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訓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召喚之天下歸一

第六百五十七章:宗法祖訓  天統五年,七月,在伐秦大軍班師回朝之際,中書令崔浩、門下令張賓向皇帝鄧昇呈上了辭呈,鄧昇挽留無果后,只能同意,并且火速提拔吏部尚書寇準為門下令、刑部尚書范仲淹為中書令、吏部侍郎荀彧為吏部尚書。

  崔浩、張賓的離開,象征著鄧國一個時代的落幕,自鄧昇登基,幾十年來,朝野內外都早就習慣了崔浩、張賓、蔣琬、蘇弘這四大巨頭的領導,而如今蘇弘離世、崔浩、張賓、蔣琬相繼離開朝堂,自那一刻起,曾經主宰鄧國政壇的四大派系也正式落幕。

  天統五年,七月二十五日,乾陽宮,今日鄧昇屏退左右,獨自召見了太子鄧灝。

  隨著年紀的增長,鄧昇越發的覺得鄧國的各種制度還存在不少的缺陷,這些缺陷在鄧昇活著的時候或許沒什么,但是一旦鄧昇走了,那這些問題隨時都可能直接要了鄧國的命。

  有些敏感的問題,鄧昇并不是太過方便與朝臣商議,而整個鄧國,有資格與鄧昇談論這些問題的,就只有鄧灝這個未來的皇帝了。

  而鄧昇當前最需要解決的問題有兩個,那就是皇位繼承制和爵位繼承制,特別是皇位繼承制,這個直接關系著整個鄧國的傳承。

  華夏的皇位繼承制,一般都是采用周朝的宗法制,立嫡以長,也就是嫡長子繼承制,但是在春秋時期,晉國發生了曲沃代翼,小宗取代大宗,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宗法制正式崩解,也是從那個時候開始,國家的繼承制出現了各種各樣的形式。

  不過后來漢朝建立之后,華夏歷朝歷代便都基本沿用周朝的宗法制,但是其中的爭斗卻從來沒有少過,鄧昇分析了其原因,那就是對于皇位繼承的順序沒有明確的規定。

  縱觀歷朝歷代,皇后大多無子嗣,所以當無嫡子的情況下,皇帝的其他兒子其實繼承皇位的機會都是等同的,就看能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睞了,當然,如果敢起兵奪位的話,又是另外一回事了。

  而金、元、清等幾個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在皇位的傳承方面并沒有什么明確的規定,這也導致為什么但凡少數民族建立的王朝,每一次的皇位更替都是伴隨著各種的陰謀詭計和腥風血雨。

  其中首推就是元朝了,元朝歷代皇帝里面,除了元成宗、元仁宗、元英宗這幾個皇帝的繼位比較順利之外,其他皇帝登基之前,都是要先經歷一場腥風血雨的大戰,贏了,你就是皇帝。

  與元朝喜歡真刀真槍的干一架相比,清朝更傾向于各種的陰謀詭計和手段,或許這也和清朝的皇子普遍沒有兵權有關吧,不然大概率也會打得很精彩。

  清朝也沒有明確的繼承人制度的,很多時候都是根據皇帝自己拍板決定的,清朝每一次皇位交替,都是一場博弈,康熙也曾希望確定嫡長子繼承制的,只可惜沒能如愿,就算是后來雍正確立了秘密立儲之后,也不曾消停,相比之下,嘉慶絕對是幸運的,雖然也是秘密立儲,但是誰都知道他是下一任皇帝,沒辦法,誰讓他爹乾隆太能活了,把大部分的兒子都熬死了,就只剩下幾個,剩下的兒子里面,年紀最大、能力較好的就是嘉慶了。

  相比之下,鄧昇比較喜歡的明朝的繼承制度,雖然明朝也曾出現靖難之役的奪位之爭,但是為什么明朝這么多藩王,就只有明成祖朱棣敢起兵呢?除了自身實力強大之外,更重要的是,那個時候,太子朱標、秦王朱樉、晉王朱棡都掛了,明太祖朱元璋剩下的兒子里面,他最大了,在這個時候,他就是長子,所以在朱標一脈完犢子之后,他就是最有資格繼承皇位的人,畢竟在那個時候,朱棣雖然實力強大,但是并不是最強大的,比他實力強的,還是有的,但是就只有他敢起兵。

  而明朝除了這一次靖難之役之外,剩下的皇位傳承還是比較順利的,雖然朱棣不太喜歡明仁宗朱高熾,但是礙于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也不得不傳位給朱高熾,因為只要朱棣還認朱元璋這個爹,就得聽皇明祖訓的。

