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六百五十八章天統祖訓出爐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召喚之天下歸一

第六百五十八章:天統祖訓出爐  天統五年,在滅亡了秦國之后,鄧昇為了鄧國的傳承與穩定,特地與皇太子鄧灝制定了一份有關于皇位、爵位的繼承制度以及對鄧國爵位的襲封和食邑也做了規定,并且定為祖訓,供奉在太廟,后世子孫不得更改。

  次日朝會上,皇太子鄧灝代表鄧昇,向滿朝文武宣讀了祖訓,眾臣反應不一,能夠進入景陽殿朝會的大臣,大多都是有爵位在身的,鄧昇這份祖訓一出,對他們來說有利有弊。

  有利的是,規定了他們的食邑,同時對于食邑所產生的財產有了一定的保障,同時,繼承人制度一出,也一定程度避免了家中子嗣為爭奪爵位繼承權和家產所產生的爭斗。

  而弊端就是爵位的襲封都是有規定的,而且到了幾代人之后,還會不斷地降爵,到最后,他們的子孫如果沒有太過出色的人才的話,總會淪為普通人,甚至整個家族都會因此而沒落,不過正所謂雷霆雨露,皆是君恩,鄧昇決定了的事情,他們很難改變。

  不過他們也不是很著急,因為能夠進入景陽殿朝會的大臣,最低的都是侯爵的,這就是開國功臣的好處,雖然他們廣義上來說,并不算是鄧國的開國功臣,但是在鄧國最弱小的時候,他們就堅定的站在鄧昇旁邊,一路伴隨著鄧國走向強盛,理論上也算是從龍之功了,所以他們比后來人更加容易獲得爵位,而他們的爵位,最起碼都得兩代人之后才會降爵,而且兩代人之后,侯爵變成伯爵,又能傳承一代人,再變成子爵,又能再傳承一代人,總得來說,就算后代子孫不成器,他們這個侯爵也能保證六代人的富貴了,這已經很不容易了,因此他們也并不是很抵觸。

  侯爵都不抵觸,那些公爵和郡王就更不用說了,一個國公,就算后世子孫沒出息,也能保證十幾代人之后才會淪為平民,說實話,鄧國的江山能不能傳承十幾代還是一個問題呢,而且現在鄧國還沒有完成天下一統,說不定能夠還能再立功勛,將爵位往上提一提呢,每提升一個爵位,最起碼都能保證兩三代人的富貴了。

  而群臣中要說誰最難受,就當數當朝尚書令胡惟庸和工部尚書劉健了,因為鄧昇這一份祖訓一出,幾乎斷絕了齊王鄧尊繼承大統的路了。

  祖訓規定,嫡長子是正統,只要活到繼位的那天,不作死,皇位就跑不了,而且就算嫡長子早逝,只要有兒子在,那其他皇子也沒有機會。

  鄧灝當了十幾年的太子,深受鄧昇信任、朝野擁戴,位置可以說十分穩固,只要沉得住氣,這個皇位自然就是他的了,就算鄧灝死在鄧昇之前,但是鄧灝還有好幾個兒子呢,可以說,只要鄧灝這一脈不做出會導致一房人都完犢子的騷操作,這個皇位基本就是他們的了。

  如果說鄧尊還有沒有機會能夠繼承皇位的話,恐怕就只能是起兵了,但是鄧昇在的時候,鄧尊不敢,也沒有機會,就算日后鄧昇駕崩了,鄧灝繼位,以鄧灝的威望和能力,說實在的,胡惟庸不覺得鄧尊能夠打得嬴鄧灝,而且現在鄧尊壓根就沒有半點兵權,怎么打?

  難受啊,胡惟庸一黨與太子鄧灝不和已經是人所共知的事了,雖然胡惟庸不一定能夠在尚書令的位置上熬到鄧灝登基,但是到了胡惟庸這個位置和歲數,他更多的就是考慮家族的傳承與發展了,如果鄧灝登基之后,打壓他們胡家,那就完犢子了,雖然說鄧灝不一定會這樣做,但是胡惟庸不敢賭啊,所以當發現了鄧尊這個嫡次子之后,胡惟庸便打定主意,輔助鄧尊奪嫡,撈一個從龍之功,說不定以后還能撈到一個勛王的爵位呢。

