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二十九章? 我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一)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我叫柳銘淇,是這個世界獨一無二的人。

  現在我需要做一個五年計劃,以便規劃未來五年即將怎么做。

  俗話說,不以規矩,無以成方圓。

  如果沒有一個可以執行的計劃,想到哪兒做哪兒,無疑是一種很愚蠢的浪費時間和精力的行為。

  同時為了致敬太祖等偉人,我把第一個計劃的年限定在五年。

  目標年限太長了讓人看不到希望,反而會懈怠。

  目標年限太短了不能夠做一些長遠的規劃設計。

  所以五年挺好的。

  總的說來,我在未來五年時間里,第一序列需要完成的事情如下。

  紅薯。

  鋼鐵。

  火炮。

  香煙、白糖和胡椒。

  發電。

  四桅帆船和大航海。

  一項一項的說。

  紅薯這個事情前面已經分析得夠多了。

  明年景和三十三年,便會有二十四萬畝的紅薯地在京城周圍鋪開。

  即便是產量不增加,按照每畝三千斤來計算,最多還有一年的時間,也就是景和三十四年,在整個京畿地區種植第三批的一千四百四十萬畝,便是最后一批試種了。

  等到了景和三十五年,四千多億斤的紅薯,便足夠分配給全國絕大部分的農民們。

  到時候我派出在京城里有豐富種植經驗的老農民們,去各地執導他們怎么培育紅薯種子、怎么精細的養肥土地、怎么的種植、怎么的收獲和保存。

  相信在景和三十五年的秋天,絕大部分的大康民眾們,就能吃上香噴噴的紅薯了。

  至此只要每年派人去檢查和指導一番,老百姓們便基本上不會再缺糧。

  再加上了對于各種糧食的儲備,以備災荒,困擾大部分朝代的糧食危機便會基本上得到解決。

  中華大地上的老百姓,只要不餓肚子就不會造反。

  可是,如果他們因為沒有餓肚子,而毫無節制的開始生育,對于整個國家的負擔,肯定會越來越大。

  我一定要謹記人口快速增加帶來的各種難題。

  中華的朝代毀滅就毀滅在人口周期上面。

  當人口增長到一定程度,已經沒有足夠的耕地讓他們耕種,糧食也不夠他們生活。

  這樣的年限只用持續三五十年,等到他們的孩子們出世,情況就會遭遇更一步的計劃。

  倘若再連續遇到幾年的天災人禍,那么必然就會反賊四起,天下打亂,從而最終改朝換代。

  我泱泱中華數千年,只有南宋不是因為這個緣故而滅亡的,其余的都逃不過。

  所以想要破掉這個人口周期問題,必須要想辦法。

  想辦法不是你讓他們計劃生育,在這個時代是絕對擋不住的,大康的人口只會越來越多。

  節流不行,那就只有開源了。

  人光吃紅薯,或者是土豆、玉米,那是絕對不行的。

  還需要大米當作主食。

  所以開源,主要就指的是怎么有更多的大米。

  開源的辦法很多,可以不斷的改進水稻,也期待農家出現一個袁爺爺那樣的人,可以造福全天下。

  另外的就是大批量去海外買糧食,但這個的花費就太多了,讓朝廷花費太多的生意,他們一般不愿意做。

  接著便是我設定的打下中南半島,把這里當成中原的糧食大后方。

  中南半島有著瀾滄江孕育而成的湄公河,再加上了濕熱的熱帶雨林氣候,給這里的水稻帶來了最好的生長環境。

  況且這里的水稻還能一年三熟,質量和口味都是上層的不說,產量也是全球數得上號的。

  整個中南半島一年出產的糧食,巔峰時期足夠全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吃。

  我要求不多,只要那里能每年通過海運,運送可供五億人食用的大米回到大康的各個港口,那就是莫大的幸福。

  而且中南半島不能留下那些土著猴子們,除了就近的可以訓化之外,其余的男性全都可以被抓去開荒。

  女性最好,可以給移民到這邊的大康民眾們當老婆。

  移民不但可以減輕國內的耕地壓力,更可以讓我們占領更多的地盤。

  兩三代之后,這里便會成為大康神圣不可侵犯的自古領土,再也不會和我們分開。

  但要注意一點的是,一定要打通從云南和廣西跟中南半島的通道!

  不能只有湄公河,還必須要如同秦直道一樣的通道,形成和中華大地上的公路交通網,這才能保證不會成為飛地,一旦遇到什么問題便占據為王,從而離開中原的統治。

  秦直道的修建在平原上都很難,更別說是中南半島的雨林、多山地帶了。

  歷朝歷代不是沒有目光遠大的君王,他們也不是不想開疆辟土,而是多限于當時的生產力條件,所以沒辦法把這些土地給收入中華。

  比如你單單憑借著古代的肩挑背扛、人工鋤頭挖掘,怕是數十年都不可能完全修好一條秦直道。

  耗費這么大的人力物力,得到的卻是雨林眾多、蚊蟲蛇鼠眾多、瘟疫瘟障四發的地方,你說有什么用?