  之后的皇帝里面,唯一有波瀾的就只有明穆宗和明光宗了,嘉靖皇帝的兒子里面,就只有兩個兒子活到了成人,雖然有過爭斗,但是最后還是年紀最長的明穆宗繼位了,明光宗也是如此,明神宗想立三子福王,為此還和朝臣剛了幾十年,但是最后還是得傳位給明光宗這個長子。

  當然,這個制度也是有弊端的,那就是如果嫡長子是一個昏庸無能之人,就會坑害整個國家,但是人啊,又哪里考慮到那么多呢,如果嫡長子沒有其他兒子能力強,就傳位給其他兒子,那萬一皇帝的兒子都是廢物,難不成還要從宗室里面選一個賢明的人嗎?這明顯是不現實的。

  而鄧昇就是要仿照明朝的宗法制度,建立一個屬于鄧國的宗法制度,雖然鄧昇不敢保證自己的每一代子孫都是明主,但是這個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保證了王朝的平穩過渡,盡可能的減少流血事件。

  而鄧國的建立者并不是周朝遺留下來的貴族,對于宗法制并不是特別的了解,因此雖然鄧國立國快三百年了,但是其實并沒有一個標準的繼承制度的。

  皇位的繼承人一般都是以三種形式產生,一個是能力出眾,得到君王認可的,一個是得到君王的寵愛,第三個就是自身勢力龐大,迫使君王承認。

  比如當初的鄧昇,就是贏下了自己的一眾兄弟,才得到了王位的,而正因為如此,鄧國每一次王位的更替都是伴隨著各種的陰謀詭計和腥風血雨的。

  也是因為鄧國沒有明確的繼承制度,胡惟庸一黨才敢去接觸鄧尊,因為鄧國的宗法并沒有明確的規定,儲君和皇位非鄧灝不可的,同樣是皇子,鄧灝有的先天條件,鄧尊同樣也有,如果鄧尊鐵了心要跟鄧灝爭的話,雖然處于劣勢,但是也并非不可能的。

  而鄧昇也是從胡惟庸的舉動,才察覺到自己長久以來所忽略的問題,也就是說,鄧昇所有的兒子,哪怕不是嫡子,其實都有資格繼承皇位的,這就很容易引起皇族的內斗,甚至出現流血,當然,以鄧昇的威望,只要鄧昇不點頭,鄧尊他們是不敢有任何舉動的,而且鄧灝當了十幾年的太子,羽翼豐滿,也不是那么容易就可以撼動的。

  不過鄧灝幾兄弟不會出現問題,難保以后得皇位傳承不會出現問題的,鄧昇要考慮的是長遠。

  第二個就是爵位的繼承制,鄧國的爵位,在鄧昇登基之前,只有君、侯、伯三等,后來鄧昇登基之后,又增添了公、子、,一共五等,稱皇帝之后,增添了親王、郡王、勛王,公爵又細分為國公、郡公、縣公,一共十等,而根據各人的功勞,授予爵位,不過爵位封賞下去了,但是卻沒有明確爵位繼承和世襲的制度。

  圍繞著兩個問題,鄧昇和鄧灝父子倆斟酌了一夜,最終定下了大概的方案。

  首先是繼承制,傳承以父死子繼為主,兄終弟及為輔,也就是有子立子,無子傳弟。

  而繼承人的選擇上,有嫡立嫡、無嫡立長的準則,而出了定下了大方向之后,鄧昇和鄧灝又按照繼承人身份定下了繼承人的順序。

  繼承人首選嫡長子,如嫡長子早逝,且存有子嗣,則從嫡長子子嗣中選擇,根據嫡庶長幼排序。

  嫡長子早逝且無子嗣,則立嫡次子,再則就是嫡次子子嗣輩,如此類推。

  如無嫡子、嫡孫,則立庶長子,其余子嗣,根據長幼排序,庶子早逝則順位到下一個庶子。

  也就是說,嫡子一房中,都是先子后孫,一房絕后,則順位到下一個嫡子,而庶子中,則是該子早逝,則順位到下一個庶子,不會立庶孫的。

  而按照現在鄧國的情況,鄧灝作為嫡長子,是第一順位繼承,接下來就是嫡長孫鄧桓、而后就是嫡次孫鄧松,然后才到鄧灝的幾個庶子。

  倘若鄧灝一脈都沒能等到繼承皇位那天,那皇位就落到鄧尊這個嫡次子頭上,然后就是鄧尊嫡子、庶子,如果正房一脈都沒能等到繼承皇位那一天,那么皇位就落到鄧瀚這個庶長子頭上了,不過鄧瀚一日沒登基,他的兒子們都沒有繼承權,排在鄧瀚后面的是庶次子鄧裕。