  胡惟庸已經是郡公了,而且進了凌霄閣,只要不出意外,等到滅亡趙國,一統天下之后,胡惟庸這個爵位怎么也能提到國公的,但是勛王他就沒有資格了,但是如果他一手將鄧尊扶上皇位的話,那勛王還是有希望的。

  但是鄧昇祖訓一出,直接斷了胡惟庸的念想,而比胡惟庸更加難受的人就是劉健了,胡惟庸怎么說都是功勛老臣,而且還是進了凌霄閣的,鄧灝日后可能會念及胡惟庸往日的功勛,網開一面,但是自己劉健就不一樣了,他是胡惟庸一黨的中堅骨干,可以想象,一旦胡惟庸退下來,原本屬于胡惟庸的勢力,就會順理成章的被劉健接管了,一旦鄧灝登基,第一個對付的恐怕就是劉健了。

  而且劉健比胡惟庸年輕好幾歲,他還有念想,那就是等到胡惟庸退下來,自己能夠接替胡惟庸尚書令的位置呢,畢竟一個尚書和一個尚書令還有有著很大的差距的,劉健現在的爵位是侯爵,日后撐死了也就能夠提到君爵,但是如果能夠入主尚書令,那劉健最起碼都能撈到一個縣公,就算是郡公也不是不可能的,可現在祖訓一出,基本斷了他的念想了。

  高坐皇座的鄧昇可不管這些大臣是怎么想的,而且他也不需要太過理會,不過鄧昇想了想,祖訓還是有些需要補充的。

  于是說道:“這份祖訓,是朕為了大鄧的千秋基業制定的,后世子孫不得更改,另外,朕還想在祖訓之中加上一條。”

  聞言,眾人皆看向鄧昇,都規范成這樣了,怎么還要加啊?

  鄧昇迎著眾人不解的目光,說道:“人活一世,不過匆匆數十載,無論是帝王還是將相都不能免俗,總會有那么一天的,日后,除親王、郡王外,勛爵辭世后,按照生前爵位,追封一等,以表其功,以示恩寵!”

  “臣等叩謝陛下深恩!”聞言,眾臣紛紛伏地拜謝道。

  死后追封一等,也就是說,勛王死后,可追封為郡王、國公死后可追封為勛王、郡公死后可追封為國公,后面如此類推,雖然這個做法其實并沒有太多的實際作用,但是對于身后之名卻好看了許多,畢竟墓碑上,勛王怎么也比國公好聽吧,他們自幼學文習武、輔助君王,為的不就是造福天下、名垂青史嗎?

  “太子,散朝之后,將這一條寫入祖訓之中。”鄧昇對鄧灝說道。

  “喏!父皇,這追封是往后之人還是我大鄧已故的功勛也可追封?”鄧灝問道,鄧國的功勛文武可不只是在世之人的,還有好一部分已經離世了,那這些人是否還要進行追封呢?

  “追封,雖然他們等不到今日,但是朝廷也不能忘卻和抹殺他們的功績,既然是辭世后追封,自然也少不了他們。”鄧昇想了想說道。

  鄧昇登基三十幾年了,這么多年來,死去的功勛也不少,不過大多都是子爵、伯爵之類的,侯爵以上的也有幾個,蔡封、李天虎、黃標、鄧邕、蘇弘、程昱,不過鄧邕在鄧昇登基之后,就被追封為郡王了,已經到頂了,沒有繼續追封的余地了,而李天虎、黃標、蘇弘三人在死了之后,其實就已經追封了,唯一沒有的就只有程昱了,程昱生前是蜀國公,那么現在就得追封勛王了。

  “已故蔡國公、定國公、榮國公、荊國公、蜀國公都曾是我大鄧之功勛重臣,大鄧有今日,他們功不可沒,然而蔡國公、定國公、榮國公、蜀國公辭世之時,我大鄧爵位尚未完善,雖然有所追封,但是此等爵位,不足以表彰其功勛,因此,均需再行追封,以表其功!”雖然蔡封、李天虎、黃標、蘇弘在死后已經得到了追封,但是鄧昇表示,這個爵位不足以表彰他們的功勛,還需要繼續追封。

