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百八十九章? 木軌運輸的考量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在大康的咸魚生活

  等到大中小的雪橇車做好,兩路齊發,帶著糧食,一路沿途發送,直接沖到荊門和孝感兩個地方后,柳銘淇等人便帶著羽林衛和千牛衛踏上了回京的路程。

  木匠們還得留下,再做一些雪橇車,準備替換,然后有可能還得遠征湖南。

  話說司馬北真得玩得溜。

  他讓雪橇車到了襄陽之后,直接就空車跑到了襄陽平行的隨州,再從隨州往北到了京畿地區的信陽。

  繞了一大圈,卻是送過去了十多輛雪橇車和一群有經驗的木匠,正好幫助京畿地區另外一端的支援基地建造更標準的雪橇車。

  信陽這個地方的地勢可謂非常重要。

  它一路殺向南方便是約定好的孝感,孝感再往東南走就是黃石和黃岡。

  支援了這兩個地方后,馬上就可以延伸到東邊安徽的岳西、望江。

  再往南便是江西的重鎮九江府。

  而孝感直接下去更好,過了武漢便可以直插云夢澤畔的湖南岳陽,還可以輻射到湖南常德。

  看看,一口氣能搞定四個省份的部分區域救災!

  而這些地方都是江南地區賑災的最西邊,屬于最遠的區域,要最后才能抵達。

  從京畿地區這邊走,反倒是最快,最便捷。

  所以這里對于雪橇車和木匠們的需求是巨大的。

  司馬北的支援來得恰到好處。

  因為新野那邊的實踐已經證明了大中小的雪橇車安全可靠,在暴風雪之中完全能運送糧食到百里之外。

  現在又有成品可以參考,又有參與了制作的木匠師傅們的現身說法,信陽的建造和運輸工作,瞬間就開始加快了。

  因為進展得太快,京里到處準備的麩糠和糧食,整整五十萬石,五天時間就全部發出去了。

  嗎蛋。

  本來覺得江南才是主力,怎么現在變成朝廷中樞硬扛了?

