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間如那滾滾長江,向未來奔騰不息。
不知不覺之間,又來到了2021年農歷的八月份,隨著聯邦的崛起,農歷在世界范圍內受重視程度,越發巨大起來。
南大洋。
這是近幾年才正式命名的大洋,位置就在南極洲周邊,聯邦在南極洲和南大洋的開發,主要是保護性開發為主。
作為全球變冷過程中,少數沒有受到太少沖擊的區域,這里今年也熱鬧了起來。
一艘15萬噸的核動力遠洋捕魚船,此時正在在南大洋的阿蒙森海外側,這里的平均水深達到600~1000米,是一片不小的海盆。
此時北半球正值中秋,而南半球卻是開春,由于黃石火山事件的影響,南極洲之前擴大的冰蓋,又再一次縮小了一些,不過沒有退回2016年之前的冰蓋線。
捕魚船過來這里,并不是捕捉南極磷蝦,也不是看上鯨魚、海豹和企鵝,而是為了帝王蟹。
沒有錯,是為了帝王蟹。
或許很多人非常疑惑,不是說帝王蟹原產白令海嗎?怎么南大洋也有?
實際上,不僅僅南大洋有帝王蟹,在北大西洋同樣有帝王蟹,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是老毛子時期的研究人員從白令海帶過去的。
而南大洋的帝王蟹,目前還不能確定出現原因,但是只有兩種可能,一種是人為放養的;另一種則是之前全球變暖過程中,詭異暖流從北太平洋裹挾過來的。
不管它們是如何過來的,帝王蟹對于南大洋海域而言,是典型的入侵物種。
這艘名為“星海15號”的核動力捕魚船,也是聯邦進入農業工廠時代后,設計的少數漁船之一。
其實現在聯邦的各大水產公司,都以規模化養殖為主,出海捕撈自然水產品的情況,正在逐年減少之中。
而類似于星海15號這種大型捕魚船,就算是進行捕撈作業,也需要拿到海洋部的配額,不然是不能隨意捕撈野生海洋動物的。
這一次拿到南大洋的帝王蟹捕撈配額,其實也是南大洋的帝王蟹有泛濫成災的跡象。
船長和捕魚經理正在駕駛艙內,看著偵察潛艇反饋回來的數據,這個海盆內的帝王蟹不在少數。
捕魚經理王漢彪拿著海洋部的調查報告,臉色有些無奈的說道:
“今年秋季(南半球)的勘測數據顯示,這片海盆的帝王蟹大概在75~90萬只左右,現在看分布密度,估計不下于150萬只。”
“好像還上爬了一百多米。”船長張鵬提醒道。
實際上,帝王蟹的生長區域,通常在深度800~1000米的海床中,除非南大洋的海水溫度上升,它們才會向上發展。
目前在南大洋的7個海盆中,都發現了帝王蟹的蹤跡,只是族群規模有大有小。
在南大洋沒有天敵存在的帝王蟹,一旦在這里扎根,后果就是吃光海底的絕大多數動物和海藻。
因此必須人工減少帝王蟹的數量,將其族群在南大洋的規模,壓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范圍內。
實際上,星海15號捕魚船過來南大洋捕魚,這是一項虧本生意。
現在帝王蟹的白令海和南太平洋區都有養殖場,年產量帝王蟹15~20億公斤,平均到聯邦總人口上,也差不多每人0.7公斤左右。
捕撈自然的帝王蟹,成本其實比養殖還高很多。
現在聯邦境內的帝王蟹,市場零售價也才3~5信用點每公斤,而星海15號哪怕一趟下來,順順利利將10萬噸的冷凍艙裝滿,同時也順利批發出去,總收入最多1.5億信用點。
問題是船只折舊費、員工工資、補給物資、設備折舊費、包裝和二次運輸,加起來都要1.3億信用點左右。
看起來可以賺2000萬左右。
但問題是自然生長的帝王蟹有大有小,加上中途的路損,市場飽和等問題,以及他們根本捕撈不到10萬噸帝王蟹,虧損基本是明擺著的事情。
實際上,星海15號是不通過帝王蟹出售賺錢的,而是靠海洋部和生態部的財政補貼。
要不然,南大洋海域的帝王蟹最多只有900~1200萬只,全部撈上來都不一定有10萬噸。
偵察潛艇探測了海盆中的帝王蟹數量后,捕魚經理王漢彪拿起對講機吩咐道:
“開始作業,丙136錨點,下網。”
“收到。”
機械臂就巨大的捕撈網投入海底,然后在抵達海床后,便快速展開高強度材料制造的捕撈網。
為了保護生態,現在聯邦的捕魚船上,已經禁止了傳統的捕撈網,一律改用高強度的捕撈網。
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傳統的捕撈網,經常斷裂后,殘留在海洋之中,這些捕撈網又不容易迅速降解,很容易纏繞在海洋動物身上。
當網成功鋪設在海床后,工作人員按下一個開關,捕撈網上攜帶著一些球型物品,這些東西會發出一種特殊的聲波,可以 誘導周圍的帝王蟹向這里匯集。
與此同時,工作人員會投入一些特制的誘餌,進一步吸引帝王蟹。
兩個多小時后,上萬只帝王蟹,密密麻麻擁擠在捕撈網上。
王漢彪知道該收網了:“收網!”
機械臂的電機啟動,將連接著捕撈網的纜繩拉起來,一大網帝王蟹從720米的海底被拉到海面上。
重量顯示器上,顯示這一網捕撈了62噸帝王蟹,減去一部分海水和雜質,應該有50噸左右。
按照這個速度,王漢彪估計一個星期左右,就可以將這個海盆80的帝王蟹一網打盡。
到時候就可以叫大鵬地效運輸機,過來將帝王蟹送到附近的澳洲,再通過空運運輸到聯邦的南半球各地。
其實以聯邦的捕魚船效率,如果補貼足夠,分分鐘將帝王蟹吃成保護動物。
至于為什么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會出現泛濫成災的現象,這其實和資本運行有關系。
當年北歐和露西亞簽訂的捕撈協議上,限定了帝王蟹的每年捕撈額度。
一方面泛濫成災,另一方面又限制得死死地,這是鬧哪樣?
自然是錢惹的禍。
要知道,帝王蟹的捕撈成本相對較高,而消費市場的總消費量又存在上限,一旦帝王蟹產量大增,必然導致市場銷售價格跳水。
既然如此,那就要控制生產量,造成物以稀為貴的假象,維持高銷售價格,以保證利潤。
就好比生產1萬噸,總營業額50億,凈利潤25億;生產10萬噸,總營業額100億,凈虧損100億。
如果你是經營者,你會選擇哪個?
這和生產過剩后,選擇倒牛奶、倒茶葉,其實就是差不多的道理。
也是資本時代難以改變的難題,他們是真的北大西洋的帝王蟹泛濫成災,可他們就是不愿意多捕撈,因為捕撈太多,他們要虧本。
三五第一_www.35wx.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