  而何時確立儲君位置,鄧昇也是做出了明確的規定,嫡子年滿十歲,且無身體缺陷的情況下,便可確定繼承人之位,正宮四十而無嫡子的情況下,則冊立庶長子。

  兄終弟及規定,皇帝無嗣則立嫡弟、嫡侄,無嫡弟、嫡侄則傳位庶弟,順位繼承等同父死子繼。

  確定了皇位繼承的制度和順序之后,鄧昇又對爵位的繼承與世襲定下了規矩。

  鄧國爵位共分十等,其中親王、郡王非皇室不可封,勛王非安邦定國、開疆拓土之功不可封,其余的爵位視各人功績授予爵位。

  鄧昇在登基的時候,給鄧艾、鄧羌這兩個宗室大將加封了郡王,還有自己的幾個兄弟也加封了郡王,這個是特殊情況。

  接下來鄧昇又對親王、郡王的爵位授予做出了規定。

  皇帝子嗣,年滿十歲后,可封親王,親王爵位世襲三代,傳承等同皇位傳承順序,除親王世子外,其余子嗣在年滿十歲,可授予郡王爵位,郡王世襲三代,郡王除世子外,其余子嗣年滿十歲,可授予國公爵位,國公爵位世襲三代,除國公世子外,其余諸子均不授予爵位。

  而沒有爵位的宗室,根據親緣遠近授予一定俸祿,以供生活,也可從政、從軍、從商、務農,如有功勛卓著著,可授予爵位,然不可封賞親王、郡王爵位。

  除了皇子之外,鄧昇還對宗室女眷的爵位做出了規定,皇帝嫡長女授予大長公主,位份低于儲君、高于親王;庶長女授予長公主,位比親王;其余諸女均授予公主稱號,位份低于親王、高于郡王。

  親王嫡長女授予大長郡主位份與公主等同;庶長女授予長郡主,位比郡王,其余諸女授予郡王,位份低于郡王、高于國公。

  郡王嫡長女授予大長翁主,位份與郡主等同;庶長女授予長翁主,位比國公,其余諸女授予翁主稱號,位份低于國公、高于郡公。

  國公以下含國公爵位在內,女眷不授予爵位,與其他無爵位宗室一樣,享受俸祿,出嫁后取締,同時女眷爵位不可世襲、襲封。

  以上的就是關于宗室的爵位的相關規定。

  接下來就是對國家勛爵的世襲和繼承制了,繼承制沒什么好說的,跟皇位繼承的制度一樣,不過爵位繼承只有父死子繼,沒有兄終弟及,也就是說,如果沒有子嗣,爵位就會收回來。

  勛王爵位不世襲,其繼承人授予國公爵位,其余諸子不襲封,然勛王有功于國,位比郡王。

  國公、郡公、縣公爵位世襲三代子孫,除世子外,其余諸子不襲封,三代之后,國公降爵郡公、郡公降爵縣公、縣公降爵君爵。

  君爵、侯爵世襲兩代子孫,除世子外,其余諸子不襲封,兩代之后,君爵降爵侯爵、侯爵降爵伯爵。

  伯爵、子爵世襲一代子孫,除世子外,其余諸子不襲封,一代之后,伯爵降爵子爵,子爵收回爵位。

  給了爵位,也只是一個名頭而已,最重要的是食邑,食邑的封賞,一般都是直接劃一塊地,而里面的百姓就是你的了,這些百姓不需要給國家繳稅,這樣就很容易導致國家人口被藏匿還有稅收減少,所以鄧昇直接將食邑的制度改了改,不給地,給錢,也就是食邑多少,直接折算成錢糧給,而且還是根據當年的國家稅收來定的。

  只要有爵位的都有世襲,大長公主食邑一萬一千戶;長公主、親王食邑一萬戶;公主、大長郡主食邑八千戶;郡王、長郡主食邑七千戶;郡主、大長翁主食邑六千戶;長翁主、國公世襲五千戶;翁主世襲四千戶;郡公食邑三千戶;縣公食邑兩千戶;君爵食邑一千五百千戶;侯爵食邑一千戶;伯爵食邑五百戶;子爵食邑三百戶。

