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營奶牛養殖基地旁邊。
那五千多畝牧草場,因為陸續投入使用的脫鹽車,目前已經初步改造完成了一大半。
豐民農業的農機出租公司,已經接收了8組脫鹽車隊,標準的一組脫鹽車隊,由一輛脫鹽車、一輛初篩車、一輛柴油供電車、一輛供水車、一輛零件維修車、兩輛混土車、八輛運土車、三輛挖掘機組成。
一個臺班可以改造12畝鹽堿地。
通常一天干兩個臺班,8組一天下來,就可以改造192畝鹽堿地左右。
東營牧草場這五千多畝,還是加班加點下,才完成了初步改造近三千畝。
不過隨著工程機械廠的正式量產,接下來的脫鹽車隊,會變得更加專業,數量也會更加龐大。
對于鹽堿地的改造規模,會持續提升上來。
豐民農業旗下的另一個公司,農田醫生公司在魯省農科院,又挖了一大批人,弄得魯省科學院都快被掏空了,不得不提高待遇,對剩下的那些人進行安撫。
農田醫生公司和北方農業研究所,兩者的不少人,都是互相兼職的。
比如馬長江,就是研究所所長,兼任農業醫生公司技術執行官。
十幾個今年本科快畢業的大學生,被拉過來當實習員工,正在牧草場上檢測著土壤。
集裝箱房內,負責統計數據的秦文斌,看著一頁頁數據,小聲的驚呼起來:“我靠,這土牛逼了。”
他們都是農業大學的學生,自然知道土壤的養分重要性,東營這邊的土地,就算是可以正常耕作的普通農田,基本上都有輕微的鹽堿情況。
“腐殖質相當好,酸堿度也相對平衡,土壤中含有一定的氮離子,其他微量元素的含量,都基本達標了,現在還欠缺的鈣、鎂、鈉,定向補充即可。”另一個年輕人說道。
秦文斌搖頭笑道:“公司的脫鹽車太徹底了,基本將中表層土壤中的鈉鹽都清空了,反而要補充鈉鹽,維持一定的鈉離子水平。”
推門而入的馬長江,好奇的問道:“說什么呢?”
秦文斌急忙站起來:“馬老師,沒什么,就是聊聊脫鹽車的脫鹽太徹底了,現在牧草場的土壤反而缺乏鈉元素,需要重新補充。”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脫鹽車都是超量提取的,這樣比較方便,反正公司的氯化鈉成本不高,定量補充就可以了。”
“那倒也是。”秦文斌點了點頭。
馬長江吩咐道:“你們近期的任務,可以去東營的其他區域,檢測一下土壤的具體成份,然后上傳到公司的數據庫中。”
“好的,馬老師。”
此時牧草場上,除了正在作業的脫鹽車隊,還有正在平整土地的農機隊。
之前是馬長江同事的呂保家,就是從事牧草研究工作的技術員,他也在這片牧草場中。
他根據華北平原的氣候,規劃了牧草場的種植品種,其中兩千畝種植苜蓿草,兩千畝種植黑麥草,最后一千多畝,種植綠州一號。
對于牲畜而言,長期喂養單一的牧草,是會造成營養不良的,因此要多準備幾個品種的牧草,同時加上青儲料、干草、精飼料,才可以保證牲畜身體健康。
而且種植苜蓿草(豆科),還有一個好處,那就是苜蓿草的根部有根瘤菌,會促進土壤固氮,進一步改良土壤。
“老馬,我們這邊安排得差不多。”
馬長江走出來:“保家,苜蓿的改良工作,你們要安排一下。”
“我會安排的。”呂保家一邊洗手一邊回道。
雖然米國的苜蓿品種不僅營養豐富,而且產量比較高,但是米國人的苜蓿品種中有一大半是轉基因苜蓿。
轉基因苜蓿在國內是禁止種植的,這不僅僅是因為生物安全的考慮,還有戰略安全的考慮。
因為轉基因農作物,是沒有辦法繁殖的,不利于供應鏈安全,別人的東西再好,終究不如自己擁有的。
與此同時。
由于天氣逐漸轉暖,魯省的春耕工作也開始了。
在東營奶牛養殖基地附近的一個村子,不少農民開著拖拉機,在農田上犁著田。
豐民農業的幾個業務員,走向正在一個老農民。
“老叔在打田?”
抽著煙桿的老農民,轉過頭來定睛一看:“這不是虎子嗎?你不是在奶牛場嗎?咋跑這邊來了?”
是本村出來的張烈虎,急忙介紹了起來,幾個同事和老農民,這才熟悉了一點。
然后張烈虎,開始又介紹了牧草合作的事情。
“你們公司要開發鹽堿地?虎子,你別騙老叔我。”老農民一臉狐疑,感覺這個合作不靠譜。
“老叔,我騙你做什么,你那8畝多鹽堿田,放在那里也是荒著,簽了合同,我們公司免費改造,你只需要拿出三層土地,來種植牧草。”張烈虎勸說著。
老農民吐了一口煙:“我考慮一下。”
“老叔,別猶豫了,這又不用錢,如果那8畝鹽堿田可以種東西,一年可以收多萬把塊錢。”
只是老農民仍然在遲疑。
張烈虎看到這樣,只能去找其他人,忙碌一天才簽約6戶,簽約的鹽堿地一共只有27畝。
面對農民的不相信和遲疑,張烈虎晚上只能找自己父親,將幾個比較好親戚叫過來,經過一番苦口婆心的勸說。
第二天,他帶著那幾個業務員過來,村里面不少都指指點點的,反正風言風語是少不了的。
加上他自己家,今天又簽約了14戶,這些都是張烈虎的親朋好友,一共拿下93畝鹽堿地。
加上昨天的27畝,張家村才勉強湊夠了120畝。
一個業務員無奈的搖了搖頭:“張哥,走吧!你們村估計是極限了。”
張烈虎當然知道,其他人估計不是罵騙子,就是在說風涼話,只有出成果了,狠狠地打這幫家伙的臉,他們才會轉變態度。
看著快中午了,張烈虎開著皮卡車,返回了豐民農業的總部。
總部的食堂上,打了飯后,他突然聽到了身后的腳步聲。
“虎子,你們那邊怎樣?”
張烈虎轉過身來:“濤哥,我弄了兩天,才簽了120畝,你呢?”
蔡海濤也是一臉苦笑:“比你好一點,174畝。”
“看來都是差不多,三組、五組也是一百多畝。”
五個業務小組,一邊吃一邊吐槽著,顯然這幾天的情況,讓他們有些郁悶。
一件事物的出現,要讓農民接受,除非出現盈利的人,不然他們不會輕易跟進。
而出現盈利的項目,又容易一窩蜂的盲目跟風,沙糖桔種植就是一個道理,不少農戶盲目跟風種植,最后導致生產過剩,大家都沒有錢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