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287 舌尖上的中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文娛業的幕后大佬

  1月16日,春節前的最后一周,沈亦澤約見了陸橋傳媒的影視總監謝麗君。

  臨近春節,按理說不該再談新的業務,但他想在安安回來之前把一切安排妥當,這樣她就什么都不必操心,只管安心拍攝就是。

  謝麗君也有些意外,她記得沈亦澤很久以前就說過有合作的意向,但她沒想到是在這個時間點,而且對方是以樂享科技ceo的身份。

  陸橋傳媒是一家專業制作紀錄片的公司,通常都是跟央視和各大省臺進行合作,接到新媒體平臺的項目,這還是第一次。

  換作騰飛視頻或者優視,她還不會這么感興趣,沈亦澤不同,他的創作能力和對市場的敏銳度有目共睹,影視綜音,幾乎干什么火什么。

  想要制作出一部爆火的紀錄片,其難度要遠高于其他類型的影視劇,可如果提供創意的人是他,說不定……

  雙方寒暄之后落座,陸橋傳媒顯然對這次見面非常重視,除了謝麗君,主管內容、財務和銷售的總監都來了。

  要談的事主要有兩件,一個是版權合作,沈亦澤希望獲得陸橋傳媒的影視版權授權,為樂享tv引進一批高質量的紀錄片,進一步擴展會員頻道的內容。

  樂享科技愿意出資購入版權,這無疑是件好事,而且多一個播出平臺,也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公司的作品,進而間接提升紀錄片的影響力。

  沈亦澤也不是在做慈善,趁現在以低價買下版權,等以后安丫頭拍出幾部大火的紀錄片,自然會吸引到很多潛在的受眾。

  另一件事就是新項目了。

  沈亦澤切入正題:“我們打算投資一部紀錄片,希望可以和貴方合作,要求的話,首先拍攝主題由我們給定,其次——謝總監,我問個題外話,你覺得楊九安在工作中的表現怎么樣?”

  謝麗君愣了下,她能大致猜到他問這話的用意,坦誠說:“楊九安畢業之后,我帶她拍過一部紀錄片,不夸張地說,她是我見過基本功最扎實,對待工作最熱情、最用心也最具藝術直覺的年輕人。

  我個人的看法,以她的天分和上進心,只要給她足夠的機會和時間,她遲早會成為國內最頂尖的紀錄片導演之一。”

  沈亦澤不動聲色地“嗯”一聲,心里滿是驕傲,安安被夸遠比他自己被夸更令他高興。

  他徑直道:“我也是這么認為的,所以這次的項目,我有一點小小的私心,我希望可以由謝總監和楊九安共同擔任總導演。安安的資歷可能欠缺了點,但我相信她的能力,而且有謝總監親自帶她,她一定很快就能適應。”

  之所以選擇謝麗君,不僅因為她對安安的欣賞,更因為在陸橋傳媒的一線紀錄片導演中,只有她是女性,女老師帶女學生會方便一點……好吧,其實是他心里會舒服一點。

  謝麗君卻沒有立即答應,而是問:“可以先讓我看看這個項目的主題和框架嗎?”

  沈亦澤的要求她能夠理解,換作是她,同等條件下,她也會優先考慮親近的人,更何況,楊九安的確很值得栽培,用外人的資金和資源培養有潛力的新導演,她當然樂意至極。

  但前提是,這得是個好點子,點子不行,不僅浪費資金和資源,更會敗壞她和楊九安的口碑,弄巧成拙。

  隨沈亦澤同來的樂享科技的員工將早已準備好的材料分發給陸橋傳媒的眾人。

  謝麗君翻開一看,只見標題六個加粗大字:“舌尖上的中國”。

  她心思一動,翕動嘴唇,咂摸幾遍,暗暗贊嘆:“名字不錯!”

