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十八章鎖城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永歷十四年

  鎖城法本是金國大將粘罕進攻太原時候所創,等到努爾哈赤創建后金之后更是將鎖城法用的爐火純青。

  寧遠,錦州俱是被皇太極深溝高壘,筑寨而圍之,最后彈盡糧絕被清軍攻陷,或者是走投無路只得投降。

  后來吳三桂開關迎滿清入關,大半個中國傳檄文而定。

  唯有江陰陳明遇,閻應元,馮厚敦三公誓死不降,率領江陰全城百姓力抗滿清大軍。

  清廷貝勒博洛無可奈何,只得調集重兵,用鎖城之法,圍城八十一天,待城中糧盡,方才殺入城中。

  所以面對同仇敵愾的楚雄軍民,清軍也是毫無辦法。羅可鐸只得采納線國安的計策用鎖城法圍死楚雄。

  第二天拂曉,一隊隊清軍便按羅可鐸的軍令離營而去。

  附近城鎮的數千名百姓被強行驅趕到城外。

  他們在清軍的威逼下,沿著楚雄城四周開始挖掘壕溝,建造土城,豎立木寨。

  城中的明軍此時根本沒有和清軍野戰的能力,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清軍的營壘日益堅固。

  一座座箭塔,一座座望樓還有營壘如雨后春筍般,拔地而起。

  在營壘之前更是建造了一道道木柵挖掘了數條壕溝,整條防線之前更插滿了無數的木樁。

  在清軍筑營期間,城中的明軍也是數次晚上偷襲,但是清軍防范嚴密,偷襲的明軍死傷近百人。

  李興只得下令全軍緊守城池,沒有他的命令不許出城接戰。

  羅可鐸和線國安兩人在營壘修好之后便返回昆明,只留下鑲白旗都統索渾坐鎮指揮。

  索渾便令張勇率本部人馬和自己的鑲白旗馬甲守東門,馬寶和白廣恩則將所部軍馬一分為二分守西門和南門,而李本深則與趙良棟駐守北門。

  清軍的營寨修的如鐵桶一般,整個楚雄外圍足足有修了三道防線。

  更是部署了近兩萬大軍,將楚雄圍了個水泄不通。

  面對清軍的鐵壁合圍,李興等人亦是無可奈何,只得在城中整訓士卒。

  由于清軍屠城的威脅,城中的百姓和降兵基本上全部要求加入明軍。

  李興等人便將其青壯者編入軍中,共計收編了三千余人,至此李興所部軍馬已經達到了七千左右。

  手下兵馬的增加,李興不得不將所部明軍重新整編。

  重新整編就意味著分權,不過由于明軍目前并沒有穩定的地盤,所以李興決定不采用明軍的軍制,而是將所部明軍以營為單位重新編定。

  本著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則,按李興的要求,全軍整編成四個營,原有中營改編成三千人編制,改營名為“磐石。”喻意為堅不可摧之意。

  下設五個隊,分別是兩個長槍隊,一個刀盾隊加一個炮隊,還有一個火銃隊,每隊五百人,由李興和楊震帶五百親衛直屬。

  每隊各設正副隊官一名,皆由各次作戰表現優異者擔任,領百戶和副百戶銜。

  其余三營分別由萬有才,秦風,白安統領。

  其中萬有才曾被李定國授封為右營副將,廣南伯,加上出征以來盡心盡責。

  李興便決定調一千五百人歸其統領,取營名為:“虎捷”為勢如猛虎之意。

  秦風自跟隨李興以來,每陣先登,加上訓練士卒,在軍中威望甚高,在永勝之時便已統率一營。李興亦是撥了一千五百人歸其統領,取營號為“鋼鋒。”為無堅不摧之意。

  而白安自跟隨李興以來,雖無戰功但是一直兢兢業業,主持后方工作。

  李興便決定將全城老弱交與他,率五百人統領,取營號為“護軍。”

