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400 只有段云一個倒霉蛋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材一216,辦公桌前,眾人交流著國家獎學金的情報。

  吳菲菲起了個頭:“剛才收到輔導員發的郵件,我進答辯了,我們博二年級一共有五個人進了最終的答辯。”

  陳婉清接話道:“吳菲菲你肯定是排名第一吧。”

  “是呢,”吳菲菲點點頭,解釋道:“因為我的文章分比較高,加起來一共200多分,第二名才100分出頭。”

  吳菲菲話鋒一轉:“不過,我看第二名在Appl.Surf.Sci.《應用表面科學》上發了兩篇一作文章。我查過這個期刊的影響因子,前些年只有3,現在慢慢漲到了4、5左右,大類是工程技術2區,小類材料科學:膜是1區,物理:凝聚態物理和物理化學都是3區,物理:應用是2區,然后我們材料系就按一區來算。”

  “沒辦法,我們學校按小類算的嘛。”陳婉清搖搖頭說道:“像JMCA、CM、Small這些影響因子10左右的,大類也是一區,但小類材料相關的領域是二區的,就按二區計算。”

  陳婉清繼續說道:“我也進答辯了,班級排名第2,文章分是第一,沒辦法,績點才3.2,拖了后腿。博三、博四年級一共有七個人進了答辯,就是段云拿了個第八……”

  段云做出一副愁眉苦臉的樣子:“別叫我,我想靜靜……”

  吳菲菲轉頭看向許秋:“你們博一應該只有你一個人進答辯吧。”

  許秋回應道:“有三個……”

  吳菲菲驚訝道:“這么多?有你認識的嘛?”

  “沒有。”許秋搖搖頭,輔導員發郵件的時候只顯示學號,沒有標注具體的姓名,當然想查也是可以查的,但是他懶啊。

  “我去年轉博的時候,和我同一級博士新生,一個進答辯的人都沒有,”吳菲菲砸了砸嘴:“看來今年博士國獎競爭會比較激烈啊,本來還以為國獎穩了呢。”

  “吳菲菲學姐,你肯定是穩的,加起來六篇文章呢。”許秋說道。

  “畢竟是攢了兩年的文章呀。”吳菲菲解釋道。

  “對了,我們博士生國獎名額一共有多少啊?”許秋隨口問道。

  “嗯……”吳菲菲想了想,說道:“好像一共是九個吧,然后裝備院分走一個,其余博士三個年級加起來一共十五人進入答辯,去爭剩下的8個名額。”

  “我估計答辯只是走個過場吧,”陳婉清補充道:“答辯時間只有3分鐘,能講出來什么,可能都已經提前內定好了,文章數量和檔次才是真的。”

  吳菲菲說道:“誰知道呢。”

  這時,田晴出現在216門口,她又日常的遲到了。

  田晴一見面就激動的向眾人說道:“你們收到郵件了嘛,獎學金答辯的通知。”

  吳菲菲看了田晴一眼:“我們是同一級的,我都在名單上看到你的名字了,碩士里面績點第一,文章第一,總分第一。”

  “是呀,是呀,”田晴嘿嘿一笑:“看來你們都已經知道了呢,對了,今年你們博士生的情況怎么樣。”

  吳菲菲向田晴解釋了一遍剛剛討論的結果。

  田晴聽聞后,點點頭:“看來今年博士生的競爭比較激烈呀,我們組博士生一共入選了三個人,祝你們都能拿獎。”

  桌子旁的段云,此時只想把耳朵塞住,我聽不見,我聽不見。

  他此時的境況確實有些尷尬,留在邯丹216的孫沃和莫文琳見到情形不對,都跑去里間實驗室做實驗了,鄔勝男去了張疆,幾個本科生都沒來。

  于是,段云發現周圍除了他以外的五個人,許秋、吳菲菲、陳婉清、田晴四個都進入了國獎答辯,還有一個韓嘉瑩已經獲得了國獎……

  只有他一個倒霉蛋。

  眾人交流過后,回歸正常的科研節奏。

  接下來的幾天,許秋連續撰寫文章,終于在周日把那篇半透明體系的AM文章給肝了出來,交由其他作者們幫忙修改。

  他和魏興思講了一句,然后就把莫文琳放在了共一的第二位,魏興思也沒多說什么就直接同意了。

  因為現在組里和龔遠江的合作處于蜜月期,包括龔遠江后面發的幾篇AM文章,也都是帶著許秋和魏興思名字的,許秋和魏興思并排在一起被放在了大約六七八九十作的這個位置,不過都沒有掛通訊。