  因此他們放棄了,是一個很現實的選擇。

  但這個困難,在我這里,卻有了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

  我同時就在做炸彈實驗室。

  現在的苦味酸炸彈威力已經足夠大了,等到后來,各種黑火藥炸彈制造出來,一路的這么轟炸過去,攔路的山就給炸了,攔路的河就修建大橋、攔路的雨林全部給用汽油給燒了……三五年就能徹底做出幾條秦直道出來。

  只要我不怕破壞這些生態環境,那么就一定有辦法。

  反正我不需要那么多的土地,特別是和我們云南、廣西交界的地方,沒有任何阻礙的順暢交通條件,才是最重要的。

  只要我們能和中南半島的子民互相交流,大家有著共同的文化、祖宗和信仰,就不可能分割得開。

  不信你們想一想?

  在古代除了我們華夏,還有哪個國家能維持這么兩千年的大一統?

  沒有!

  連之一都沒有!

  原因就是因為我們有著全世界所有民族和國家都沒有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只要成了我中華的家人,就永遠不可能分割得開。

  分割開的,只是因為他們本身就不是我們一家人。

  從我華夏而去、有著云、桂兩地的相連,有著不斷的交流往來,有著我中華的官員、教育、生活體系維持著,中南半島絕對不可能遠離我們。

  哦,對了!

  我也是昏了頭。

  云南現在還是南詔呢!

  想要把云南給打造好,這也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

  到時候只能一同把云南處理了,從中原大地遷移過去百萬甚至千萬的民眾,才能保證這里的戰略地位穩固。

  不知不覺一個紅薯,就讓我的思維發散得如此之遙遠。

  但這也不是什么胡思亂想。

  紅薯其實不僅僅代表著紅薯,它所指的就是糧食安全。

  民以食為天,這個說法在任何時候都是對的。

  哪怕是現代,你敢說這事兒不準確?

  那非洲那些的戰爭災難死傷的人多一些,還是因為吃不飽飯死的人多一些?

  特別是在古代,糧食安全就是一切安全的根本。

  只有吃飽了喝足了,人類才會去除枷鎖,不斷的開始新的發展。

  為什么歐洲在十五六世紀就開始了大量的爆發出了科技天才,一步步的把老白這一族推向了巔峰?

  不就是因為他們通過大航海,掠奪了大量的財富和物資,從而讓他們自己人吃飽了喝足了,從而有時間、有精力和金錢來開展科學研究嗎?

  然后他們又靠著這些發明出來的科學技術,不斷的進步,不斷的強大,從而再次霸凌整個世界。

  這是一種良性循環。

  我也希望大康在這個世界能做到這一點。

  于是,這也不可避免的引出了五年計劃的第二點——鋼鐵。

  鋼鐵被譽為是改變世界的偉大發明。

  甚至是它被譽為工業的糧食。

  前面說了真正的糧食對于人類的重要,現在說到工業,能成為工業的糧食,由此可以知道鋼鐵的重要。

  在現代,人們或許不會感受到鋼鐵的巨大威力。

  但是在十四五世紀開始,隨著各種軍用的大炮、槍支……各種民用的機械等等的發明創造,鋼鐵就成為了人類不可或缺的最重要生產力代表。

  直到二戰的時候,大家都仍舊把一個國家的“鋼鐵產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實力、以及國力強弱的標準。

  當時的第一就是美利堅。

  剛開始打仗的時候大家還不覺得,直到美利堅對東瀛宣戰之后,一個月一艘航空母艦的下餃子速度,簡直是活生生的把倭寇嚇得絕望了。

  這便是偉大的鋼鐵產量的威力,它不僅僅代表著鋼鐵本身,更代表這個國家的整體工業水準。

  而我國的工業發展起來,不就也是靠著鋼鐵產能的飛速上漲,成為了世界第一之后嗎?

  如今在這個時代,柳銘淇不曉得別的地方的情形,但大康的鐵產能,應該還是屬于世界領先的。

  從現在開始做鋼鐵,那便是提前別人至少三十年、五十年甚至一百年開始布局。

  有了更多的鋼鐵,我們就能修建更多的戰艦,生產出更多的大炮槍支等武器,碾壓整個地球,獲得全球的資源和全球的消費市場。

  比如說南非的超級金礦、澳洲的超級鐵礦、智利的超級銅礦和硝石礦……這些東西,你沒有足夠強大的武器,怎么去得到?

  有了更多的鋼鐵,我們國內的各種工業發展就能加速,真正的流水線大生產年代便會到來。

  只要生產力提高了,各種科技發展起來了,各種流水線生產展開了,那么大康的崛起便是無法阻擋的!

  為了達到這個目標,準備培養成千上萬個鋼鐵專業實驗人員,我準備了整整十萬工人,去轟轟烈烈的開展大煉鋼。

  或許前面幾年的產能和質量會不過關,但大康人是聰明無比的,他們會不斷的改進,不斷的進步,從而漸漸的朝著最正確的方向走。

  更何況還有我這個化學和物理雙博士在呢!

  別說是什么優質鋼鐵,高碳鋼、中碳鋼、低碳鋼,就是各種特種鋼,我都能知道比例和技術指標。

  只不過這就牽涉到了更多的協同科技發展了,得慢慢的來,急不得。

  但我可以肯定的是,最多兩年時間,我大康的鋼鐵產量就會突破巔峰的北宋,超過每年一千萬斤。

  至于古代巔峰的明朝后期鋼鐵產量八千余萬斤,五年之內也不在話下!!

求點訂閱,恰口飯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