  陳文則繼續率領四百余人的馬隊,依舊負責情報和警戒工作。

  按李興的意思,每個營必須保證三千人編制,不過現在兵員不足,只能先將架子搭起來再說。

  另外李興還與眾將商議了各隊官的任命還有營號,軍旗以及營旗的方案,交給長史宋廣坤等文官負責。

只待良辰吉日便舉行隊官的任命和授旗儀式  李興在城中整編士卒,訓練軍馬。城外的清軍也沒閑著。

  圍城的第五日,羅可鐸便從昆明調來了數門紅夷大炮。

  有了紅夷大炮的助戰,索渾又指揮清軍向楚雄攻擊了幾次。

  而明軍則同仇敵愾,清軍雖然數次爬上墻頭,但是依舊被明軍擊退。

  索渾無奈之下只得下令繼續用火炮和投石機攻擊城墻,不過由于楚雄城墻堅固,清軍轟炸了兩日。卻是收效甚微,最后也是懶得開炮了。

  陜西副將張勇便向索渾獻計,在東城修建土山,將重炮和弓箭手以及火銃兵囤于土山之上,居高臨下攻擊明軍。

  而令西城的馬寶部乘機襲擊西城,然而馬寶本就收到吳三桂密令,攻城的時候出工不出力。

  萬有才奉命守衛西門,看到攻城的清軍雷聲大,雨點小,甚至清軍的火銃兵俱是對著天空放銃,而推到城下的云梯,盾車等器械,清軍甚至自己放火點燃,然后鬼哭狼嚎地跑回本陣。

  萬有才看到之后,索性下令讓城墻上明軍戒備,不用管城下的清軍。

  馬寶所部清軍在西城折騰了整整半天,直到天黑才緩緩退去,只留下一眾目瞪口呆的明軍。

  后來趙良棟又獻掘土炸城之法,而明軍在清軍圍城之后,便是在城內沿著城墻四周埋了數十個空甕,日夜派人監聽。

  在發覺清軍挖地道之后,明軍便在清軍挖地道的方向也挖地道,然后不停地往地道里面注水。

  清軍辛辛苦苦挖的地道,變的泥濘不堪,而運進來的火藥,由于地道潮濕,基本上全部失效。

  最后索渾徹底放棄了攻打楚雄的心思,只坐守大營,待明軍斷糧。

自從吳三桂遣曹申吉來傳信,寫了“養寇。”兩個字。分守各門的馬寶,李本深和白廣恩也是煩悶不堪  養寇便是要將李興所部明軍悄悄放走了,養賊自重的事,當年明軍可是得心應手。

  關鍵是誰能將放走明軍的責任背在身上?三個人的心思不由自主地轉到趙良棟身上,只是一直沒有機會下手。

  只能靜觀其變,等待時機了。

  李興所部明軍被圍在楚雄動彈不得,而此刻玉龍關的明軍也不好過。

  自阿爾津攻取寶川州后,麗江形勢急轉直下,李定國唯恐腹背受敵,只得放棄麗江,退守玉龍關。

  吳三桂,屯泰和阿爾津合兵一處近六萬大軍直撲玉龍關。

  三人將大軍分為六隊,對著玉龍關不分晝夜,輪流攻擊。

  幸虧李定國在金虹開始與吳三桂交戰之時,便命令其子李嗣興按金虹堡圖紙重修玉龍關。

  恐怖的棱堡,在這個時代的攻城戰中展現了無比強大的防御能力。

  吳三桂等人猛攻數日,竟然不得寸進,只得發動軍士修建土山,將火炮抬上土山不停的對著玉龍關轟炸。

  阿爾津這才知道吳三桂為什么會頓兵麗江二十余天了,這城墻根本沒辦法蟻附攻城。

  經三人商議決定仿效鄧艾故技,大軍繼續在玉龍關和李定國對峙,然后令吳三桂部將吳之茂率領三千人向南翻越獅子山,渡瀾滄江和怒江奇襲永昌。

  吳三桂大軍攻取麗江,永昌的永歷朝廷又是一陣雞飛狗跳。

  馬吉翔又是苦勸永歷帝南狩緬甸,朱由榔本已意動,后來聽說晉王已經穩定了玉龍防線。

  永歷這才決定先留守永昌等晉王戰報,不過同時又命龐天壽和王坤打點行裝,一旦玉龍有變,則行馬吉翔之計南狩緬甸。

  吳三桂定計之后,便又差曹申吉借催糧的名義回昆明,讓他相機和馬寶諸人商討縱敵的方案。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