歲末的汴京,正是官宦人家互相送年貨的時候。
位于國子監旁的章家大門前,如今則是車水馬龍。
但凡一般人家出了兩個進士,即不得了了,而章家是出了一個狀元,一個省元。
以往這處宅子便是熱鬧,如今章越雖去了熙州,但其熱鬧卻更勝過從前。
一輛馬車遠遠地停在路邊,一名都管模樣的人看了一眼章府門前那熱鬧景象不由道:「今日這人怎么比昨日更多了?」
馬車里坐著一位美婦,正是十七娘的姐姐吳十五娘。
十五娘道:「不必等了,都是要進去一遭,與其裝著哪里巧遇,倒不如直接進去更顯得我們誠意。」
說完十五娘下了馬車。
官宦人家女卷,自不會走正門與來訪的客人撞見,而是走旁門。
章府地方狹小旁門不容車馬,如此相府的馬車只能停在路邊,十五娘少不得必須拋頭露面。
章府旁的曲巷中,兩名健壯的婦人貼身攙著戴著頭紗的十五娘下了馬車,走了一段路方才至旁門前。
一旁的都管道:「也不知為何章舍人如此還住這里,委屈娘子走這么遠的路了。」
這都管一言一談之中,仍還是相府管家的氣派。
一旁婦人笑道:「聽說章舍人是寒門出身,舉族供出一兩個讀書人不容易,家底子畢竟薄了些,哪里能與我們相府比。」
另一旁婦人笑道:「是啊,嫁進去少說也要先吃十年的苦,等到苦盡甘來了,也成了黃臉婆了。」
兩名婦人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話,令十五娘心底好受了些許,她面上卻啐道:「當年我吳家也是耕讀傳家,哪里有那么苦,再說了我妹妹當初嫁過去時,也是十里紅妝。」
五個姐妹中十七娘的嫁妝是最多的,十五娘心底也是有比較,雖知道章家家境如此,故而娘家貼補多了些,但她的心底還是難免不痛快。
兩名健婦連忙道:「娘子說得是。」
叩門通報后,但見十七娘略帶驚訝地看著自己。十五娘知道妹妹驚訝什么,笑道:「妹妹這我還是第一次來,所幸沒走錯了門。」
十七娘笑著迎了十五娘進門道:「我這陋巷自比不得姐姐。」
十五娘仔細打量十七娘,但見她不施粉黛,只是簡簡單單地梳了一個墜馬髻,但素凈的臉龐仍顯紅潤,也比當年作女兒家時更圓潤了些。
觀她的氣色的,就知道自己妹妹這幾年在章家著實過得不錯。
當年這位妹妹她是知道的,平日與姐妹們比起來顯得更文靜,只是更喜歡讀書而已。整日在自家書樓中讀書罷了,有人笑她女兒家又不考科舉,何必讀書呢。
倒是父親吳充道,女兒家讀書好,自己用不上,日后教養子孫總是用得上的。
果然其子章亙聞一知十,是個讀書種子。過年時,吳充當初出了幾道題目考教吳家下一代子弟,結果無一人答得出。
后來十七娘帶著章亙來見吳充,吳充問了同樣幾個問題,對方是對答如流。
十五娘聽說吳充聽了很是高興,將自己相藏多年的硯筆贈給了章亙。這套硯筆是當年吳充第一次上京,以后學的身份向歐陽修討教。
歐陽修對吳充十分賞賜,將之贈給吳充的。
吳充一直很珍惜,自己都沒有用,也沒留給吳家子孫,而是送給了章亙。
可見吳充疼愛這外孫到了什么地步。
不過聽說吳充也有些感慨,自家子弟無一人比得上章越也就罷了,但孫兒之中也是如此。
十五娘打量了一番宅子道:「以妹夫如今的官位,又不是置不起好宅子,我在內城看了好幾處 好宅子,到時候與妹妹一起去看看。」
十七娘笑道:「那多謝姐姐了,只是如今剛生了孩子,也懶得走動。」
十五娘聞言幽幽地嘆道:「妹妹命真好,生了兩個男丁,為章家傳了香火,似我只有一個女娃,倒是庶出的生了幾個。」
十七娘道:「那姐姐就從庶出中選一個聽話,好好教養,日后還不是如親生的一般。」
十五娘按了按十七娘嘆道:「這些事時我們當年在閨中哪里曾想,但如今嫁雞隨雞,一切都要替夫君打算,替家族打算,這才是我們一輩子的寄身之地。」
說到這里,十五娘頓了頓道:「今日我帶了如意坊的點心來,妹妹與侄兒都多嘗一些。」
二人入了宅子,二人坐下說了一陣子的話。
十五娘握住十七娘的手道:「偌大的相府,唯有到妹妹這里才聽到幾句體己話……如今大姐去了潁州,二姐三姐身在西京,眼下也只有你我姐妹能說說話了。」
「實不相瞞,我這一次是為我家官人的事來托妹夫來了。」
十七娘雖心底有數,但聽到十五娘這么說時,仍是心底驚訝。
自己這姐姐是一向心高氣傲,二人在閨中時候年紀相近,故而常比來比去,哪知今日……
十七娘有些恍忽,她突然記起當年作女兒家時,一日她與十五娘同在一起從宮里來的老嬤嬤學女紅。她與十五娘都不喜這些,那日十七娘娘知老嬤嬤好酒,便拿了幾瓶家中的陳釀騙給老嬤嬤品嘗。
老嬤嬤吃醉了酒,二人便悄悄到家中湖心亭中游玩,說起老嬤嬤醉酒的事,二人笑得前仰后合。
那一天的午后,陽光是那么明媚,十五娘的笑聲是那么輕盈,二人少有地放下芥蒂,在一起說笑,心情也是飛揚起來。
十七娘看著十五娘,當年的少女如今也是將柔發盤起了發髻。
十七娘對十五娘道:「姐姐,姐妹中我們年紀最近,又是一起長大,當年雖是吵吵鬧鬧,有那上下之心……」
說到這里,十七娘十五娘提此都不由莞爾。
新設轉運司,經略安撫司在朝堂上議得差不多,已是定下。
轉運司路負責民政,經略安撫司路負責軍事。
之后了兩府轉對,官家今日興致很高對問道:「王韶,高遵裕二人議賞朕是看了?諸卿以為如何?」
頓了頓官家又道:「高遵裕非首謀,又退縮避事,本不應該功居第一!朕知道諸位將他列在第一,是看在太皇太后的面上。不過讓他為經略安撫使,朕以為未免太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