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六十章 蓬勃發展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金沉白說起的蜂窩煤,現在儼然已經成了裕王府的拳頭產品。

  論銷售額,它可能比不上花香精油,甚至是連肥皂、白糖都比不上。

  但是論銷售數量,那么裕王府所有的產品加在一起,都沒有蜂窩煤的十分之一。

  人們大批量需要蜂窩煤的時節,基本上就是冬天十月下旬到第二年的一月中旬。

  如果再擴大一點范圍,那便是九月下旬到一月下旬,四個月左右。

  其余一年的八個月時間,蜂窩煤的銷量是急速的下降。

  平日里也就是邊疆的重鎮、關隘等等地方,需要這種方便簡潔的燃料,像是江南這樣的地方,除了一些大戶會用,別的人都不買。

  但這并不代表平日里就不用生產了。

  相反的,平日里他們的工作強度一點兒都不低。

  比如帝京府的兩個工坊,一個位于東面的災民區周圍,另一個已經從帝京城墻角下搬遷到了南面的二三十里之外。

  兩個工坊一共有五萬人在干活兒,堪稱如今全帝京府最大的工坊。

  已經擴大容納到一萬人的小葛村造紙工坊,連人家的四分之一都沒有達到。

  不過帝京府的兩個工坊工作效率不高。

  他們五萬人,每天也僅僅是做八千萬個蜂窩煤。

  乍一看,八千萬個蜂窩煤不少了。

  帝京府總共人口才三百萬,家庭數量差不多五六十萬個,一天用十個來計算,也不過才五六百萬個。

  一天的產量就夠帝京府用半個月。

  但算賬不是這么算的。

  帝京府的這兩個蜂窩煤工坊,根本就不是只供應帝京府,他們供應的地方多了去了。

  首先西北的甘肅、陜西和山西三個省份需要他們供應,而且冬天下雪不宜通行,還必須要提前就給他們備貨。

  冬天有雪橇固然很好,但問題是萬一有什么意外發生,比如路崩塌、雪崩等等,雪橇也派不上用場的時候,邊疆城池關隘沒有蜂窩煤用,那可是會出大問題的。

  因此從春天開始,蜂窩煤的運輸就沒有停歇過。

  反正蜂窩煤非常耐保存,存個一兩年都可以照常使用。

  單是這三個省份,每個月的需求量便超過五億個了。

  然后還有河北,還有山海關錦州防線,那里冬天要用的蜂窩煤更多。

  可以這么講,如果帝京府這邊冬天一家人用六個蜂窩煤便足夠的話,山海關和錦州防線,特別是錦州和寧遠這兩個重要節點城池,每戶人家少了十個都沒辦法過日子。

  以前沒有蜂窩煤的日子,就連駐軍也只能躲在軍營里面瑟瑟發抖。

  防御的話不用擔心,沒有任何一支敵軍能在這個時候來打仗的——不冷死也得因為厚雪阻礙,發揮不了十分之一的實力。

  火攻什么的更是屁用沒有。

  現在有了蜂窩煤,軍營里面到處都燒著不說,城墻上的一個個哨崗也能燒上。

  站在里面站崗探查情況的軍士們,任憑有刺骨的寒風吹著,三五個蜂窩煤爐這么燃燒著,身子骨都能暖和一點,還隨時能喝到一口熱湯,吃一口熱飯,別提多欣慰了。

  城內外的居民們同樣如此。

  以前沒有蜂窩煤還感覺不出來,現在有了蜂窩煤,大家都覺得離不開它了。

  大康朝的制度很完善。

  能住在錦州和寧遠城內外的民眾,超過一半都是軍人的家屬們,剩下的一半也是過苦日子的農民。

  一個城池如果只有駐軍,那么日子枯燥又沒有盼頭,平日里沒有一點煙火氣息,肯定不長久。

  所以朝廷是鼓勵這些邊關城池有額外的居民去勞作居住的。

  不說別的,為軍士們提供一些糧食,提供菜肉果蔬,再干一些雜活兒,比如修補城墻、搬運東西等等,這些總得要人來做吧?

  甚至軍士們的補充,打仗時候的壯丁輔助,不都得他們上場嗎?