  可形勢這么好,道路打通得這么快,當然不可能繼續等著江蘇和浙江穿山越嶺來。

  有實力自己就上了。

  景和帝和一群大臣們咬了咬牙,又從倉庫里面拿出了三百萬石大米和麥粉、再按照一比三兌換了九百萬石的麩糠,一共一千二百萬石糧食,分成兩部分加急送到了新野和信陽。

  說來也湊巧,糧食陸續抵達兩個地方的時候,暴雪有了明顯的變弱。

  算一算時間,現在已經暴雪肆虐超過三十七天了,按照正常情況,應該也是到了變弱的時候。

  可從暴風雪的停止降落,再到暴風雪徹底化開,道路、莊稼、房屋重見天日,起碼是半個月一個月之后了。

  想要再恢復正常,恐怕也是要到三月份。

  到時候能不能搶種水稻,能不能有生產自救,都還是未知數。

  所以救災的步伐一刻都不能停,糧食還得繼續的往兩湖地區運送。

  柳銘淇等人離開的時候,兩萬聚集而來的精干工人們已經抵達了。

  他們一方面等著雪停,一方面在訓練怎么更好更快的除雪。

  在柳銘淇他們回到京城的時候,兩萬人已經快速的開始清除積雪,一路挖掘,朝著預定目標而去了。

  說起來,他們留在渠河鎮的時候,對面襄陽、荊門、十堰等地飛鴿傳書提得最多的一個,并不是糧食,而是蜂窩煤。

  暴風雪天氣的時候,根本沒辦法出門,如果家里沒有儲存足夠多的柴火,這段日子肯定是最難過的。

  哪怕是有儲存柴火的,經過了接近一個月的消耗,普通人家里也是所剩無幾。

  在這個時候,小型雪橇車抵達的第一個湖北村落——西洼村,送來的糧食固然讓人歡喜叫好,但那幾千個蜂窩煤和幾十個蜂窩煤爐,才是最讓他們謝天謝地的。

  沒有蜂窩煤爐的人家,直接就在家里地上挖一個坑,把蜂窩煤燒紅后,放在坑里,然后不斷的加新的進去。

  如此一來,不但能燒水做飯,還能保證一家人隨時都是暖和的。

  和之前受冷受凍相比,現在的日子簡直是在天堂。

  因為特別提醒了他們通風,他們也盡量打開一絲縫隙,不至于造成煤炭中毒的悲劇。

  見識到了蜂窩煤的巨大好處,帶隊守在西洼村的襄陽府正五品同知崔振宇,第二天就立刻發來了飛鴿傳書,跪求上千萬個蜂窩煤。

  不,最好的話,就是第一批先調集五千萬個蜂窩煤,蜂窩煤爐有就給,沒有暫時也不用。

  看吧。

  五千萬個還只是第一批。

  不僅僅是西洼村,第二站的東崗村,守在那里的襄陽府通判王軍,也幾乎寫了一樣的文書,認為廣大的湖北鄉鎮村莊,至少需要一億個蜂窩煤,才能救萬眾于水火。

  救災是沒有一點折扣可以打的。

  特別是牽涉到救命的地步上。

  從此的每一批救援物資,柳銘淇都讓捎上了幾千上萬不等的蜂窩煤。

  饒是如此,沒兩天的時間,襄陽城知府祝寬杰更是提出了“集二億蜂窩煤于襄陽,則可解方圓五十里八鄉之困頓矣”的說法。

  柳銘淇這一次只帶了一百萬個蜂窩煤,連他們要求的百分之一都不到。

  所以他也只能飛鴿傳書給蜂窩煤制造工坊,讓他們全力生產,全部裝車運送過來。

  并且柳銘淇還告知了苗炎,請他派兵守護蜂窩煤工坊,這暫時就不給其余任何人出售了,包括的帝京府的民眾們。

  帝京府這邊最寒冷的時節早就過去了,蜂窩煤對他們來說是錦上添花,絕對不是雪中送炭。

  哪怕是有那么一些人急切的需要,那相比起湖北還有湖南一兩千萬的民眾來說,又豈是能相提并論的?

  于是這段時間在京城、新野、信陽的官道上面,除了忙碌奔馳的運糧馬車之外,更有不少的運送蜂窩煤的車子。

  回京的路上,熊大寶還在感嘆,如果京畿地區也暴雪封路就太好了。

  鄧輝這么嚴肅的人都點頭贊同。

  畢竟見到了大型雪橇車載重三萬斤,都能以較快的速度奔馳之后,再看看平路官道上面,最多只能載重兩三千斤的馬車,頓時覺得差別太大了。

  這里面的損耗和時間,都花費得太大了。

  柳銘淇心中一動。

  官道平直少彎道,充其量就是坡道起伏連綿,但幅度卻不大。

  這樣的情況下,可不可以分段來做秦朝的車道呢?

  秦朝,始皇帝嬴政那是真的剛,對于邊境的胡虜們,絕對是不遺余力的打擊。

  但是大批量的物資運送,必然會帶來大規模的損耗,不說是后世夸張的三十比一,至少十比一也是有可能的。

  所謂的三十比一,就是從江南運輸糧草去邊疆,運送到一石糧食,起碼就要從江南準備三十石糧食,因為其余的全都在路途中被運送的人吃掉了。

  這樣就造成了極大的負擔。

  而秦朝是一個偉大的朝代,他們想出了一個法子,就是在秦直道的中間,鋪設兩條軌道,契合馬車的兩個輪子——你們注意到了嗎?秦朝不少的馬車輪子,中間就像是汽車輪子一樣,凹陷下去的,正好可以卡住軌道。

  然后馬兒就拉著馬車,在這契合好的軌道上奔跑,非常節省力氣。

  運送上萬斤的貨物,一天幾乎能跑三五百里,而且還不費勁,損耗降到了最低點,幾乎可以概括為二比一甚至一比一。

  這樣就極大的解決了蒙恬的三十萬長城軍團的一切后勤保障問題,從而才能讓他打得匈奴屁滾尿流,甚至還深入草原,設置了西北的九邊邊塞。

  可惜因為漢初打得太過慘烈,秦朝的幾乎一切寶貴遺產都被毀掉了,其中就包括了這種特殊的運輸方式。

  不幸中的萬幸,秦直道倒是留了下來。——嗯,任憑什么樣的土匪強盜,也不會發瘋到毀壞這種泥土做的道路,否則恐怕也會遭殃。

  大將軍青、驃騎大將軍去病等人,如果也有這些后勤保障,哪里用得著再等幾十年才打得匈奴分裂之后,一半投降漢朝?

  直接兩位天才將軍就搞定了。

  更多人不知道,實際上英國最初的鐵路,因為極度缺乏鐵,就是用的木頭作為軌道,在木軌上面跑火車。

  只不過木頭的太容易損耗,根本支撐不住,所以后來才漸漸的從海外殖民地引來鐵礦石,變成了鐵軌。

  柳銘淇自然不可能現在就做火車,他只是想要恢復秦朝那樣的馬車軌道運輸,這樣的效率完全可以提高十倍,損耗也能降低十倍。

  但這也不是容易的。

  首先第一點,木軌的損耗太大了,根本承受不起長年累月的使用。

  如果是鐵軌倒很好,但你這鐵軌鋪在路邊,如果沒有人看管,保不準三五天就會被人挖得一干二凈。

  那么就需要使用護路隊和修繕隊。

  護路隊和修繕隊這又是兩個需要長期負擔的開支,怎么樣實行款項撥付、道路養護、收取通行費用等等,都是一個麻煩。

  況且如今這幾年,肯定是以狠抓糧食生產,保證民生為主,其余的一切開銷和創新,都肯定是要推后再說的。

  只能等等,看一看情況再談了。

  注:越是翻閱資料,越是覺得秦朝牛比到逆天。

  而根據我初步的判斷,秦朝如此厲害的最重要原因,就是以法家為制度調動全國,令行禁止,集中一切力量做事情,并且把軍功得利立為法律,國王皇帝都必須遵守。

  同時以墨家為主力,制造各種利于戰爭的機器、器械和裝備——比如青銅劍、鋪天蓋地的強弩、秦直道、木軌運輸道路等等。

  然后又尊重農家,把川中、漢中平原大肆發展農業,提供足夠的糧食,供應作戰所需。

  他們最不重視的就是空談的儒家。看看以后的朝代,簡直就是反著來的,只重視儒家,法家和墨家幾乎滅絕,難怪再也沒有秦朝的強悍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