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99章:一字并肩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表哥萬福

  國庫空虛也不是一天兩天。

  重新喪葬,需要不少銀兩,給幽王多了多少,他們就要少用多少,甚至還需要他們自掏腰包,旁的事還能商量。

  一涉及銀財,誰也不愿損了自己的利益。

  重新喪葬也是勞師興眾,按道理說一應儀制,應照親王的規制。

  但是!

  首先,幽王殿下是功臣良將,大周朝歷來都有追封功臣的先例。

  幽王殿下已經是親王了,再追封爵位應與攝政親王等同,一應喪葬要按追封后的爵位籌辦。

  其次,幽王殿下是蒙受了不白之冤,在攝政親王的儀制基礎上,朝廷還要額外厚葬。

  這么一來,幽王殿下這喪葬儀制,怕都要趕上國喪了。

  這么辦下來,勞心費力,一點好處也沒有,誰會樂意?

  再有就是,殷懷璽縱是驚才絕艷。

  內閣一幫老閣臣,身居高位久了,便也有些倚老賣老,多多少少還是有些瞧不上,殷懷璽這個年歲小,還殘病的少年。

  但這些心思,也沒人會傻到當眾說出來。

  這一吵嚷就沒完沒了。

  饒是因為年邁,精神不濟,身體不支,已經磨光了脾氣的夏言生,眼皮子一掀:“是也吵,不是也吵,你們除了吵,就不會用一用腦子?”

  內閣里頓時一靜——

  夏言生瞧了坐在身邊的虞宗慎:“你怎么說?”

  虞宗慎盤玩核桃的手,微微一頓:“你們也要看一看時機,北境的情況如何,你們也是心知肚明,眼下北境局勢不穩,安定北境迫在眉睫,幽王一案的后續更是刻不容緩,若殆誤了北境的局勢這后果誰也擔當不起。”

  一眾閣臣沉默著沒說話。

  這道理他們不是不清楚,只是涉及自身利益難免就有許多話要說。

  虞宗慎繼續道:“皇上一早就提出了要將幽王墓遷入皇陵,你們就真以為這個遷墓就真的只是遷進皇陵就完事了?不用準備祭禮嗎?幽王殿下死的可不光彩,遷墓若辦不光彩皇家面上無光,折損的是皇上的名聲與威嚴。”

  一干老閣臣也無話可說了,平常在內閣里不管怎么斗得頭破血流,但凡涉及皇上的利益就沒一個人膽敢跳出來反對。

  虞宗慎垂下眼睛:“殷懷璽不想讓幽王殿下入皇陵,這才提出重新喪葬,喪葬禮辦風光了,全了皇家體面,也全了皇上的名聲威嚴,入不入皇陵就無所謂了。”

  入皇陵對皇家子孫來說是天大的殊榮。

  但殷懷璽卻只想讓幽王殿下,長埋于幽州地界。

  夏言生拍案定板了:“就依殷懷璽的意思。”

  “重新葬喪也符合禮制,讓禮部準備祭祀文,記錄幽王之功德,以祭天地、告百姓、詔后人勉勵群臣輔佐江山社稷這是好事,理該如此。”

  “喪制期間罷朝三日以示幽王祖有德,己有功德配其位,君王、朝臣、百姓,舉國同哀。”

  “幽王與王妃夫妻情深,二人患難同死,也不失為一樁佳話,幽王妃葬于幽州,幽王回幽州大葬,也是理所當然,想來皇上也能理解,不會過于強求。”

  “喪制之后,我來擔任山陵使,率群臣在京里準備喪制吊祭,隨后禮儀使,儀仗使,鹵簿使、橋道頓遞吏等,一道扶幽王之靈回幽州,負責陵地、撰陵名,哀冊文等葬制事宜,務必要將這事辦妥當了。”

  屋里頭靜得落針可聞——

  夏言生繼續道:“該給的榮耀也一并加倍給了,沒必要因一個死人,和殷懷璽鬧得不痛快,在皇上面前也是里外不是了。”

  虞宗慎也表了態:“幽王一案,從六月到現在也有小半年了,這都進了十一月,不盡快把事兒處理完了,難道還要留著過年?”

  李其廣的案子還在審理當中,后頭要牽扯多少人,還是未知數。

  后頭宋修文的案子,也要費一番周折。

  屆時這朝堂又該是一片亂象。

  內閣加緊了時間,重新商議定案之后,第二日朝會就上呈了皇帝。

  皇上看過之后,又拿給殷懷璽過目。

  殷懷璽沒有意見,當朝謝了恩。

  此事就這樣定下來了。

  三日后,皇上親下了詔書,昭告天下:“朕貴天子,臨朝三十余年矣,承祖德之功治,高宗之遺訓,謹奉朝綱法紀,治我大周之廣博。”

  “修兵甲,鎮外族邦夷,有功社稷;”

  “納賢才,治大周中興之局面,有功黎民;”

  “立社稷,嚴以宗親苛政專權,有功宗祖;”

  “緩刑罰,重吏治,赦天下,使冤情得以昭雪,冤案得翻查,有功吏治;”

  “薄賦斂,鼓勵耕種,整頓賦役,賑濟災荒,體恤民情,功在千秋;

  “不納色,在位三十余年,空置后宮,減中宮之銀,治理天下,功在德行;”

  揚揚灑灑一篇詔文,前頭是皇上登基之后,仁功德治,之后才提及了幽王一案。

  “然,國用之浩繁,兵晌不足,朕有失查之錯;”

  “朝中大臣,結黨營私,層層相護,致定北王受奸黨迫害,蒙不白之冤,朕有失治、失查、失德之錯;”

  “定北王殷厲行文德武功……”

  后面長篇大章,盡述了定北王殷厲行的德行功績,還有他生平數場大規模全勝戰役,字字句句溢美專德。

  “……遂,復殷厲行宗廟,追封殷厲行一字并肩王,號周厲王,生不能與朕,共享天命之貴,死與朕同享江山之社稷,與朕比肩矣。”

  “朕,特此以昭天下,以慰周厲王之英靈,彰周厲王之德,勉勵群臣,忠君治國,順黎民之苦,欽此!”

  長達六尺(兩米左右)的詔書,經宣讀之后,張榜到了長安門。

  相關的文書,也經由朝廷,發放到全國各州府縣衙,命各州府官員們宣讀、張榜,昭告于天下萬民。

  皇上當朝下旨:“原威寧侯,現寧遠侯,與長興侯伙同一氣,欺上瞞下,竊周厲王和世子殷懷璽戰功,瞞報軍情,罪犯欺君。”。

  寧遠伯跪在地上,身體抖得跟篩糠,卻是連大氣也不敢喘一下。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