  許秋手中的這篇文章,他和莫文琳是共一,后面排著有陳婉清、鄔勝男、韓嘉瑩和龔遠江,另外還帶上了新來的本科生徐心潔,因為她幫助莫文琳完成了一些實驗。

  這個工作滿打滿算,一共花了十天時間。

  從零開始,花費十天時間完成一篇文章,而且這還是AM級別的文章,可以稱得上非常之快。

  當然,如果算上莫文琳代勞的實驗,以及前期在模擬實驗室中的時間,折算一下差不多是兩三個星期左右。

  不過,目前器件的重復性數據還不夠,莫文琳在假期前后加起來做了20批左右的器件,還差10多批。

  周一,簡短的組會。

  魏興思還是沒有讓幾位本科生參加,打算再考察他們一段時間。

  吳菲菲有了兩個本科生手下,現在實驗的進度明顯快了不少。

  上周她的體系,器件性能已經提升到了10以上,達到了10.36,而且在使用熱退火、溶劑退火處理后,器件的滯回現象已經有了明顯的改善,現在她一邊指揮著本科生幫她做實驗,一邊自己整理文章。

  對于大多數研究者來說,沒有系統,在摸索實驗的時候,就會比較麻煩,他們需要一步步的摸索,從最開始的什么處理都不做,然后逐步嘗試各種優化手段。

  不似許秋可以直接拿到最優的條件,節省下大量的時間。

  段云繼續整理“鈷納米線摻雜PVDF基體熱電材料”的工作,進度八成左右。

  這段時間,段云劃水的幅度很大,一周時間文章進度只推進兩三成,不過魏興思似乎并沒有想管他的樣子。

  孫沃從吳菲菲那邊分到了半個小弟于婭,幫他制備基于苯乙胺、正丁胺有機間隔層的二維鈣鈦礦標準體系。

  結果,于婭做了兩批器件,器件效率居然突破了,從原來的8多一些,達到了9.37……

  孫沃當時看到結果的時候直接:“喵喵喵???”

  在匯報的時候,孫沃最怕魏興思問一句:“這個器件是你自己做的嗎?”

  好在魏老師并沒有那么做,還鼓勵了他一句“做的不錯”。

  不過,怎么聽著還是那么扎心呢……

  除了器件結果外,孫沃自己又去拍了兩組電鏡SEM和AFM,找到了一些形態學上的證據,佐證之前從TEM中得到的結論。

  其實,孫沃這個體系如果側重于形態學,器件效率只要能說的過去就行,8還是9差別并不大,但他還是有些接受不能自己比不上一個剛剛進組沒多久的本科生。

  可再想想許秋、韓嘉瑩,孫沃頓時釋然了,魔都綜合大學的本科生,不得不服啊。

  田晴繼續整理包括幾種給、受體材料的激子結合能、激子擴散距離數據,并畫了一些卡通插圖,用來解釋自己從實驗結果中獲得的結論,文章擬投ACSEL。

  陳婉清這周六去了藍河那邊,又做了一批半透明、柔性、多彩、刮涂、全溶液加工的器件,器件性能略有提升,但還是沒有突破到7、8。

  現在主要面臨的問題還是刮涂得到的薄膜厚薄不均勻的問題,需要進一步解決刮涂時的穩定性,她也在和藍河那邊的人進行探討,該怎么解決這個問題。

  另一方面,學姐IEICO4Cl文章已經投出去,藍河那邊現在每周只去一回,手頭暫時沒有工作做了,剩下的時間,學姐就繼續撰寫自己的畢業論文。

  類似于許秋之前撰寫本科論文,有現成的SCI文章,想要寫畢業論文非常簡單,只需要無腦的翻譯,然后改一改,套一個規定格式的模板就可以了。

  許秋匯報了一下接下來的工作計劃:

  “近期任務,優先撰寫《焦耳》的綜述,因為只涉及到組里自己發表的不到二十篇的相關文獻,所以這個綜述不需要寫太長,不會消耗太多的時間……”

  “中期任務,完成兩個工作,一個是學妹提出來的刮涂標樣體系的工作,另一個是之前安排給學姐的工作……”

  “遠期任務,也就是魏老師計劃申請的兩個項目,杰青項目與重點項目的主要方向,制備疊層器件,并在ITIC系列分子內引入氮原子……”

  韓嘉瑩匯報了她和許秋討論的結果,也就是合成H22、J2、J3中氟原子被氯原子取代后的衍生物,這也算是回歸了主業。

  鄔勝男開始撰寫IDICM的文章,這又是一個效率13檔次的工作,投個AM沒太大的問題,畢竟是現階段唯二能破13效率的體系。

  這就是在某個領域保持領跑的好處,文章發起來還是比較容易的。

  類似漂亮國,在形成了“一超多強”的格局后,哪怕不主動發展,慣性也會推動其跑在其他國家的前面。

  當然,如果一直吃老本,就會被其他國家慢慢超過。

  比如,近些年種花家它就悄咪咪的崛起了。

  莫文琳H22:ITIC:IEICO體系的文章,已經寫好。

  本來目標期刊是AM的,后來打算首投上AEM,因為她寫文章的速度有些慢了。

  現在已經有了好幾篇跟風的非富勒烯三元體系的文章,她這篇工作投AM的話大概率被拒。

  倒不如務實一些,直接從AEM投起,過稿的幾率會比較高。

  PS2:請在括號里填寫關聯詞:()我沒有爆更,()我要票票。

  佰度搜索悠久小說網.Х全集TXT電子書!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