  “陛下圣明!”眾臣贊道,雖然鄧昇所做的,也只不過是給死去之人一個表彰而已,但是這就說明,鄧昇從未忘記這些功勛老臣。

  “父皇,如果需要對已故蔡國公、定國公、榮國公、荊國公、蜀國公進行追封,那就需要追封其為勛王,王號該如何選擇呢?”鄧灝問道。

  勛王這個爵位雖然定下了好些年了,但是鄧國從未有人得到過這個爵位,所以對于勛王的王號怎么選擇,一時之間還真是沒有頭緒。

  鄧昇想了想,也是比較苦惱啊,如果是親王和郡王的王號,還好選擇,但是勛王就比較難了,以國為號的是親王,以地方為號的是郡王。

  再三思量之后,鄧昇決定采用一些寓意比較好的字眼作為王號,于是說道:“勛王非親王、郡王,無需糾結太多,選擇一些寓意較好的字眼為王號便可以了,已故蔡國公蔡封追封禮王、定國公黃標追封定王、榮國公李天虎追封信王、荊國公蘇弘追封永王、蜀國公程昱追封陽王,禮部挑選一個良道吉日,為諸王重修陵墓,以表其功!”

  “喏!”禮部尚書陳群應道。

  宣告了祖訓以及為已故功勛進行了追封之后,朝會上又談論了一些瑣事,便散朝了。

  散朝之后,三省六部便將祖訓傳閱天下,雖然鄧昇并沒有為祖訓定下名字,但是所有人都稱這一份祖訓為天統祖訓。

  而與祖訓一道公告天下的,還有蔡封、黃標、李天虎、蘇弘、程昱幾人的追封恩旨,恩旨一下,幾個家族的門前頓時熱鬧起來了。

  在官場向來都有一個潛規則,那就是人走茶涼,更何況是死了呢?李天虎的家族還好,畢竟李家人才輩出,但是蔡封、黃標、蘇弘、程昱這幾人的家族,隨著幾人的離世,便漸漸有些沒落了。

  蔡家和蘇家還好,畢竟蔡家還有一個皇后女兒和太子、齊王這兩個外孫,日后榮華富貴少不了,蘇家也有蘇云、諸葛亮這兩個后輩撐著,但是黃家和程家就不行了,所以漸漸地,兩家與外界的往來便少了許多。

  但是隨著鄧昇的追封恩旨一下,本來門可羅雀的門庭,頓時熱鬧起來了,而天統祖訓一出,程昱的蜀國公、黃標的定國公爵位就能襲封,就算沒有扛鼎之人,有一個國公爵位,黃家和程家依舊是鄧國最頂尖的勛貴,而且黃標、程昱生前人脈非常廣,程昱是鄧昇潛邸四大臣之一,與蔣琬、楊延昭、常遇春的關系非常好,黃標就更不用說了,當年可是鄧國的大將軍,岳飛、楊延昭、常遇春、李嗣業這些人都曾是他的部下,可以說,現在鄧國軍方最具影響力的人,都和黃標有關系的,有這些人脈在,再加上本身的爵位,短時間內沒落不了。

  “這人啊,還真是勢利啊!”乾陽宮中,鄧昇在聽聞了黃家和程家的事情后,不禁發出感嘆,黃標和程昱死后,由于家中沒有人能夠再次進入核心,所以漸漸來往的人就沒了,而且當初鄧昇并沒有定下爵位的傳承制度,所以黃標和程昱的國公爵位也沒有襲封下去,因此在所有人看來,這兩家已經沒落了,可是現在追封的恩旨和襲爵的旨意一下,本顯得荒涼的兩家,頓時也熱鬧起來了。

  “陛下,這乃人之常情啊,人心這東西,最是捉摸不透的。”一旁的內侍總管桂祥笑著說道。

  “是啊,不過這樣也好,如此一來,朕總算是沒有虧待功臣之后了。”鄧昇笑了笑說道。

  其實比之程家來說,黃家還算是比較好的,畢竟黃家已故家主黃登之女,嫁給了齊王鄧尊,是齊王正妃,也算是皇親國戚了,只不過黃家女出嫁的時候,鄧尊還只是一個空有名頭的親王,手上并沒有半點的實權,不像晉王鄧瀚和魏王鄧裕這兩個手握重兵的親王,所以外界人對于鄧尊并沒有太過的重視。

  定下了祖訓之后,鄧昇現在就剩下一件事做了,那就是遷都,這是很早之前鄧昇就決定下來的了,只不過當時關中戰事還未平息,為了不節外生枝,鄧昇只好引而不發,只是讓人放出一些風聲,好刺探一下朝野內外的反應,打算等到平定關中之后再宣告。

