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府。
章越坐在書房處理信件。
對于章亙想練兵的要求,章越是同意的。
章越也一直想一個問題。
為什么另一個時空歷史上沛縣,南陽,譙縣,鳳陽,金田等等例子都證明,以一個縣的人才足以逐鹿中原的道理?
這到底為什么?
章越以往都歸于是平臺問題,用李斯的倉鼠社鼠之論來總結。
那就是人才太多了,但因為選錯了平臺,所以導致一輩子沉淪無法脫穎而出。
章越又想女真兩次崛起,他們又是依靠了什么?
完顏阿骨打從起兵到最后滅遼,故事堪稱玄幻。
伐蕭海里時,女真部落還從未集結起超過一千人的兵馬,寧江州之戰叛遼時,完顏阿骨打身邊也不過兩千五百人。
到了出河店之戰三千七百破近萬遼軍。
達魯古城之戰敗數萬遼軍。
護布達崗之戰大敗天祚帝親率的十余萬遼軍。
到了石輦驛之戰,女真千余騎就敢對著三萬五千名據守的遼軍沖擊,并獲得勝利。其實阿骨打起兵也沒那么順利,在數度女真內部征戰中,也曾生死一線。
后期女真起勢了,千余騎兵居然沖擊三萬五千人,并將之擊敗。
十七名女真騎兵就敢迎擊兩千余精銳宋軍,造成宋軍戰死近半。
所以章越不禁要問,到底是完顏阿骨打帶領著金國軍事集團,之所以能百戰百勝呢?還是反過來百戰百勝塑造了完顏阿骨打和金國軍事集團呢?
還是相輔相成呢?
再想想西夏李元昊起家后,也是無比勇猛。
但從治平年后,宋夏轉入戰略相持后,雙方勢力已差不多,可是這一次兩路伐夏失利,又讓西夏找回來些許自信。
這些問題,章越不急于下一個確起的答案,他讓章亙自己練兵。
鼓勵他辦實事,并且從太學的武學生撥給了章亙二十人。要知以往這些太學生都是編入熙河軍中。
韓縝都當章亙是小孩子瞎胡鬧,章越則是讓章亙走一走,看一看,多增長些見聞。
章越在信末對章亙語重心長地道,天下事有所求,必有所得;有所學,皆成性格。
我就怕你不求,不學。
既是求了,我就要看到效果。
回復完給章亙信,章越便寫信給王安石,此公與章越書信一直沒有中斷過。
章越拜相之后,身在金陵的王安石便作書啟作賀。
看著王安石也言辭懇切地恭維自己,章越不由一笑心道,此公并非如想象那般不近人情。
章越如今已非初入中書時,謹小慎微,現在必須強調自己的存在感。
章越上一次被迫稱疾,也與改動役法有關。王安石,陳升之兩位前宰相上疏天子聯名反對自己的募役法。
最后募役法是保住了,但改革之事卻被迫告一段落,甚至章越也被迫下野了一段了。
王安石認為新法就和立木為信般,不可更改。但章越認為有問題就得修動,你現在不改,難道等元祐以后全部廢除嗎?
這是章越與王安石二人的矛盾。
在章越眼底熙寧變法確實是開先河,但仔細研究很多條例都是有問題的。
如何去蕪存菁,才是后王安石時代的問題。
王安石近況如何,章越也頗為關心。
呂嘉問被自己貶官后,有出任江寧知府,如今與王安石二人過往甚密。王雱的女兒還嫁給了呂嘉問的兒子。
章越聞知此事后,便將呂嘉問調走,不給王安石繼續對政治保持影響力的機會。幫你培養蔡卞,便是我的回報了。
章越與王安石并無私怨,但二人卻存在結構性的矛盾。
什么是結構性矛盾?
這是與摩擦性矛盾相對來說的。
身在官場,一定要將結構性矛盾和摩擦性矛盾搞清楚。
比如我與你競爭一個職位,這樣之前交情再好都沒用。這時候就不要想著如何化解矛盾。我占了你的位置,還要想著如何化解你心底對我的怨氣,這簡直可笑,如何坦然面對以后的沖突才是。
至于摩擦性矛盾,比如我不小心踩了你腳,你踩了我腳。我有句話說得你下不來臺階等等。
這些矛盾是可以避免的,或者事后可以彌補的。
章越與王安石之間之前屬于結構性矛盾,如今王安石下野了,卻仍有變數。調走呂嘉問便是防范未然,盡管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該辦還是要辦。
不過王安石除了制止章越改動免役法之外,確實沒有過問一個字政事,他在金陵山下建一個院子,名為半山園,正處于養老狀態。
期間章越與王安石不斷書啟往來。
王安石在信中默契地不再談政事,但二人不直接談政事聊什么呢?
