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100章 三劍客齊聚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重生鄉村文藝生活

  劉傳志喝了不少酒,對何平毫不避諱的說起心中的憤懣和志向。

  何平心想,看來去香江一次對劉傳志的刺激還是非常大的,說不定這就是后世聯想轉型之戰的誘因。

  畢竟是經受過兩種社會制度落差的人,對于兩地人在生活和工作上的天壤之別,他心里肯定有不服。

  臨別之際,劉傳志拉著何平的手,“何總,以后有機會到京城了,一定要告訴我一聲,讓我略盡地主之誼。”

  何平不露痕跡的抽出手,“一定一定。”

  不就陪你聊了會天,說了幾句好聽話嘛,不至于弄的跟知己似的。

  以后有機會了,我說不定還得支持一把倪老的“貿工技”,到時候你小子別跟我翻臉就行。

  1994年,計算機公司已經變成了聯想公司。

  當時聯想公司的兩大核心人物劉傳志和倪光南產生了嚴重的分歧。

  身為總工程師倪光南主張走技術路線,選擇芯片為主攻方向,而總裁柳傳志主張發揮中國制造的成本優勢,加大自主品牌產品的打造。

  劉傳志和倪光南的這次交鋒,后來也被認為是代表了中國企業“貿工技”和“技工貿”兩條路線的爭斗。

  可惜的是最后倪光南倪老在這場斗爭中落敗,聯想從此在組裝廠這條道路上一去不復返,讓后世無數國人說起這件事無不為之扼腕嘆息。

  如果聯想當年能夠選擇另一條路,扛起中國科技自主創新的大旗,未嘗不會成為另一個華為。

  只是世事沒有那么多如果。

  何平自然是知道后世聯想的這場斗爭的,在他心里還是偏向于倪老提出的“技工貿”路線。

  自力更生,豐衣足食。

  偉人的這句話已經在現實生活中被無數次的驗證過。

  任何把希望寄托于外部勢力的幻想,最終都會被現實狠狠的打臉,唯有自強才是出路。

  “哈哈,何老師,我們來了。”

  下了火車的劉軍跑過來一把摟住何平,連行李都沒管,扔給了駱一禾。

  駱一禾拖著大包小包的行李,滿臉愁容,“我帶兒子都沒這么累。”

  何平跟劉軍擁抱完,又給駱一禾一個擁抱。

  兩人又給一旁的査海生抱了抱,老友久違見面,自然親熱。

  “你們倆怎么才來?”査海生問道。

  “這都夠快的了,單位那邊都已經接收我的檔案了,我說辭職他們死活不同意,學校也在勸我。我說勸我也沒用,我鐵了心了,最后他們給我辦了個停薪留職。”劉軍嘻嘻哈哈的說道。

  這年頭國家培養大學生花的都是真金白銀,社會上也急缺這些高素質的人才,所以面對劉軍的辭職才會這么挽留,要是放在后世,單位只會給劉軍一句:滾!

  駱一禾跟劉軍的結果一樣,也是停薪留職,只不過劉軍是被動的,他是主動的。

  從這一件事就可以看出兩人在性格上的差異。

  劉軍和駱一禾的到來,讓何平家又熱鬧了幾分。知道兩人今天到,劇創小組的成員們都請了假,要給他們接風。

  兩人把行李放下之后,迫不及待問道:“作家村現在蓋的怎么樣了?帶我們去看看啊!”

  “剛開工不長時間,現在就是個大工地。”何平說道。

  何平的話沒有澆滅兩人的熱情,正巧大家都在,一伙人簇擁著兩人來到旁邊的建筑工地。

  作家村現在正在基礎施工階段,挖的到處都是坑,場地里堆滿了材料,上百人在工地里忙碌著,一派熱火朝天的景象。

  這樣的景象讓劉軍和駱一禾有些失望,完全沒有他們想象中的華麗。

  査海生沒閑著,他是看過作家村項目的設計圖紙的,對整個園區的規劃了如指掌,興致勃勃的給兩人做起了介紹。

  “這里以后是個三層的大圖書城,一萬多平米一層,賊敞亮。以后專門開放給市民朋友們,讓他們可以享受到文學的熏陶,創造讀書氛圍。那邊的是作家宿舍,分了兩個檔次,看個人選擇。何老師說了,有錢沒錢都能在這里住,肯定比在外面住便宜。

  那個角上有個食堂,到時候我們想吃飯可以到那里去。那邊是個活動中心,以后我們可以去那里鍛煉或者開座談會……”

  隨著査海生的介紹,整個作家村的形象一點一點在劉軍和駱一禾兩人的腦海中成形,兩人的臉上露出欣喜的笑容。

  如果真的按照査海生介紹的建造起來的話,先不說作家村的環境如何,至少使用功能上非常全面,幾乎照顧到了他們所有的需求。

  連自辦的雜志和編輯都有,如果到時候戶外環境再好一點,那對他們這些從事文學寫作的人來說簡直就是世外桃源般的存在。

  一群人圍著工地走了一圈,又回到家里胡吃海塞了一頓。

  晚上劉軍和駱一禾跟査海生商量要自己建房子,被何平攔下了,“以后作家村蓋起來了你們到那里去住就可以了,何必再蓋房子呢。我家這里地方大,你們在這里也沒什么影響,先在這里湊合一年吧。”

  査海生以前也有過建房的想法,都被何平用這番話勸住了,幾人聽完一想也是,反正以后有作家村,租也好、買也好,設施那么齊備,肯定比自己自建房強多了。

  劉軍和駱一禾就在何平家的廂房住下了。

  跟朋友見完面,何平還得回韓屯,他臨走時跟幾人交代道:“這里要是覺得太吵的話就跟我說一聲,我在韓屯跟你們找個地方。”

  査海生現在已經習慣了旁邊工地的聲音,主要是他愛熱鬧,每天跟劇創小組的成員們聚在一起,比在韓屯有意思多了。

  “在這里挺好的,都習慣了。讓他們倆待兩天再說。”査海生說道。

  “成,有需要就跟我說。”

  何平回到了韓屯,晚飯的時候魏峰過來向他辭行。

  “何平哥,去南山考察的隊伍已經定好了,明天我們就準備出發了。”

  養豬場在魏峰的帶領下,已經在金州和奉城兩地開了兩個分場,目前他們在遼省的據點已經打好了基礎,以后只要按部就班的發展下去就可以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