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六百一十三章記者采訪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大佬從養豬開始

三天的時間  甚至第三天早上才九點多鐘,

  山神集團的1.3億多畝小麥種子就全部售罄,一顆不剩。

就在全國人民都還沉浸在震撼之中的時候  張家灣的村民們正在村委不急不慢的登記領種子。

  “二大爺,您的是一畝對吧?”負責登記的堂哥張華向二大爺問道。

  “哎,就一畝。”二大爺笑著點點頭,

  二大爺身后,阿明好奇的問道:

  “二大爺您今年怎么只買一畝的種子,去年不是買了好幾畝嗎?”

  二大爺呵呵一笑搖搖頭道:

  “就是今年種多了,明年才少種點啊,今年打的面粉和面條都還沒吃完呢。”

  就在這時,小馬叔瞥了阿明一眼道:“我說你小子怎么這么笨,現在種小麥哪有種玉米收成多,自家種點打面條吃就得了,種那么多干啥。”

  看到阿明吃癟,其他人都呵呵的笑了起來。

  覺得小年輕們就是沒經驗,種玉米不僅產量更高更賺錢,而且還能養幾頭年豬。

  所以今年大部分村民都只買了一兩畝地的小麥種子。

  明年更多的土地都將用來種玉米。

  一想到玉米,村民們的心再次火熱起來。

  “大家說今年咱們的玉米產量能有多少?”小馬叔笑著向大家問道,

  二大爺抽了口旱煙笑著回答道:

  “今年肯定比去年高,去年咱們咱們都沒怎么管理,像小馬你家的,甚至都只鋤了一遍草呢。”

  阿明也嘆了口氣,去年他家的玉米也只放了一次化肥,所以畝產量只有2000斤左右,

  但自從得知其他地區的產量高達三四千斤后,村民們都認識到這種玉米品種的潛力,

  所以從今年開始,大家在管理玉米的時候都用心了不少,

  比如二大爺,沒事就在地里轉悠,拔拔草,松松土什么的。

  施肥更是勤快,從捏肥球開始,到即將秋收。

  已經施了兩次農家肥和兩次化肥,

  一想到地里玉米的長勢,大家的心情都非常愉快。

  國興叔笑了笑插了一嘴道:“我估摸著今年咱的玉米畝產量沒有三千斤,也有兩千七八百斤。”

  “怎么可能沒有三千斤,我覺得畝產3500斤都有可能,比如二大爺家的玉米,被他護理的就跟傳家寶似的,他們家玉米畝產量最終能達到4000斤我都相信。”大山哥也笑著說道。

  聽到大山哥的話,在場的村民都贊同的點點頭。

  因為今年村里的玉米長得實在太好,大家種了一輩子的玉米,真的從來沒見過這么的玉米棒子。

  一個個就跟街上賣的大絲瓜似的,每個都有成年人的胳膊那么大。

九月七號  張家灣的玉米地終于也開始秋收了,

  今年大家還是請張家堂哥張華的收割機幫大家秋收。

  今天第一個收割就是二大爺家的。

  收到消息,不僅村民們跑來圍觀,就連附近幾個村都有村民跑過來看熱鬧,

  因為二大爺的玉米長得實在太好,大家都趕過來看稀奇。

  就在這時,有村民忍不住驚呼,

  “電視臺來了?”

  大家都很震驚,趕忙循聲望去,

  就見馬路上一輛采訪車,由遠及近,很快就停在了二大爺家的玉米地邊。

  “呵呵,二大爺,看來您今天要上新聞嘍!”

  看到記者下車,村民們紛紛向二大爺打趣到。

  二大爺撇撇嘴:“這有啥,咱們村不經常上新聞么?”

  聽到二大爺這有些凡爾賽的話,大家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村里有一個算一個,從來沒上過新聞的幾乎照不出來,

  因此大家再次看到記者,都顯得相當淡定。

經過一番準備之后  記者們也終于開始了今天的錄制采訪。

  “大家好,我是青山縣電視臺的記者王晴,今天我們來到了風景優美的張家灣,追蹤報道張家灣秋收的場景”

  “大家看,我們眼前這幾百畝地都種的是山神一號玉米,此時村里的收割機正在忙著秋收……”

  鏡頭掃過眼前的這一片玉米地,再來一個無人機的拍攝畫面,

  記者就來到了村民們面前,開始采訪二大爺。

  “這位大爺您好,聽說現在正在收割的是您家的玉米是嗎?”

  二大爺樂呵呵的點點頭:“對,是我家的!”

  “大爺您家的玉米今年肯定是大豐收了,您覺得畝產量能達到多少?”記者再次問道。

  “這個……”二大爺猶豫了下,然后保守的估計道:“我估摸著應該有3500斤左右吧?”

  記者:“大爺您太謙虛了吧,其他村民說都說您家的玉米畝產量最高,就是畝產4000斤都有可能呢!”

  二大爺呵呵一笑:“那都是大家猜的,一切以機器測算的數據為準。”

  現在的智能收割機都有產量測算功能,只要收割完成后,就能測算出大致產量。

  二大爺家的四五畝玉米地,不到半小時就收割完畢。

  還沒等收割機停好,村民們就一窩蜂的跑了過去。

  “華子,咋樣?產量達到4000了嗎?”

  “華哥,快給大家說說啊?”

  看到圍上來的眾人,張華也沒故賣關子,直接就向大家公布了答案。

  “畝產量是3780斤!”

  “什么?才3700多斤?”小馬叔詫異的問道。

  “不會吧?怎么沒超過4000斤?”國興叔也和吃驚。

  “怎么才3780斤?會不會搞錯了啦?”

  其他村民也議論紛紛,對這個數據都有些不能接受,

  因為二大爺家的玉米是全村長勢最好的,可以說是全村的希望,

  如果連他家的產量都達不到4000斤,那其他人家的就更不可能了。

  就在大家都感到失望的時候,

  只有二大爺的臉上露出了滿意的笑容。

  在他看來3780斤這樣的畝產量已經很高了,這還是除掉水分后的計算數據,

  種了一輩子地,二大爺從來沒有遇到過這么高的產量。

  采訪完收割師傅張華,

  記者又來采訪二大爺,

  記者:“大爺,剛才畝產量數據已經出來了,畝產是3780斤,您對這個產量滿意嗎?”

  二大爺笑著點點頭:“當然滿意,都3700多斤了,不滿意還想咋樣?”

  記者繼續問道:“可是產量沒能達到4000斤,難道您不覺得遺憾嗎?”

  二大爺豁達的笑道:“是有些遺憾,不過對這樣的產量我已經非常滿意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