覺二人是不分彼此。

  而城陽公主也是問起姐姐長樂的事,羅逸也是說起好著呢。也是讓城陽公主笑得是有些曖昧。顯然姐妹二人里平素也沒少說些體己話。

  至于杜荷,羅逸覺得這與他年紀相當的家伙是一副愁眉不展的樣子。

  原因很簡單,除了即將到來的戰事,還有就是對于李承乾最近的改變有些憂心。

  不過如今羅逸在這里,顯然杜荷也暫時拋棄了一些自己的負面情緒。

  而二人聊著的時候,羅逸先是說起了杜荷的哥哥杜構,再說起了他的父親,一代名相杜如晦。

  羅逸可以看得出杜荷對于自己的父親言語間都是崇拜之情。

  這點羅逸也覺得合理,房謀杜斷的水平,大家都曉得的。

  但是說起杜如晦,其實在羅逸看來,他的早死對于大唐是一個極大的損失。哪怕四十六歲的年齡在古代不算英年早逝了。

  杜如晦和房玄齡的經歷比較相似,兩個人都出身于官宦世家,在隋朝都曾經擔任過低級官職。更重要的一點是,當時的吏部侍郎高孝基曾經非常看好兩個人的才能和前途。

  高孝基給予杜如晦的評價是:“公有應變之才,當為棟梁之用,愿保崇令德。”你很有應變事務的才能,應當是棟梁之才,希望你能保持美好的德行。

  可是即使深得當時吏部侍郎的賞識,杜如晦在隋朝仍然沒有得到重用。在經過13年的預備官員經歷之后,他才得到一個滏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縣尉的官職。

  不知道受到這樣的任命,當時已經33歲的杜如晦是什么樣的心情。他的祖上世代為官,祖父杜徽曾經官至懷州長史,父親杜吒曾經擔任昌州長史,到了他這兒,雖然有著被人稱道的才能和品行,卻只是得到這樣低微的一個官職。

  盡管史書上并沒有關于杜如晦此時心情的記載,但是“棄官而回”四個字已經能夠說明一切。

  在長達十余年的預備官員生涯中,想必杜如晦對當時朝政、上下官員作風已經有了極其清醒的認識,所以擔任滏陽縣尉職務不久,他就棄官不做,又回到了長安城中。

  很快,秦王李世民平定長安,在房玄齡的推薦下,杜如晦來到秦王府,李世民任命他為法曹參軍,不久又升遷為陜州總管府長史,對他的才能和見識非常欣賞。

  他和房玄齡一樣,成為李世民的重要謀士。

  但是其聲望在羅逸看來同樣給他帶來了危險。

  李世民早在當秦王的時候就以愛惜人才著稱,他在秦王府設立了弘文館,以吸引和培養天下名士英才。這些文人可以和李世民共商國策,賦詩作文,為當時的政壇和文壇都帶來了新氣象,其中尤以“十八學士”最為著名。在這十八個人中,杜如晦雖然年輕,卻因為才高學廣居于十八學士之首,房玄齡也排在他后面,位居第二。

  隨著李世民平定叛亂的戰功越來越大,唐高祖李淵給他的官職也越來越高,包括三公之一的司徒、相當于宰相的尚書令和中書令。當他的軍功實在太高而無可再封的時候,李淵索性自創了一個“天策上將”的官職授予了他,待遇遠遠超過當時其他諸位王子,地位僅次于皇帝自己和太子李建成。

  官高權重,幕府之中又有多位謀臣為他出謀劃策,李世民自然而然就引起了太子李建成的防范之心。

  既然有了防范之心,首先要做的就是迅速削弱李世民的支持力量。于是李建成上書李淵,請求將李世民最得力的謀士房玄齡和杜如晦派到外地去做官,沒有朝廷的命令不得回京。

  李淵身為開國皇帝,一點兒都不缺少對各方勢力的思慮與權衡,他馬上準奏,不僅勒令房玄齡和杜如晦離開秦王府,沒有朝廷詔令不得回京,同時還下令將秦王府里李世民的其他得力干將調離京城。