  接著往下看,下面是節目的大框架:

  “民以食為天,所謂‘食色性也’,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們都離不開食物,因此也就使這個題材有了廣泛的觀眾基礎。

  但做紀錄片,文化的東西是不可避免的。加多少克油鹽醬醋,再加什么食材不應是紀錄片所聚焦的重點,美食只是一個媒介,我們應該通過這個普通的媒介找到與這個媒介相關的、能夠令大眾熱情討論的東西。

  中國人對美食的熱愛,本質上是中國人對生活的熱愛,而其中最重要的理念是以一種比較慢的節奏去品味、去生活,食物應是最本初的那種食物,最干凈,最樸素,也最具有自然韻味。

  從文化角度探討,美食并不只是‘吃’這么簡單。從傳統勞作到食物創新,生活的艱辛和幾代人的智慧結晶,中國人‘吃’的傳承和變化已經逐漸凸顯出它特有的國人氣質。

  從人文角度出發,美食更是鄉愁的象征,是一種無法割舍的情懷。從南方到北方,從國內到海外,所謂最香的菜是媽媽做的菜,最好的東西是故鄉的東西,最美的回憶是童年的回憶。食物勾起的不應只是對美味的垂涎,還有流淚的沖動。

  從哲學角度思考,中國人在飲食中積累的豐富經驗,千差萬別的飲食習慣和獨特的味覺審美,以及上升到生存智慧層面的東方生活價值觀,都可以在小小的一盤菜肴中得到體現。

  哪怕是同樣的食物,在不同的地域也有不同的味道和意涵。天南地北,古今中外,食物可以跨越時間與空間的距離,連接起一段段溫柔的歲月。

  食材、主食、轉化、儲藏、烹飪、調和、生態……一個切面一個故事,一個故事一段人生……”

  謝麗君越看越是驚訝。

  紀錄美食的作品陸橋傳媒也拍過,但在以往的影像素材里,拍攝方式更多以“烹飪大師”或“美食名家”為結構,展現的是“精湛的廚藝”和“繁復的過程”,追求的是溢出屏幕的“色香味”和“引人垂涎”的視覺效果。

  可沈亦澤的這份大框架卻跳出了一般美食紀錄片只見食物不見人的窠臼,他的意圖很明確,就是要用普通勞動者的故事串起民族飲食文化積淀的整個根脈體系,相比于美食本身,美食背后的故事,才是重點所在。

  光是看文字,謝麗君的腦海便已閃過無數場景,從獲取食材,到料理烹飪,再到共享美食……而在這無數場景的背后,既有文化的連接,也有人文的情懷,更有哲學的思考。

  沈亦澤將謝麗君的反應盡收眼底,心里的把握頓時由七成漲到十成。

  在這之前,他還是有點忐忑的,因為這份大框架他沒有拜托編劇部的人代筆,而是嘗試自己先寫,寫完發現,竟然還不錯。

  他的文筆跟兩年前相比,已有了長足的進步,雖然還趕不上原身,但至少已具備一定的美感,不像以前的文字,干巴巴的不比小白文強多少。

  他看過的紀錄片不算多,但每一部都是經典中的經典,如果非要他從其中選一部最喜歡的,那他會毫不猶豫地選擇這部《舌尖上的中國》。

  正如他在框架中寫到的那樣:“不同階層、不同民族、不同年齡的人們都離不開食物”,而中國美食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哪怕是路邊幾塊錢的小吃,也能做出極致的美味。

  除了因為他本身的“好吃嘴”屬性,另一個原因是他曾有幸見過《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總導演陳曉卿,不僅見過,還很是聊了一會兒,打那兒以后,沈亦澤便隔三差五地將這部紀錄片翻出來重溫一遍。

  包括陳曉卿后來執導的《風味人間》,沈亦澤同樣反反復復看過許多遍。

  也因此,他對《舌尖上的中國》前兩季的主線記得相當清楚,當然,具體的內容他已經忘了個七七八八,他只能提供骨架,血肉就要靠謝麗君和安安去填充了。

  他相信安安能夠做到。

  謝麗君仔細通讀一遍,臉上的激動之情溢于言表。

  這個年輕人,她簡直不知道該怎么形容,業內傳言他是文娛業的通才,對此她一向抱以“眼見為實,耳聽為虛”的態度,不予置評也從不討論。

  今日一見,果然是盛名之下無虛士,這份框架之詳盡,立意之深刻,很難想象是出自一個外行之手。

  她忍不住問:“你以前接觸過紀錄片嗎?”