  那么既然這些老百姓來到了這邊生活,就不能因為太過困苦而走了。

  人一走,同樣是什么用處都沒有。

  于是每年朝廷都會補助給他們很多東西,首先第一點,人家的各種稅賦是全天下最少的。

  然后從外面運來的各種物資,價格賣給這些平民百姓的話,一樣很便宜。

  其中就包括了蜂窩煤。

  軍營里面的蜂窩煤是隨便用的,這些都算在軍費里面。

  然后軍屬們的家里,每家每天十個蜂窩煤,倘若你家里有兩個兒子當兵,那么就有二十個。

  普通人家,每個家庭每天五個蜂窩煤,如果還想多買,那就算三文錢一個。

  這個價格無論是在嘉峪關、錦州城、巴塘城,都是一樣的。

  三文錢啊!

  從柳銘淇手里買都花了二文錢!

  無論怎么運送,這個價都是巨虧。

  可朝廷為了邊疆的安寧,為了邊疆有更多的人扎根居住,也是花費了巨資。

  但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么好的政策,這些邊疆地區的居民不但沒有減少,反而增多了。

  而現在蜂窩煤逐漸的被人們所熟知,效用也被人稱贊,那么邊疆的冬天也就不那么難過了。

  相信要不了三五年,人口起碼還能再增加兩三成。

  一方面能增加邊關的掌控力度和實力。

  另一方面,還能減輕內地土地兼并的壓力。

  簡直是兩全其美。

  作為非常重要過冬戰略物資的蜂窩煤,自然就顯得壓力大。

  除去這些地方,還要從陸路直接運送給山東、江蘇和浙江。

  這些都是在大運河和黃河豐水期的時候,就得提前運送過去,不然到了枯水期,用陸路來運輸的話,成本至少要加兩三倍。

  所以你看,京畿地區的這么每天八千萬個蜂窩煤,這樣七七八八的一分,還剩下多少?

  連帝京府都只能是勉強保證用量而已。

  幸好柳銘淇在今年的六月,便已經和新野縣令司馬北談好了興建另一個蜂窩煤工坊的事兒。

  司馬北不愧是出身于法家的人,他在短短一個月時間里,就已經組織好了從山西而來的煤炭,然后搭建起了棚子,在裕王府的工匠們的執導下,開始了緊張的試生產。

  實際上做蜂窩煤并沒有什么難處,工序也不復雜,所以尋常人學習半個月,便完全可以上手。

  麻煩一點的就是三種原料的配比而已,這一點目前還是裕王府的工匠們掌控,但事實上秘方不知道怎么的,已經泄露出去了。

  可別人試著生產一看,除非他們做到每天出產兩千萬個蜂窩煤的規模以上,不然成本根本壓縮不到兩文錢。

  這還僅僅是成本,利潤什么都還沒有算!

  畢竟他們購買的煤炭沒有裕王府便宜——皇帝特意命令內務府幾乎是送給了裕王府煤炭,僅僅需要承擔的是運輸成本而已。

  成本上有優勢不說,關鍵還在于怎么售賣。

  你要是幾千個幾萬個,那么隨隨便便周圍十里八鄉的人就能給你消化了。

  每天出產兩三千萬個,你怎么賣?

  大張旗鼓的賣?

  朝廷上下已經有了公論的,蜂窩煤是裕王世子,哦,德王爺發明的,那么這屬于人家的獨家秘方。

  倘若是別人自家做,自己用,那么朝廷不會管。

  可你這么每天幾千萬的去制造,然后拿去賣,和裕王府搶生意,你這不是打朝廷諸公和皇帝的臉嗎?

  規模小了不掙錢,規模大了還得被罰款。

  你說讓那些商人怎么做?

  干脆就不做了!