那便是經學。
二人有十幾封信都圍繞一件事爭論。
那便是道德經第一章的一個斷句,二人在書信爭論個不休。
道德經第一章里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天地之母。
這里都沒有問題。
章越與王安石的分歧在下一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王安石的斷句‘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可以說王安石之前都沒有人這么斷句的,但王安石這么斷句后,這個斷句一直爭論了一千年。
因為王安石他名氣大啊,而且支持王安石這么斷的,還有他的老冤家司馬光,蘇轍。
到底欲字在哪?
王安石論據非常充分,他引述至莊子‘建之以常無有,主之以太一。’
這句話是莊子對老子思想的總結。
王安石認為道德經的根本是講‘清凈無為’的,那么就不應該講‘有欲’,‘無欲’這幾個字,只講‘有無’。
章越認為王安石是錯的,因為后世的論證,馬王堆出土的帛書道德經,也就是比現在通行本道德經更早的一個版本寫的是。
故常無欲也以觀其妙。
這句話無疑斷句就斷在也字的后面。
事實證明王安石又想當然了,還帶偏了后世一千年的不少讀書人。后世不少道德經注釋都按他這個辦法。
老子雖講‘清凈無為’,但不排斥人之‘有欲無欲’。
故這句話意思是,通過無欲,來觀事物生生,通過有欲,來觀事物歸處。
要一個事物正常發展,你就不要去干涉他,如果你要干涉一個事物,就要觀察他最后發展成什么樣子。
正如章越告誡章亙的話一樣,有所求,必有所得;有所學,必成性格。
用有所學,來塑造自己,用有所求,去改變世界。
無論是塑造自己,還是改變世界二者是相通的,因為你也是世界的一部分。
這就是玄。
所以人怎么可能無欲呢?老子說無欲,不是反人性呢?
章越與王安石‘有欲無欲’和‘有無’之爭意思何在?
這是前宰相和見任宰相的‘道統’之爭。
章越已非當年的吳下阿蒙,手捧著文章去王安石家里請求斧正,用你的標準來評定我的水平。
如今是我站在一個新的高度批評你當年的政治。
有無與有欲無欲之爭,在道德經第一章,關系到什么?
你用什么角度去解讀道德經?
王安石認為‘有無’之義,結合后面的‘此二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到底是‘有無’,還是‘有欲無欲’?
王安石否認‘有欲無欲’,認為老子不會提欲望,這接近于尼采,叔本華的唯意志論。
他們認為靠著主觀意志,是可以戰勝或克服自身一切的欲望,包括對死亡的恐懼。王安石,司馬光都是身體力行者,他們生活都極簡樸,對于道理有一段大氣力和政治上絕不妥協的態度。
章越則不認為,要尊重事物發展的規律。人是不可能靠著主觀意志戰勝一切的,有時候要承認自己的薄弱,愚蠢和無知。
譬如變法而論,用立木為信的辦法,不管輿論如何,大部分人接受不接受,強行推行下去。
凡事講究執行力。不通過聽取反饋,適當地對變法進行調整,這都是不對的。
無論王安石一股腦兒地推行變法,還是司馬光一股腦兒的廢除變法,根本都在于此。
除此之外,章越還明確反對虛無之說,這里他借鑒了張載的觀點。世上沒有虛無之說,只有已知和不可知之說,就是幽和明。
看道德經很多人會沉迷于虛無之說,最后趨近于空,而離開實行。
陷入“無為”的躺平狀態。
他與王安石的辯經,固然有夾帶私貨的嫌疑。
但是既作為見任宰相,你必須樹立和確立自己的道統來治理天下。
當年我聽你說我做,如今當以我之意推行天下。
這是寸步不讓的斗爭。
王安石與章越的辯難書信都是通過其家人帶信至汴京,期間家人多住在太學講師沈季長家中。
沈季長是王安石的妹婿,同時在政見上支持王安石。
于是沈季長看了二人信件往來,便在太學講學內涵章越,并公開支持王安石。
于是一場道德經如何斷句的風波在太學里展開。
太學生們圍繞著支持章越,還是支持王安石展開了爭論。
無論是章越還是王安石在太學中都有大量的簇擁。
最后竟演變成兩派太學生相互攻訐。
Ps:本章部分道德經觀點來自北大哲學教授楊立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