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395 3000多位作者的SCI文章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十月一號上午,放假前夕。

  今年國慶假期還是如往常一般的掐頭去尾,今天上午組會,下午收拾實驗室,然后放假,十月七號下午收假上班。

  材一218,簡短的組會。

  吳菲菲這周繼續基于噻吩乙胺(TEA)有機間隔層的二維鈣鈦礦體系進行研究,主要制備了最優體系,也就是n值為4的器件,最高效率達到了9.70。

  同時,她利用恒溫恒濕箱測試了二維器件的環境穩定性,表現比三維鈣鈦礦體系好了不少,但之前遇到的明顯滯回現象仍然沒有被解決,這將是她接下來研究的重點。

  段云繼續整理“鈷納米線摻雜PVDF基體熱電材料”的工作,進度六成左右。

  孫沃基于苯乙胺、正丁胺有機間隔層的二維鈣鈦礦標準體系,這周只做了一批器件,器件效率沒有突破,仍然卡在8出頭。

  不過他聽了魏老師的意見,去拍了一組TEM,發現不同處理方法得到的鈣鈦礦結晶照片有所差異,而且差異還是比較明顯的。

  如果要寫文章的話,把分析重點放在形態學上,構建處理方法形貌器件性能之間的相互關聯,大文章發不了,但一篇SCI二區的小文章還是有機會的。

  田晴這周沒有做實驗,她整理了一下包括ITIC、IEICO、H22、IDIC、IDIC4F等材料的激子結合能、激子擴散距離數據,準備整理一篇文章出來。

  這個工作的工作量不小,新意也是有的,但由于她這個工作偏物理口,投AM、JACS這類偏材料、化學口的期刊都不好投。

  最終,她和魏興思討論過后決定試著往ACSEL的方向發展,那邊還是會收一些偏向機理方面文章的。

  而且,ACSEL目前的實時影響因子已經超過了10,等到年底中科院分區結果出來,ACSEL有大概率是一區TOP的評級,要是投中了肯定不會虧。

  陳婉清手上IEICO4Cl的文章已經寫好,昨天剛剛投出,目標期刊JACS。

  另外,學姐又被許秋安排了新的工作,她也在組會上和大家分享了一下:“我周三在藍河那邊制備了三種全溶液加工、半透明、刮涂、柔性、多彩器件,分別是……其中,PCE10:IEICO4Cl的體系最佳,效率達到6.17……”

  緊接著,許秋匯報了他另外一個工作的進展:“上周我帶著莫文琳制備了一批不同電極厚度條件下的半透明器件,采用的策略是雙層電極結構,也就是一層約1納米的金,和9到19納米的銀,這樣做的優點在于……”

  “最終結果,總厚度在16納米的薄層電極,器件效率可達10以上,可見光平均透過率AVT可達30。”

  “這個工作,我的思路是正文中放五張圖片,分別為……”

  魏興思有些感慨許秋的工作效率,周一才剛剛提了個想法,周五實驗結果就拿到了手,連文章架構也都已經規劃完成了,怎一個快字了得。

  拉稀都沒有這么快。

  當然,許秋兩個工作進展能這么快,一方面是因為他本身執行力高,另一方面主要還是半透明器件這個方向的因素,表征測試相對簡單一些。

  顯而易見,不同領域寫文章、發文章的難度,需要的工作時間也不同,半透明器件這個細分方向就是比較省時間的。

  因此科研工作者們之間在比較的時候,大多數情況都是同一個領域內部進行PK。

  不然你一個做鈣鈦礦的,或者做石墨烯這種容易發文章的,去和一個做高能物理方面研究的,肯定是沒辦法比較的。

  像高能物理方面,尤其是涉及大型的儀器,比如粒子對撞機之類的研究,可能需要幾百上千人一起耗時幾個月,甚至幾年來開展一項研究。

  比如,2010年,有一篇發表在PRB上的文章,正文22頁,其中12頁都是作者和單位的名單,作者數量有3000多位,工作單位有184個……

  他們一起在大型強子對撞機上用ATLAS探測器記錄的質子質子碰撞的首次測量結果。

  這也是目前為止發表的SCI論文中作者最多的一篇。

  這種實驗都是連續不停測試的,許秋猜測他們應該是類似排班形式的進行測試,比如三班倒,四班倒,每組人負責測試幾小時,一共有三千多人參與了測試,沒辦法區分誰的貢獻更大,因此就把所有人的名字都直接列了上去。