  反正兩文錢一個的蜂窩煤,隨便買來用好了,這個生意不做又不會死。

  司馬北的新野蜂窩煤工坊,如今已經招攬了整整兩萬人。

  他們的生產量是每天六千萬個蜂窩煤,畢竟這里的工人都是青壯勞動力,不是災民區那些老弱病殘,不是京城里那些懶散的工人,工作效率自然就高。

  新野蜂窩煤工坊最優先供應的便是京畿地區的六百多萬人,然后便是就近的兩湖、安徽、江西等地。

  這些地方是帝國的中部,特別是兩湖地區前幾年又連續遭遇了重大的災害,所以對蜂窩煤這種便宜的燃料需求很大。

  畢竟上百萬的老百姓們只能居住在搭建的帳篷區域之中,要是每一個都燒柴,不知道多少山頭會被他們給挖空。

  而且還有巨大的火災隱患。

  蜂窩煤不一樣,簡單方便,而且炭渣都能繼續燃燒,掏出來的時候基本上已經不會再有快速引燃的風險了。

  嗯,不單單是最近的洪災,從春節期間的大雪災時,用雪橇車開始送蜂窩煤的時候開始,蜂窩煤便已經在兩湖的民眾之中已經變成了不可或缺的寶貝。

  至于旁邊的安徽和江西兩地,他們冬天里用得同樣很多,可夏天的時候,也只有三分之一的人在用蜂窩煤,而且因為不用取暖,用量更會減少一些。

  比新野蜂窩煤工坊還提前一步建立起來的威遠蜂窩煤工坊,則是三大工坊之中最出色的一個。

  柳銘淇是先到新野和司馬北商量了蜂窩煤工坊,然后到了一路成都,又和葛松道談起了在四川的蜂窩煤工坊。

  按理說應該是新野的先開動。

  但新野是屬于京畿地區的,需要層層上報。

  葛松道自己就是西南總督,他想要開一個蜂窩煤工坊,今天想了明天拿到技術就能做。

  所以威遠的蜂窩煤工坊開工得比新野的還要快。

  兩個地方同樣是兩萬人的規模,不過四川這邊的工人們,每天卻能生產出六千五百萬個蜂窩煤,比新野足足多了五百萬個。

  這也是為什么歷來四川出去打工的工人,都非常受歡迎的原因。

  相比起新野,威遠蜂窩煤工坊的負擔更大。

  西康靠近吐蕃的一圈防線周邊,一年起碼有四個月是冰封的,加上雪化道路泥濘,起碼有六個月的時間。

  再加上到處是山、河、峽谷,交通非常不便利,所以那邊的物資是極其缺乏的。

  每年四川這個天府之國的產出,最多的一部分便是補貼西康,剩下一點才給貴州,只能保持一個微妙的平衡。

  在那邊寒冷惡劣的環境中,蜂窩煤更是一種戰略物資。

  今年春節的時候,蜂窩煤通過雪橇送到了西康防線,獲得了從上到下的一致贊揚,因此葛松道還專門寫了一封奏折,請朝廷感謝裕王世子的偉大發明。

  只不過從帝京城發往西康,實在是太耗費時間,消耗也大,所以才在威遠設立了一家蜂窩煤工坊。

  平日里通過水路走一部分路,然后再通過馬車,還有驢車騾車等等,一路運送到西康,不但是節省了耗費,而且還大大的縮短了時間。

  甚至最近西康還傳來消息,許多吐蕃商人都忍不住進了一些蜂窩煤回去用,反饋的效果是很好很好。

  吐蕃是位于高原之上,本來柴火燃燒的溫度就不夠,蜂窩煤這種半密封的燃燒,使得溫度更高,取暖更容易,煮東西也更容易煮熟,你說他們怎么會不喜歡?

  從這一點來講,葛松道離開四川的時候都頗為自豪。

  他這樣不但給四川每年節省了上百萬兩銀子的補給損耗,更是讓威遠這邊整整兩萬人有了活兒干,圍繞著這個蜂窩煤工坊的各種配套產業,至少能解決二十萬人的生產生活。

  四川由此更會安寧富足。

  這也是他為后繼的西南總督潘弘茂留下的寶貴財產。

  潘弘茂接手的西南三省,可比當年葛松道接手時要寬松富裕多了。

  當然了,三大蜂窩煤工坊的蓬勃發展,最大的受益者還是裕王府。

  即便是他們拼命增加對工人們的待遇,以及繳納稅賦,堅決不肯白要煤炭,一個月的總利潤都突破了一百萬兩銀子。

  這里面光是朝廷的采購,就要占據七成左右。

  所有人都不知道蜂窩煤會這么賺錢,他們還以為裕王府只是勉強保本罷了。

  這么多的錢,讓很喜歡錢的裕王妃,都禁不住有點心驚膽顫。

  一年就掙一個大康首富的身家,這是什么概念啊!

  任憑皇上怎么的不在意,以后知道了這么高額的利潤后,怕也是有些嫉妒的吧?

  但你要讓裕王妃不賺這筆錢?

  那怎么可能!?

  我家那么多人口,我兒以后還要生那么多兒女子孫的,不多掙點錢給他們存家底,難道一個個的以后喝西北風嗎?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