  這些食邑都是私產,不可侵占,直至爵位取消,而取消前食邑所產生之財產,非犯抄家之罪不可收回。

  也就是說,只要是你的爵位食邑得到的錢財,除非朝廷直接抄家,不然不管犯了什么罪,都不可以收回,而女眷爵位所產生的財產,無論是出嫁前還是出嫁后,都屬于個人,娘家和夫家都不可侵占。

  不過鄧昇想到華夏歷史上的那些公主大部分都非常強勢,而其夫婿則是比較委屈,一來公主地位高,二來,如果夫家地位相對比較低,財產來源不多,則很多時候都需要公主接濟,這也導致公主的越發強勢。

  所以鄧昇還特地給女眷夫婿給予食邑,不過并不多,而且不可世襲。

  公主之夫稱駙馬,食邑五百戶;

  郡主之夫稱郡馬,食邑三百戶;

  翁主之夫稱翁馬,食邑一百戶。

  雖然很少,比之其妻遠遠不如,但是也能衣食自足了。

  “灝兒,都記好了嗎?”鄧昇問道,在商量好方案之后,鄧昇負責口述,而鄧灝負責記錄。

  鄧灝停下筆,點了點頭,說道:“回父皇,都記好了,請父皇過目!”說罷,便遞到鄧昇跟前。

  鄧昇仔細看了看,并沒有發現什么出入,于是點了點頭,說道:“灝兒,你以圣旨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朕蓋上玉璽,公告天下,而后供奉在太廟,定為祖訓,后世子孫均須遵循,不可更改!”

  “喏!”鄧灝點了點頭,對于鄧昇的決定,鄧灝并沒有意見,畢竟這份祖訓一出,最大的得益者就是自己這一脈了,只要自己以及后代不絕嗣,那鄧國的皇位,就永遠在自己這一脈傳承,如此一來,鄧灝便不需要太過擔心幾個弟弟會和他這一脈爭了,就算爭,自己這一脈占據大義,也占據這天時地利人和了,如果這樣的輸了,那就真的怨不得旁人了,而這份祖訓一出,就進一步穩固鄧灝的地位,只要自己不作死,這個皇位就跑不了。

  “父皇,這份祖訓上面,只是規定了宗法繼承制度和爵位襲封、食邑,但是對于朝廷的軍政制度沒有半點提及,兒臣以為,是否在祖訓上面規范,以免后世子孫胡作非為呢?”鄧灝想了想,說道。

  鄧灝的心思是好的,他擔心后世子孫里面,出現了不肖子孫,利用手中的權力,在朝廷上胡作非為,禍害整個國家。

  但是鄧昇卻搖了搖頭,說道:“不必了,時勢會變,時代也會變遷的,制度也不能一成不變,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如今的制度適合當前的形勢,但是卻不一定永遠適合的,莫要讓祖訓限制了變化,至于后世子孫,那是他們的事,我們考慮不到那么的長遠的。”

  鄧昇雖然這一次制定祖訓,參照了后世的皇明祖訓,但是并不是照搬的,皇明祖訓里面,除了規定了宗法制度,還規定了國家的制度,并且不容改變,這讓明朝后期,在國家的各種運轉上,一潭死水,一成不變,最后落后于世界,明太祖朱元璋留下的皇明祖訓雖然讓國家社會得到了一定的穩定,但是卻讓國家缺乏了進取、變革的動力,這不是鄧昇希望看到的。

  雖然鄧昇來自后世,但是對于這個時代的發展,他也并不能考慮得那么長遠,雖然不規定祖訓,可能會有不肖子孫胡作非為,但是也能夠讓后世有為之君,在面臨時代變革的時候,不至于束手束腳。

  祖制這東西是有利有弊的,但是在鄧昇看來,前期是利大于弊,后期是弊大于利。

  而后世歷朝歷代的,對于祖訓執行的最為有力的,就當數宋明兩朝了,明朝的皇明祖訓,直接成了朝臣對抗皇帝的利器,而在宋朝,宋太祖趙匡一句不殺士大夫,讓宋朝的文官,直接放飛自我,反正怎么作,只要不謀反,都不會死的,犯再大的錯,也只不過是流放而已,既然不會死,那就使勁作吧,成了就流芳百世,敗了,大不了從頭再來,這也讓宋朝的文官有恃無恐了。

  “兒臣明白!”鄧灝應了一聲。

  。頂點手機版網址: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