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從雙方的訴求上面來講,是基本上一致的,所以最終能達成共識,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毌丘儉反叛司馬氏的心其實早就有了,當初司馬懿發動高平陵兵變的時候,毌丘儉甚至都有勤王的沖動,畢竟他深受魏明帝曹叡的大恩,從他思想上是忠于曹氏的,眼看著曹氏的江山落到了司馬懿的手中,他的內心是不忿的。
但司馬懿是何等樣的人,毌丘儉卻是比誰也清楚,當初司馬懿在遼東時,用十萬顆人頭筑起了京觀,毌丘儉可是親眼目睹過的,當時他的內心被震撼到無以加復,也被司馬懿那種最為殘酷而暴虐的手段嚇呆了。
司馬懿處置起政敵來,完全是鐵血的手腕,殺伐果斷,毫不留情,這一幕也給毌丘儉內心之中留下了無比的恐懼,一想到將要和司馬懿來做對手,他就感到不寒而栗。
所以當曹亮在并州率先地舉旗起兵之后,王凌也在淮南響應,一時之間,天下討司馬的聲音大作,在這種背景之下,毌丘儉也是蠢蠢欲動,積極的謀劃,也想加入討伐司馬懿的行列。
但性格上的多疑卻讓毌丘儉裹足不前,始終橫不下決心來,盡管他已經為了起兵做了很充分的準備,但卻始終邁不出那最后的一步,他猶豫再三,徘徊不決,一等再等,一靠再靠,最終等到的卻是王凌敗亡的消息。
這個消息一傳來,毌丘儉心頭原本就微弱的火苗頓時便熄了下去,再也不敢生出半點的反抗之心了,以致于司馬懿令他進攻并州,他也不敢抗命不從,只得帶兵來打并州。
不過毌丘儉的出兵也只不過是為了應付差事,他未必肯像呂昭那樣真得賣力去打,典型的出工不出力,就算司馬懿派衛瓘前來監軍,毌丘儉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本錢都押上去。
其實他對司馬懿的計策是了然的,驅虎吞狼,讓他們斗個兩敗俱傷,不管是并州軍打贏了,還是幽州軍打贏了,最后獲利的,只能是司馬懿。
所以,毌丘儉一直抱著觀望的態度,他就是要等并州之戰有了結果之后,才會決定下一步該怎么走。
其實毌丘儉當初并沒有看好曹亮,否則也不會聽從司馬懿的命令了,在他看來,這一戰曹亮吃敗仗的可能性很大,如果自己投靠曹亮的話,結果死得估計更快。
但出乎他意料的是,曹亮不僅沒有失敗,而且是獲得了大勝,不光是并州的形勢,就連整個天下的形勢也蔚然大變,所以毌丘儉才忙不迭地派毌丘秀前來,試圖交好曹亮,結成同盟,共同對抗司馬懿。
曹亮當然不會拒絕毌丘儉的請求,但對毌丘儉這個人曹亮卻沒有什么好感,性格多疑而猜忌,多謀而不斷,首鼠兩端,并不是一個能成大事的人,歷史上毌丘儉發動淮南二叛,本來有著最好的時機,但他遲疑不決,貽誤戰機,最終被司馬師所破,全族皆誅。
所以曹亮才要求桓范在談判之中強烈要求毌丘儉即刻發布討司馬檄文,正式地和司馬氏決裂,放棄掉腳踏兩只船的幻想,否則并州方面拒絕于之聯盟,并有可能出兵攻打幽州,以報先前的一箭之仇。
當然這也不是曹亮無緣無故的恫嚇,出兵幽州,已經是曹亮既定的進攻戰略,如果毌丘儉肯合作的話,不戰而屈人之兵,自然是上上之策,如果毌丘儉還抱著猶豫不決的態度,跟司馬氏牽扯不清,曹亮倒是不介意快刀斬亂麻,一戰而決定幽州的命運。
由于桓范在這一方面態度異常的堅決,別的可以談,但這種原則性的問題則沒有談判的余地,毌丘秀要么答應,要么拒絕,必須要給出一個肯定的答復來。
最終毌丘秀還是同意了桓范的要求,承諾他回到幽州之后,會和毌丘儉商量,在第一時間發布討司馬檄文,樹起匡扶朝廷的大旗來。
這也是雙方合作的基石,一致對外,有了毌丘儉的保證之后,接下來的談判就很順暢了,幾天之后,雙方基本上達成了約定。
這個時候,曹亮也返回了晉陽,親自接見了毌丘秀。
毌丘秀這一次的并州之行,堪稱是波瀾起伏,他最早的初衷就是想要見到曹亮,但曹亮是何等的人物,又豈是他想見就能再到的,也只有在達成盟約之后,毌丘儉秀才算是見到了曹亮的面。
不過過程雖然是曲折的,但結果卻是無比的理想,基本上實現了毌丘秀的初衷,在獲得并州的相助之后,毌丘儉起兵的最大擔憂也就沒有了,現在幽州方面可以做最后的準備了,正式地加入到反司馬氏的行列之中來。
毌丘秀對曹亮是千恩萬謝,如果沒有曹亮的承諾,恐怕毌丘儉有再大的膽子,也不敢公然地反對司馬氏。
毌丘秀向曹亮辭行,現在雙方已經達成了盟約,接下來,就要等毌丘秀回到幽州,由毌丘儉來做最后的拍板,畢竟毌丘儉才是真正的一州之主,毌丘秀也不過是代為行事,如果沒有毌丘儉的最終首肯,那么雙方談來談去,最終還是一堆廢紙,毫無用處。
不過毌丘秀表示,他此行已經得到了毌丘儉的最高授權,除非出現特殊的情況,毌丘儉是不會輕易毀棄這份盟約的。
曹亮頷首許之,桓范辦事,他自然是最為放心的,桓范能在盟約之中爭取到最大的利益,而且這也是自己現在迫切需要的。
并州軍需要擴張,以應對并州狹隘的地勢,想要壯大發展,曹亮就必須要跳出樊籠,并州是根據地,是曹亮賴以反抗司馬氏的根本,而幽州則是曹亮徹底打敗司馬氏需要邁出的第一步,第一步走好與否,關系到興魏大業的成敗。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回去令兄,要提防身邊的人,尤其是監軍衛瓘,此人可非善類,萬不可讓他壞了大事。”曹亮特別地提醒了一下毌丘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