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二十三章 玄武門之變的幕后推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唐第一隱太子

  李淵死了,這個大唐最有權勢,原本歷史上還可以享受幾十年奢侈生活的男人死了。

  唐朝初年的這場玄武門之變發生,李淵是這場政變的受害者。在原本的歷史上,因為這場政變,他被迫下臺,當了太上皇。

  但是,李承道一點都不同情他,甚至,在李承道眼中,李淵對這場政變是要負主要責任的。正是因為他沒有控制好局面,才造成這一場慘劇的發生。

  首先,李淵沒有鞏固東宮太子的地位。

  東宮太子是國家的根本,是國家的未來。太子穩定,則朝廷穩定。太子不確定,則朝中大臣必然為了將來自身的利益,在皇帝的諸皇子中選擇依附,從而造成朝廷的動蕩不安。

  李淵其實已經確定了太子人選,就是李建成。

  但是,雖然確定了太子人選,卻并沒有鞏固太子的地位。從史料上可以看出,李淵至少三次對李世民說,想要傳位給他。因為這些史料都是經過后來李世民篡改的,所以并不確定這些史料的真實性有多大。不過,無風不起浪,肯定李淵表達過對李建成的不滿,表達過想把皇位傳位李世民的意思。否則的話,李建成也不會那樣著急上火,一定要把李世民搞掉。

  李淵如果不喜歡李建成,想改立李世民為太子,那就應該趁早決定。絕對不能一邊選定李建成為太子,一邊對李世民說,想把太子之位傳給他。這樣做,不是人為地制造兒子們的矛盾嗎?

  或者李淵是想用帝王心術來控制自己的兩個兒子,想讓他們互為牽制,這兩個兒子功勞都太大了,如果李淵不想早點退位,那必然要讓兩者互斗,自己居中裁決,這樣誰不聽話打誰板子,自己的皇位才能穩如泰山!

  皇位就成了吊著李建成和李世民兩人胃口的肉。

  再來看李淵犯的第二個錯誤,他沒有限制秦王李世民的權力。

  如果李淵想清楚了,太子之位就由李建成來擔當,不替換成別人。那么,他就必須趕緊限制李世民的權力。

  皇權社會,是一個皇帝權力獨大的社會。凡是皇帝權力獨大的,凡是皇帝實行獨裁統治的,社會反而顯得很安定。若是權力分散了,必然引起動蕩不安。所以,一般皇帝在選定東宮太子后,都會限制其他皇子的權力,讓其他皇子無論如何要效忠太子。

  但是,李淵在確定李建成為太子的時候,卻并沒有限制李世民的權力。李世民的權力無比大。一方面,他手握兵權。軍隊有很大一部分都在他手里,由他掌控調度。另一方面,他手握人權。天下的有能力的人才,也有很多都在他手里。

  這兩點連李建成和李元吉都發現了,無論如何,都要把房玄齡等文官以及尉遲恭等武官從李世民身邊調開,李淵竟然沒有發現這一點,你真當李淵這個皇帝是愚蠢嗎?

  如果李淵覺得李世民的權力無法撼動,那么他就應該盡快換太子,把太子之位讓李世民來當。否則的話,越往后拖,危險越大。

  最后,李淵雖然有左右逢源的心,卻沒有處理臨場事變的能力。

  剛才那些,都是玄武門之變發生之前的一些預防事情。當李世民準備制造事變,向李淵告狀,說李建成、李元吉和李淵的妃子們有荒唐事情的時候。李淵當時并沒有意識到,這其實是李世民設的一個局,目的是要引來李建成和李元吉,并殺掉他們。這是他不敏感的表現。

  當然了,不敏感不能完全怪罪李淵。但是李淵對李世民告狀的處理,就顯得很奇怪,很荒唐。他當時是準備在第二天,把一幫老臣叫到身邊,同時把他的三個兒子也叫到身邊,讓他們當面對質。

  李建成兄弟和李淵妃子有不正當事情,怎么能在老臣面前對質呢?這不是顯得很可笑嗎?也許,李淵本來的意思不是對質,而是想調解三個兒子的關系。但是,明知道三個兒子已經勢若水火,還怎么調解呢?

  李淵完全沒有把自己的角色轉變過來,還是以一個父親的角色來處理家庭瑣事,不是以一個政治家的角色來處理國家大事。這樣做,怎么會不出問題呢?

  總之,不管李淵是有意還是無意,在李承道眼中,他這個皇帝就是因為政治水平低,事前沒預案,事后沒應對措施,最終玄武門之變發生后,他完全失控,完全落入了李世民的節奏中,造成了他和李建成、李元吉的悲劇。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