  人類社會越是發展,想要探索認知的邊界也就越困難,越需要整合全體文明的力量。

  在科研方向,已經很難出現曾經愛因斯坦、牛頓那個時代,一個人鎮壓整個領域的情況。

  就算是單獨的細分方向上,都是好多個課題組在百花齊放,團隊合作、國際合作越來越重要。

  韓嘉瑩,J3的工作已經收尾完成,目標期刊AEM,打算今天下午投出,隨著不斷的練習,學妹現在寫文章的速度也漸漸提上來了,兩周的時間就爆肝出一篇Article。

  鄔勝男,mITIC體系的文章已經投出,目標期刊JACS。

  這是首個對ITIC體系進行側鏈修飾的文章,僅修改了側鏈的位置,就把器件的性能從10提升到12。

  其實,在這個時間段,博后學姐這個工作的新意不一定能夠的上JACS,畢竟之前IDIC的工作也是側鏈調控,但又沒有其他可投的期刊,AM、AEM投的太多了,投弱一區CM、JMCA這些期刊又覺得投低了。

  而EES的話,組里相對投的比較少,這是因為相比于AM、JACS,同檔次的EES更喜歡收綜述文章,他們期刊的主編想靠著綜述文章往上拉影響因子,所以如果是非綜述的工作,投EES的難度會比AM還稍微高一些。

  另外,學妹手里還有一個ITICTh的工作,打算收假回來進行整理,主要用到的手段也是側鏈優化,要放在博后學姐之后投的話,新意就較為欠缺了,估計只能發一篇CM、Adv.Sci.或者JMCA這類弱一區檔次的文章。

  莫文琳這周主要在幫許秋制備半透明器件,同時撰寫自己H22:ITIC:IEICO體系的文章,進度差不多七成。

  她對有機光伏領域熟悉程度還不夠,文章撰寫速度自然和許秋還有比較大的差距。

  要是換成許秋,這篇三元體系的文章估計不到一周就能寫完,因為不涉及新材料,撰寫難度比較低。

  組會結束后,吳菲菲去訂了外賣,韓嘉瑩拿著U盤找魏老師修改、投遞文章,其他人紛紛拎著凳子返回216。

  許秋發現雖然近幾個月組內有機光伏領域一直有高光的表現,平均每個月一兩篇AM級別的文章,但是等組里這一批文章投完后,ITIC體系的潛力基本就被壓榨的差不多了。

  也就是說,到時候不論是魏興思課題組,還是其他研究非富勒烯體系的課題組想好文章,都必須更換角度,要么效率突破新高,要么結構很新穎,要么有其他的亮點,不然想發AM級別的一區頂刊文章就會越來越難。

  沒辦法,許秋帶領組里團隊猛發(灌水)了一大批文章,現在有機光伏領域的門檻已經被抬的非常高。

  之前在許秋和學妹一起研究3DPDI的時候,非富勒烯體系8的效率就可以稱得上一句重大突破,發篇SCI一區妥妥的。

  而現在組里有機光伏團隊隨隨便便拉出來一個工作效率就是10往上,甚至11、12、13。

  就連最近跟風者們發在二區期刊的工作,器件效率普遍都是8以上的。

  目前的情況差不多就是8、10、11三道門檻,分別對應普通二區,普通一區,一區頂刊。

  當然,這里有一個前提,那就是達到這樣效率的體系,分子結構要新,如果結構的新穎性一般,又沒有其他亮點作為支撐,即使效率達標,到了12也會降檔。

  比如學妹的J3給體材料,和J2很相似,只是在BDT單元的側鏈上多了一個硫原子,因此雖然器件效率達到了12,但也自降半檔,投了AEM。

  再比如博后學姐的mITIC,是ITIC的變種,且IDIC文章已經用到了側鏈修飾的方法,因此雖然投了JACS,但中稿/被拒稿的幾率估計也就五五開吧,甚至四六開。

  盡管如此,許秋并不是很慌,因為他提前做了很多的功課。

  現在的他算是短暫的站在了有機光伏領域的頂峰,站的越高,看的就越遠,每天他的腦海中都會涌現出許多各種各樣的科研想法。

  許秋會先把這些想法初步篩選一番,偶爾和魏興思討論討論;

  然后將其中較為可行的方案提供給模擬實驗系統,讓模擬實驗人員24小時不間斷的工作,反正又沒有《勞動法》保護它們,自然是要狠狠的剝削了,甚至都說不上是剝削,從成分上來講,模擬實驗人員充其量就是個生產工具;

  最后這些數據會留在模擬系統中,等有需要的時候就可以直接調用出來。

  材料方面的研究,本質上就是在不斷的試錯。

  許秋和系統分工合作,他提供試錯的思路,系統加速、模擬試錯的過程。

  最終,找到一條合適的路徑,然后許秋再將合適的路徑交給手下的妹子們在現實中重復出來,整理成為文章發表出去。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