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57章 好玩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人生在世天地寬

  包裝打好,李樹星提著走,個子大就是方便。

  至于當搭頭的那個粉彩人物故事同治官窯賞盤,用兩張報紙一包,塞進個網兜,舒輝隨手拎著。

  這網兜還是午門前送的那條,這次出門逛,李樹星兜里塞著呢,為的就是在必要時裝東西方便。

  這年月,還沒見塑料袋長啥樣,網兜最流行。

  這下四人想再裝低調就不行了,無論走到哪,都是小街上眾人注意的焦點。

  不過有點可惜,再沒遇見什么大件的好東西,單瓷器一項上,連個官窯都沒再見。

  幾十個攤,各式嫁妝瓶倒是能有50只以上,青花、粉彩皆有,有幾個貌似還是北方民國時期名家的作品。

  畫工不錯,看著精細,工藝也好,但地域不同,上輩子玩的圈子也不同,沒買這幾個其實不錯的瓶子。

  地方名家、區域名家,出了一定地域范圍,誰認識呀?

  這就像21世紀初那會,在西川等西南地區火得一塌糊涂的容中爾甲,單單一首高原紅就足夠紅得發紫。

  但出了那個范圍,當時真沒太多人認識他。

  其實,他的歌真的很好聽,人也不錯!

  這會的幾個疑似名家制瓶子看著做工挺好,上頭也有制作者與作坊的名號、款識在,但不在這區域混過,真不認得這些名號...

  反正也不是什么頂級貨色,就是個不錯,干脆不要。

  “總得給別人留點不是。”自我給出的理由挺高尚,其實就是個看不上!

  為自己而活,只要是自個真喜歡的,還會管不相干的人有沒有飯吃?

  外人死活,關我鳥事!

  除了瓷器,雜項倒是亂七八糟品種多,核桃、鼻煙壺、鳥籠、玉器、老舊但能用的小座鐘...

  就是沒字畫。

  這會,倒騰古玩基本還處在個求個實用的階段,就像嫁妝瓶買回去,真有為插雞毛撣子的。

  字畫?

  不感興趣,拿回家都沒地方掛。

  也不玩核桃,這玩意在京城這一片才玩得最順溜。

  至于鳥籠這東西,有幾個有點年紀,做工也細,但在這就不算古玩,是為城里的那些個養鳥愛好者準備的。

  那些個小座鐘嘛,嘿嘿,要是貴金屬懷表倒還有看一眼的興趣。

  玉器,這是今兒個真沒瞅到能看上眼的,運氣不好。

  鼻煙壺...

  大名鼎鼎,值錢、珍貴品種不少。

  但說出實話不丟人,相偉榮是江南人,能看懂某個鼻煙壺到底是個啥材質就算厲害,懂個毛的好壞!

  走到頭都沒再買東西,這就個多小時過去了。

  這是天橋,1957年前整個京城最熱鬧的地方。

  如今曾在這賣藝的人早就不見,那些個民間絕活也無從一觀,但吃個早飯的地還是有的。

  就路邊攤,專為這附近趕早的人服務:不遠處都還有個蔬菜早市,分不清是農民自留地的貨,還是國營市場的外圍。

  灑滿芝麻的燒餅不錯,可沒豆漿,只有令外地人幾乎都皺眉的豆汁!

  那味道飄散...

  買上包燒餅就撤,那股空氣中的酸爽,真是另愛者死忠瘋狂,初聞者聞風喪膽!

  連在京城待過多年的相永強都扛不住,更別說其它幾位。

  特別是舒輝,這位老底子粵省的伙計,跑遠了才道:“班長,哪天到我老家,或者去香江,我請早茶!”

  大概是被逼得想起了家鄉味道。

  這一聽,相偉榮笑著道:“好,早茶就要慢慢吃慢慢耗,那個舒坦!”

  上輩子在鵬城住過兩年,開的車子還是雙牌,自然也去過N次香江。

  粵式早茶,不錯!

  至于他為什么會怎么說,還貌似對粵式早茶挺熟悉的樣子,其他人都沒想著要刨根問底,犯不著。

  起來快兩小時,都餓了,燒餅不錯,趕緊整。

  吃完口干,想找冷飲這會還沒,倒是賣大碗茶的出來了。

  一人一碗,“咚咚咚”下去,相偉榮都沒管泡這茶的茶葉到底是個什么貨色,至少解渴,爽!

  上輩子上了年紀后,自個喝茶,要么是剡縣本地賣一百多、兩百一斤,本地產的綠茶“輝白”,那個汁水濃。

  職業駕駛員時期留下的習慣,出門茶杯里泡輝白,但得是春天第一批出的最新貨,即濃又夠清爽。

  在家喝,就是是本地山區茶農那產價800一斤以上,頂級貨,外頭賣至少買個七、八千,甚至兩萬以上一斤,清明前出的“明前龍井”中的頂級貨。

  龍井還得是剡溪北面山上產的“越鄉龍井”,全是芽才行,一片葉子都還沒長那種。

  茶園海拔要在300米以上,每天早晨云霧包圍,南山片區出的都覺得缺了點啥。

  挑,不是一般的挑!

  西湖龍井?

  剡縣人誰喝那個呀,只有在送外省朋友的時候,會問要不要給你整部分西湖龍井的包裝?

  出了產區就貴死人的明前龍井,就算是友人送的,人家十有八九還會分出一半再去送人。

  搞不同包裝,名頭問題。

  至于相偉榮自己,喝茶有本土優勢,都挑到同個縣產區,都要看地形、水汽條件、光照和炒制工藝的程度。

  其它茶葉,不喝的。

  喝完茶,轉回來再拿車,看到停車位置邊上,有人圍了個圈。

  這大上午的,已經有人圍觀。

  這是有人要公開練習摔跤,大概這是天橋這一片,改開后最先自發恢復的傳統技藝場面。

  當然,這會不是賣藝,而是自發的群眾體育鍛煉。

  看了一會,一幫年輕人輪番上陣切磋,還有上了年紀的老師傅在一旁指點,充滿活力。

  天橋,它正在慢慢恢復。

  注意到那個瘦瘦的小伙子也在看熱鬧,手上還拎著個自己之前注意到過的民國名家賞瓶。

  覺得好玩,就走上了過去,主動問了句:“兄弟,眼光不錯,你也喜歡這些老物件?”

  這位正看摔跤呢,感覺到有人靠近,一聽這話,這才注意到和他說話的是誰。

  有點出乎意料,但還是很快就接話:“還行,剛開始喜歡,可比不上您幾位。”

  “好好玩,這一行有前途,別像那些販子一樣,賺點差價就給賣了。

  古玩,多收多藏是正理。

  你慢慢玩,先走了。”

  就打個招呼,沒頭沒尾,反身就走。

  好玩,找到點上輩子提點年輕人的感覺,還是對這位,真好玩!

  其實...

  被自己搞得有點莫名其妙,覺得碰上個怪人的這位,才比自己小三歲。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