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一大早,顧天成一點時間沒耽誤,就和另外三家河運行的東家來到府衙,請見廖相爺和知府李大人。
衙門都有點卯的規矩,京城來的廖相爺等人和府衙各官員很早就各就各位。
這時的相爺正在聽李長治稟報新倉、府衙、以及居民的搬遷事宜。
雖然新的通州府已經選定了地址,但贊成搬遷的卻沒幾個。
富貴之家那都是有大宅院和若干買賣門面的,豈能那么容易就放棄自己的根基。
百姓就更不用說了,無論出于生計,還是因為新安家的花銷,在沒面臨真正的危機之前,誰也不會舍棄自己現有的家園。
于是,現在的狀況就很尷尬。
新址那邊除了府衙正在建造中,積極跟去的,就只有誠運投遞總號了。
投遞總號早早就在通州府新址買了挺大一片地方,鋪面和房舍也在修建中。
只不過,他們修建的房屋院落,只占了那篇地方的一小部分。
雖然通州府的遷址事宜動作比較慢,但廖相爺也沒說什么。
畢竟,昌河水患真能波及到通州的可能性并不大。
這種情況,只等府衙建好之后搬遷,府衙眾多官員文吏、衙役等人也都會在新址落腳。
其他人見搬遷已成定局,自然有鄉紳大戶跟過去,搬遷也就慢慢完成了。
最不濟的情況,也就是落個新城舊城之分,其實也沒什么。
就在他們議論新址這些事情時,衙役稟報,誠運的顧天成求見。
雖然李長治并不歡迎顧天成的到來,但已經這個時候了,也沒有為難的必要,當下吩咐衙役帶他進來。
一旁廖相爺笑了笑,說道:“看起來,顧天成和他那幾個合作者一直等在通州。”
否則也不可能這么快。
“是啊。”李長治回應的有些心不在焉。
他其實也不太明白,顧天成是怎么想的。僅憑昌河水位上升,他就認定朝廷一定會緊急運糧嗎?
不過再仔細想想,也情有可原。
萬頃倉的糧食才運了不到一半,一旦幾十萬石的糧食運輸拿到手,就能賺很大一筆運費。
而他們的代價,也不過是幾位東家等在通州而已,絲毫不耽誤河運的經營。
片刻工夫,顧天成和張東青幾人便在衙役的引領下,進到廳堂一側的房間。
顧天成幾個給房間里幾位大人見禮之后,在一旁的椅子上坐下。
張東青三人身有家資,也很有些見識。
但如今在通州府衙,坐在當朝相爺和通州知府面前,卻也規規矩矩,一眼不敢多看,話更是不敢多說。
接著,有官員負責查驗他們四家的行船資格、和備案過的船只。
當然都是符合要求的。
李長治出面詢問:“長策河運之前已經證明,民間河運沒有做大規模運輸的能力。
“如今,你們主動攬下運糧差事,可曾想過你們哪方面能強過長策河運?又怎能保證一定能比長策河運做的更好?”
廖相爺放下關于遷址的公文,等著看顧天成作何應對。
只見顧天成從懷中拿出簡單裝訂的七八頁紙,“小子簡單寫了運糧的安排,請大人過目。”
李長治看了他一眼,伸手把那薄薄的冊子接過來,隨手便要轉交給廖相爺。
廖相爺卻擺了擺手:“李大人先看吧,看他寫的這些是否有可取之處。”
他是來此督辦運糧的,大主意還是讓李長治拿。他這個督辦的上官,只管看李長治做事是否得力,之后再給出決斷。
坐在下首的顧天成固然胸有成竹,張冬青三人除了稍稍有點拘束,看起來也鎮定的很。
李長治挺疑惑這幾個人的篤定,開始翻看這幾頁紙。
廖相爺則是和顧天成四個人聊天,詢問他們平日都是怎樣經營河運的。
這一圈聊下來,張東青三人的河運行經營的時間更長一些。
經營時間最短的一家也有六七年了,而東青河運,已經經營了十幾年。
但他們的經營手段,還真不如新入行的誠運南北,這讓廖相爺有了種果然如此的感覺。
李長治專心翻看顧天成拿來的冊子。
第一頁看完,他心下驚疑不定,不由得瞟了顧天成一眼。
他接過這幾張紙的時候有所猜測,覺得顧天成寫的就是他們的運糧計劃,心里還有些不屑的。
但他沒想到,一個民間河運行而已,做事居然如此縝密。
只是裝貨、之后在河道上行船,居然寫出一份如此條理清晰的章程。
壓下心中的情緒,李長治接著去翻第二頁。
第二頁看到一半,他又掃了顧天成一眼,才繼續往下看。
等到把幾頁紙全部看完,知府李大人又一次心情復雜,認真的再看了看顧天成。
自從昨日遇到這小子,他好像已經心情復雜好幾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