  現在秦國已滅,西涼、關中到手,遷都這件事也是時候提上日程了,由于關中之戰,鄧國的消耗比較大,想要恢復還需要一些時間,而且關中、西涼剛剛平定,也需要花費很大的力氣來治理的,因此幾年內,鄧國是沒有余力北伐的了,而鄧昇的打算就是,在出兵攻打趙國之前,完成遷都。

  “桂祥,去把太子給朕找來。”鄧昇對桂祥說道。

  “喏!”桂祥應了一聲,便前往尚理宮請鄧灝了。

  大概兩刻鐘之后,鄧灝便來到乾陽宮。

  “兒臣見過父皇!”鄧灝向鄧昇行禮道。

  “不必多禮!”鄧昇說道:“祭拜太廟之事安排得如何了?”

  鄧昇定下祖訓,并且要供奉在太廟,可不是簡單的將祖訓放到太廟就可以的了,必須對太廟內的列祖列宗進行拜祭,然后恭敬的將祖訓放置太廟方可。

  “回父皇,兒臣已經派人去禮部傳話,命禮部盡快挑選一個良道吉日。”鄧灝回道。

  鄧昇點了點頭,說道:“此事重大,一定要重視,今日找你來是商議遷都之事。”

  “遷都?”鄧灝聞言,頓時來精神了,這件事可是他挑起來的,所以鄧灝很重視,現在鄧昇主動找他來商議,那就說明時機已經到了。

  “沒錯!”鄧昇頷首說道:“如今關中平定,但是滅秦一戰中,我大鄧的消耗也是不小的,三年之內想要北上攻打趙國不大可能,朕打算趁著這個時間,完成遷都,當然,遷都也不是幾年內就可以完成的,洛陽雖然是周朝故都,但是幾百年過去了,城池、宮室也甚是殘破,還需要花費較大的力氣去改造,朕打算先完善外城和宮城,以及修建外廷主要的殿宇,至于后宮宮殿,可慢慢修建。”

  遷都可不是說遷都就遷都的,作為一國都城,城池的規模還有宮殿什么都要完善才算是合格的都城,而在后世的華夏歷史上,作為正統王朝,有過遷都歷史的就只有晉朝、北魏、金朝、宋朝、明朝、清朝,但是這幾個朝代遷都又很不一樣。

  晉朝、宋朝是被人打跑的,而且沒了半壁江山,國都都被人給占了,想不遷都也不行了,不過晉朝和宋朝又有不同,東晉是正兒八經的將都城定在了建康,而宋朝,理論上來說,宋朝并沒有遷都,因為宋高宗趙構只是將臨安定為行在,何為行在?就是行宮而已,南宋名義上的都城還是在東京開封府,只不過被金朝給占了而已。

  而北魏、金朝、清朝遷都的地方,基本都是前朝的都城,北魏遷都的洛陽是曹魏、西晉的都城,相距時間不遠,基礎還在,金朝遷都中都,中都之前是遼國的南京府,有完善的宮殿和城池規模,只需要稍加改造就可以用了,清朝就更加不用說了,北京本就是明朝的都城,直接就用了。

  而明朝雖然遷都到北京,北京之前是元朝的大都,無論是城池還是宮殿都有一定規模,但是饒是如此,明朝還是花了十幾年的時間才正式完成遷都。

  相比之下,洛陽城雖然有一定的基礎,但是比較殘破,想在三年之內全部完成很難做到的,所以鄧昇打算先將外廷、外城這兩個門面做好先,然后內城、后宮在慢慢改善,這樣的速度已經算是快了。

  “父皇所言甚是,如果等到洛陽城全部改造完善,恐怕需要十幾年呢,如此做最為妥當。”鄧灝點了點頭,說道。

  “你回去之后,便寫一道折子,好好寫,將遷都的必要和好處都說出來,要有理有據,才好說服群臣,待下一次朝會,你便直接上奏,待朝議通過之后,你就負責遷都的事宜。”鄧昇說道。

  雖然遷都的事情已經定下來了,但是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了,所以鄧昇便讓鄧灝在朝會上提出,然后走形式一樣通過朝議,不過雖然說是走形式,但是這個形式也不是那么好走的,畢竟反對遷都的大有人在,接下來就看他們父子倆怎么說服群臣了。

  “喏,請父皇放心,兒臣知道怎么做的。”鄧灝應道。

  。頂點手機版網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