  之前李世民有諸多謀士武將,如同猛虎添翼,現在皇帝和太子的這一番舉動,就好比去掉他的左膀右臂一般。

  才能和功勛已經到達天策上將之位的李世民,又怎么會甘心屈居于他人之下呢?哪怕這個人是他的親哥哥。

  一場更大的謀劃正在醞釀之中。

  這場謀劃想來不必多說,正是那玄武門之變。

  公元626年六月,正是天氣最熱的時候,傍晚時分天氣仍然酷熱難當,空氣中一絲風都沒有。

  長安城中的一座府邸之前,連同大紅燈籠都籠罩在神秘的沉靜之中。門口的衛兵身板挺得筆直,如同雕塑一般,就連他們緊緊握住武器的手,在夏日的酷熱里也好像沒有多少熱度,有的只是鋼鐵般的力量與冷峻。

  兩乘小轎的轎簾緊閉,像飛一般地來到府門前。衛兵剛要上前盤問,只見府里的管家已經小跑著來到門前:“秦王請的道長來了沒有,如果來了趕緊請他們進去,秦王正等得著急!”

  他的話音剛落,只見府前的轎子轎簾一挑,兩個道士模樣的人分別從轎中走了出來,衛兵一見,連忙擺擺手,讓管家帶著兩位道士進去了。

  這兩位道士正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在此次進府之前,他們已經收到長孫無忌傳達的秦王詔請,兩個人經過一番考慮,最終還是以性命之憂拒絕了秦王的邀約。

  此時秦王身邊剩下的得力人手最值得一提的,就是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不過遇到事情,這兩個人常常你一言我一語,始終不能讓李世民拿定主意。李世民正是迫切需要心腹幫他決策的時候,偏偏自己最器重的兩位謀士卻遲遲不能前來。

  秦王思量再三,最終無奈地拔下自己的佩刀遞給尉遲敬德:“你再去請他們,如果他們還是不來,殺!”

  見到尉遲敬德后,房杜二人才確定了秦王此次的決心,于是裝扮成道士模樣來到秦王府。

  兩個人在秦王府剛剛坐定,從另一道府門進來的尉遲敬德也趕到了。

  房玄齡、杜如晦、長孫無忌、尉遲敬德,這些秦王的重要幕僚此時又重新聚集在一起,尉遲敬德和長孫無忌更清楚當前的局勢,于是由長孫無忌率先把情況講述了一遍。

  當前他們面臨的局勢就是:太子李建成和齊王李元吉意圖在為李世民餞行時動手,徹底除掉他們的心腹大患。

  尉遲敬德直人快語,聽長孫無忌講完這些之后,就把太子李建成如何派人給他送重禮、想要拉攏他的事說了一遍。

  “現在已經到了這個程度,咱們如果不先發制人,恐怕會遭了別人的毒手!”尉遲恭的語氣極為迫切,他之前和齊王多有齟齬,如果李世民遭人毒手,他勢必也不能逃脫。

  長孫無忌支持尉遲敬德,可是最重要的人物李世民卻不置可否,他只是把問詢的目光看向了房玄齡和杜如晦。

  這個時候站出來的還是房玄齡和杜如晦。

  越是到緊急的事情上,房玄齡卻偏偏越穩重。此刻他緊鎖雙眉,過了許久才緩緩開口,聲音仍然是以往的不慌不忙,慢條斯理。

  像以往一樣,房玄齡把李世民對兄弟情分的顧慮、率先采取行動將會產生的后果,以及如果不采取行動將面臨的局面、秦王將面臨的命運、將會受波及的秦王府幕僚等形勢分析了個透徹,無一遺漏。

  李世民、長孫無忌和尉遲敬德等人聽得連連點頭。但是,一直說到最后,房玄齡仍然沒有說出到底采用什么具體解決辦法。

  李世民深知房玄齡在這種場合下的特點,于是把目光投向杜如晦。

  他一直最為倚重的“房謀杜斷”,在房玄齡充分分析形勢、提供多種解決方案之后,最后做出決斷、一錘定音的常常是杜如晦。

  缺一不可。

  這也是在需要做重大決策時,他必須要兩個人同時到場的原因。

  “秦王,此時已是大家的生死關頭,只能進不能退!”杜如晦目光堅定地看著李世民,又向在場的人一一看去。

  “我們先發制人?”李世民沉思半晌,終于說道。

  杜如晦神情凝重地點點頭:“玄武門是最為緊要的位置,王爺已經聯絡好的人,現在可以啟用了!”

