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八十六章設鄉立村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永歷十四年

  隨著清丁查戶運動的順利展開,大量的躲藏在山中的百姓下山,還有從各地投奔過來的明軍家小,加上李興的新政,梧州府附近府縣的百姓也是大量涌入。

  廣西本來就地處邊陲,民風素來彪悍,百姓俱是在各富紳的管理下結寨自守,現在突然增加了這么多外來人口,自然不可避免地發生了摩擦。

  人多了矛盾也就多了,李興調派到梧州各處的知縣這幾天忙得是上氣不接下氣。

  雖然新增人口的戶籍黃冊,以及田畝丈量不需要他們親自參與,然而這些新增人口或是因為土地的劃分,或是因為田地的好壞矛盾重重。

  各縣的縣令光是處理這些官司就忙得不可開交了,然而效果卻不是很大,藤縣和懷集二縣甚至發生了大規模的械斗。

  自古皇權不下鄉,地方上的事務基本上都是地主富紳和家族管理,甚至凌架在朝廷的律法之上。

  而那些被迫答應向靖南軍納糧的士紳地主則趁機在里面煽風點火,挑撥是非,鼓動這些新入丁口起事。

  若不是萬有才和白安率軍彈壓及時,這些被地主富紳挑動起怒火的百姓甚至已經打破了縣城。

  聽到這里,李興不由的腦殼發麻,他這幾日處理各種民政以及軍政方面事宜已經是忙的不可開交。

  心里不由地念叨起來“別人穿越多特么帶著系統,什么問題多能隨手解決,便是蒸汽火車多能給你整出來,偏偏到了老子這里,開局一把刀,破局全靠砍。”

  他沒奈何只得命人將郭之奇和張所養請進府衙共商對策。

  郭之奇雖然是明朝的東閣大學士,然而這些地方上的破事他卻是久不經手,聽到消息后,也是無可奈何。

  張所養到是有辦法,他本是漢軍旗下包衣出生,當下把當年奴酋洪太在遼東安置搶掠過來的漢人,蒙古人,甚至高麗人的方法講述了一番。

  即將所有丁口打亂混編,每五百戶由各牛錄看管,稱之為包衣,然后劃分固定的區域讓他們耕種。若是有人膽敢離開便就地格殺。

  李興郭之奇聽后不停地搖頭道:“本閣認為不妥,本閣只聽說過養兵以安民的,未曾聞得養兵以虐民者。”

  錢安寧倒是附和張所養之言連忙說道:“大帥,我們給他他們田地,種子,甚至農具,他們卻還是不知足,職下倒是是以為張參知言之有理。”

  宋廣坤更是干脆直接拱手道:“大帥治亂世,當用重典呀。”

  “治亂世,用重典。”宋廣坤之言如同洪鐘大呂一般觸動了府衙之中每個人的神經。

  治亂世用重典也就是打土豪分田地這了,其實就是對土地和資源的重新分配,但真正實行起來可就難了。

  歷朝歷代農民起義無不是以此作為造反口號,可是真正能成功的卻沒有一個。

  自古以來農民起義的成果最終不都是被和地主士紳合流的家伙竊取了嗎?

  “黃巾軍,唐末農民起義,元末的紅巾軍,包括后世的太平天國哪個不是被地主階級和軍閥聯合剿殺的。”

  便是大明朝的開創者洪武皇帝不也是因為得到了地主士紳支持才開創了大明三百年的基業么?

  倘若當年洪武皇帝依舊是打著明教旗號,沒有得到劉基,李善長,宋濂等地主士紳中的精英支持,這大明還能建立?

  所以李興之前只得采取溫和的策略對付那些地主富紳。

  然而靖南軍的寬容,并沒有得到那些絕大多數的地主階級的支持,他們哪個不是人精,明朝已經日薄西山了,再去依附大明,那不是找死嗎?

  李興不能依靠強力手段殺死他們,也不能強奪他們的財產,然而他可以效仿村委會制度,剝奪他們的統治權。

  “我靖南軍治下,絕不允許出現士紳凌架在皇權之上的事情。”李興的拳頭重重地砸在案幾之上。

  “梧州原居民暫時不管,除了所有甲長保長全部撤換,由各鎮自行委任,其余暫時不管。

  先將新入的丁口以戶為單位,三十戶一組,組長則由百姓自由推選,百戶設一村,村長由靖南軍委派傷兵中品行尚可者擔任,副村長則由村民推薦。”

  “三百戶為一鄉,鄉長以及副鄉長由靖南軍直接委派,再從各鎮中調派百人駐防,凡有糾紛,層層處理,具體法典仍按大明律執行。”

  “各鄉村選址事宜,由各縣和駐軍直接安排,若有不服或者鬧事者直接由各地駐軍帶走修建棱堡。”

  “至于教唆百姓鬧事之士紳,全部捉拿,罪大惡極者,通韃賣國者盡殺之。”

  “滿洲人的刀子鋒利,本帥要讓他們知道吾之長刀甚于滿洲。”

  李興冷冷地對著大堂之上的一眾文官說道。

  一道道政令在軍帥府不斷地發出,梧州城內外,往來馳騁的傳令兵絡繹不絕。

  一戶又一戶的地主士紳從家中被靖南軍拖了出來,關進了各縣的牢房,。

  十余戶在鄉間民怨極大,挑動百姓民變的士紳被拖到當地的菜市口斬首示眾,其余的則繳納贖罪銀放還回家。

  那些投靠靖南軍的富紳則在全府通令嘉獎,家中的嫡系男丁均直接授予秀才功名。

  軍帥府甚至傳出消息,只要尊奉靖南軍號令的,不管這些新入的秀才品行如何,梧州知府,府丞等大小官員都能將其收入門墻。

  在李興的命令下,靖南軍各部以極其粗暴的手段,強有力地震懾了梧州各地的地主富紳。

  預想中的反抗,根本沒有發生,那些拿錢贖身的士紳們,回去之后便拜訪了各縣新任縣令,表示以后必然遵奉軍帥府的號令,還請他們向李大帥美言幾句。

  對于這些士紳的反應郭之奇和宋廣坤等人的解釋是。

  清軍入境以來,忠于明朝的地主富紳基本上被清軍屠光了,剩下的基本上全是見風使舵之輩,大帥又沒搶光他們的家財,沒收他們的土地,只是誅殺了十幾個首犯,他們哪里還敢和靖南軍作對。

  士紳鼓動百姓作亂,靖南軍居然事前一點消息也沒有收到。

  軍帥府中的李興等人也在反省自己各項舉措上的得失,郭之奇不由地撫須笑道:“若是有一支錦衣衛在梧州,哪里會有這種事情發生。”

  “對”就是情報上的缺失導致了楚雄之敗,楊震身死。也是地方消息的不暢通導致了此次民變。

  所以李興決定成立一支專門刺探情報的部隊,他哪里敢用錦衣衛的名頭,便取名為“軍情司。”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