  沈亦澤知道她為何發問,要是想裝逼,當然應該說沒有,然后堂而皇之地收割一波震驚,但一向低調謙虛的他卻不會這么做。

  他半開玩笑半認真地說:“我是被動接觸。”

  見對方不解,他解釋道:“找了個紀錄片導演當女朋友,怎么也得了解一點她的職業,而且她每次回家都要跟我聊這方面的話題,聽得多了,慢慢的也就懂了。”

  這番話說得云淡風輕,卻是他經過深思熟慮的,不僅可以為自己的搬運工作打掩護,同時還不著痕跡地夸了楊九安一波,每次回家都要聊工作的員工,哪個領導會不喜歡呢?

  謝麗君哈哈一笑,表示贊同:“兩個人在一起的確需要共同語言,我家那位也是,現在說起我們行業的術語來,那是一套套的,甚至比我還懂。”

  沈亦澤也笑,這一通閑聊下來,兩人的關系瞬間拉近許多。

  謝麗君感慨:“說實話,我干這行也快三十年了,還從沒見過哪個人能把框架寫得這么盡善盡美的,你這個拿去稍微改改,再添加一點內容,就可以當拍攝的指導大綱用了。”

  沈亦澤笑道:“不瞞你說,我這個就是參考著紀錄片的指導大綱寫的,我們公司的影視總監曾經也是紀錄片導演,我就此請教過他多次,他給我很多意見和幫助。”

  “怪不得……”

  謝麗君點點頭,這就說得通了,不然她還真有點懷疑這框架是不是他找專業人士代的筆。

  她合上材料,跟身邊人交換了一下眼神,隨后看向沈亦澤,正色說:“這個創意十分不錯,可以拍!”

  這就是答應和安安共同擔任總導演的意思了。

  安丫頭知道后會樂一整天吧?

  沈亦澤心里高興,臉上卻絲毫不表現出來,只輕輕“嗯”了一聲,然后淡定地開始下一步的談判。

  接下來就是具體的合作細節和要求,包括資金、制作周期、取材范圍、團隊配置等等。

  這些方面沈亦澤都不設硬性指標,資金不限,制作周期不限,取材范圍也不限,他唯一的要求是,從人員到設備,從拍攝到后期的剪輯、配音、配樂都應采用最高標準。

  配樂方面,沈亦澤答應由金點制作,他可以提供最經典的那首bgm,也就是《舌尖上的中國》的片頭曲,其他的記得都不完整,與其由他自己狗尾續貂,不如讓公司的音樂人原創。

  除此之外,從前期籌備,到拍攝過程,再到后期制作,每一個階段的階段性成果都應讓他知曉,尤其是分集大綱,他具有一票否決權,如果跟他記憶中的味道不符,就算是安安寫的,他也會否決掉。

  當然,為了小命著想,他會盡量否決得委婉一點。

  陸橋傳媒的高層們也是頭一回見到這么慷慨爽快的甲方,竟然不限資金也不限制作周期,還特意要求采取最高標準制作——這可是身為乙方的他們想爭取而爭取不到的東西,沒想到這次竟自己送上門來了。

  只要條件允許,誰不想整大制作呢?

  最最關鍵的是,這么好的條件,甲方卻完全沒有要指手畫腳的意思,幾乎完全放權給他們。

  沈亦澤剛來的時候,眾人見他年輕,雖然表面上都表現得客氣有禮,但心里卻打個大大的問號,生怕又是個像王定宇那樣的半吊子,啥也不懂卻偏要仗著背后的資本到處禍禍。

  等到談完散會,所有人心里的那個問號早已變成了驚嘆號。送樂享科技一行人離開時,眾人除了表現得客氣有禮,還有發自內心的尊敬,而這,也正是他們從沈亦澤身上感受到的東西。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