  杜如晦的幾句話剛說完,尉遲敬德已經開始摩拳擦掌。

  而玄武門之變,李世民取得了他所期待的勝利,跟隨他起事的謀臣武將都各自得到了升職和封賞:長孫無忌與杜如晦擢升為太子左庶子,高士廉與房玄齡升為右庶子,尉遲恭晉升為左衛率。

  李世民即位之后,杜如晦擔任兵部尚書,封蔡國公。628年,杜如晦以本官檢校侍中,攝吏部尚書,總監東宮兵馬事。629年升任尚書右仆射,與房玄齡共同執掌朝政,當時的典章制度都出自他們二人之手。

  房玄齡和杜如晦兩個人的命運如此相似:同樣出身于官宦世家,同樣得到隋朝吏部侍郎高孝基的賞識,在隋朝卻又都沒有得到重用;都是來到李世民府中才有了用武之地,不斷建功立業,輔佐唐太宗李世民成就霸業,李世民時代的“貞觀之治”,兩個人功不可沒。

  甚至兩個人的兒子命運都近乎一致,這點羅逸也說過,歷史上房玄齡的次子房遺愛娶了唐太宗第十七女高陽公主;杜如晦的兒子杜荷娶了唐太宗第十六女城陽公主。兩個人都當了駙馬,最后又都因為謀反罪被誅。

  唯一不同的是,房玄齡一直活到70歲高齡,杜如晦則于630年病逝,終年46歲。

  可以說老杜比起小杜實在是厲害太多了,就是如今的杜荷,在羅逸看來其實是差了些水準。

  至少他歷史上確實出了昏招,慫恿李承乾造李二的反。

  讓羅逸很不爽的自然是有歷史發明家稱,“房謀杜斷”主要指房杜兩個人出主意幫李世民奪嫡。

  房謀杜斷,所謀、所斷的,不排除有奪嫡內容,但主要應該指軍事謀略。

  第一點,李世民說了,房玄齡自謙把功勞讓歸于他:“譬如玄齡等功臣,雖有益于國,能自謙讓歸之于朕。”

  開國才叫功臣。所以這里明顯指開國時期,房玄齡作為總參謀長的功勞。

  難道歷史發明家認為,這個“功勞”指算計李建成的“陰謀詭計”么?如果是“陰謀詭計”內容,李世民會把這個叫作“歸功于朕”嗎?

  第二點李世民還蓋章“玄齡與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共取天下”,難道這也是指玄武門嗎?

  按照他們的說法,難道是李建成害得他們“出百死,得一生”的?難道他們想說,李建成是勾結外敵的奸細?

  而且李二說過:

  “今玄齡等有決勝帷幄、定社稷功”,

  “貞觀以前,從我平定天下,周旋艱險,玄齡之功,無所與讓”,已經說了是“平定天下”之事。

  第三點,李世民與房玄齡商議事情,房玄齡說杜如晦善于決斷,杜如晦來了,剖斷如流,用了房玄齡其中一個主意:

  “世傳太宗嘗與文昭圖事,則曰“非如晦莫能籌之“。及如晦至焉,竟從玄齡之策也”,應該也是軍謀為主。

  至于杜如晦,杜如晦傳里說,后從征薛仁杲、劉武周、王世充、竇建德,嘗參謀帷幄。時軍國多事,剖斷如流,深為時輩所服。

  “剖斷如流”,應該是就是指“杜斷”;“軍國多事”,已經點明了是軍謀。

  而且李世民的“奪嫡圈”心腹共有三個人:長孫無忌、房玄齡、杜如晦。

  如果是商量“奪嫡”內容,那么應該也有長孫無忌參與。這里看起來好像沒有長孫無忌的參與,應該是商議軍謀。

  而且這件事應該發生在李世民與杜如晦還不太熟的時候,應該是剛剛征伐天下的時期。

  李世民與房玄齡初見之時,李家剛剛起兵兩三個月,李世民與房玄齡一見如故,把他引為謀主。

  隰城尉房玄齡謁世民于軍門,世民一見如舊識,署記室參軍,引為謀主。

  按照正常邏輯,李家剛開始征戰天下,李世民給自己找“謀主”時,看重的肯定是軍事謀略,而不是要專門雇傭一個“陰謀家”。

  且史書蓋章房玄齡征伐未嘗不從,一直陪著李世民南征北戰。

  如果房玄齡是專門出主意奪嫡的陰謀家,專門呆在長安對付李建成不是更好?用得著“征伐未嘗不從”,一直隨軍?

  所以羅逸覺得這就純屬荒謬罷了。

  況且羅逸也覺得房謀杜斷是真實有本事之人,不管是未曾謀面的杜如晦,以及與他忘年交的房玄齡,那都是歷史上濃重的一筆。

  請:m.xyqxs.cc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