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331 神色復雜的吳菲菲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組會后,有機五人組簡單開了個小會,商議了一下接下來工作的分工情況。

  現在,有機五人組內部的人員架構,按照達者為先的原則,許秋作為主導,既負責自己的項目,也負責統籌其他人。

  許秋之下是陳婉清和韓嘉瑩,她們兩人均已經掌握了有機光伏領域的各項測試、表征技能,文獻積累量也足夠,可以獨自執行項目,也有指導其他人實驗操作的實力。

  再之下是新來不久的鄔勝男和莫文琳,鄔勝男在許秋的指引下,ADA類型受體合成做的比較多,其他表征以及文獻積累方面正在慢慢補足;莫文琳的實驗經驗幾乎為零,只剛剛初步學會器件制備,不過在龔遠江那邊培養了一段時間,有機光伏領域的文獻閱讀量比較多。

  當下,許秋的主要任務是專心撰寫手中的基于PCE10:ITIC和H22:ITIC體系的兩篇文章。

  陳婉清手頭IEIC體系基本完成,正忙著IEICO體系的各項表征,可以順帶對鄔勝男和莫文琳進行教學。

  鄔勝男、莫文琳和韓嘉瑩負責做器件,包括三種新受體體系、三元體系和H4x體系。

  其中,鄔勝男和莫文琳輪換進行實驗,她們每天各自蒸鍍一批器件,每批器件20片左右,所有人要做的體系放在一塊做,不分彼此,韓嘉瑩負責輔助、教學。

  說起來,三元體系,自上周莫文琳誤打誤撞做了一批H22:ITIC:PCBM體系,得到超過二元體系的器件后,許秋在模擬實驗室中也開始三元體系的性能摸索,現在已經拿到了初步結果。

  確實有一些三元體系的效率可以比原先二元體系高,但最終效率并沒有突破12的。

  因此,這種策略暫時來看只是一條小路,老老實實的開發新的給體、受體材料,做二元器件才是王道。

  不過,從發文章的角度來看,還是有搞頭的。

  這部分許秋打算就交給莫文琳,能發多少文章就看她的本事了。

  下午,開始實驗前,韓嘉瑩提出疑問:“我們要繼續新圖案的ITO基片嗎?昨天的測試結果不是很好……”

  許秋想了想更換掩膜版的難度,當即表示:“不用更換,直接用你們現有的體系嘗試吧,測試的時候用0.09平方厘米和0.01平方厘米的遮擋板,各取十組數據。”

  其實,也確實沒必要更換回原先的老基片,在模擬實驗系統中已經進行了上千次的測試,結果表明新基片的優點是遠多于其缺點的,只是其他人暫時不知道罷了。

  許秋已經在有機五人組中確立了威信,見他已經做出決定,沒有人表示異議。

  韓嘉瑩偏過頭,說道:“鄔勝男學姐,第一批你先來吧。”

  “可以。”鄔勝男輕輕點頭。

  她們離開進入實驗室后,許秋也在思考新基片可能帶來的其他問題。

  想來想去,好像沒什么需要改變的。

  JV曲線測試時的探針裝置,以及測試CELIV、EQE時的樣品托,這些和基片圖案相關的設備,都不需要更換。

  因為原來基于老基片的是八個探針的,左三右三,前一后一,現在新圖案只要在基片的上下方分別連接一個探針觸點就好了,不論是左右的三組還是前后的一組都可以。

  要是把基片圖案改成龔遠江他們那種風車狀的話,那倒是需要重新設計一番八探針的位置。

  不過,實驗室里的兩個樣品托中,有一個樣品托的探針脫落了兩個,需要拿去修理一番。

  之前發現這個情況后,因為有另外一個樣品托備用,暫時不影響使用,就一直拖著沒處理。

  現在許秋想起來了這事,便決定索性把這事情給解決掉。

  樣品托是之前吳菲菲找物理系的一個教授做的,對方開了個小公司,偶爾接一接私單,搞點外快。

  這種情況在高校的理工科院系不算少見,畢竟這年頭都在搞副業,光靠主業教授的工資,在魔都這樣的一線城市,稍微有些不夠看,大概率不如精英碼農賺的多。

  其實,魏興思和許秋也完全可以搞一個公司,把自己開發出來的材料自己合成一批拿去賣,和深城那家以及其他光電公司搶搶生意。

  有大量研究成果做背書,魏興思再親自在業內打一波,還是能搶到不少生意的,畢竟材料開發者自己開的公司,聽起來就有保障嘛。

  不過,魏興思對錢財沒那么看重,他在魔都有一套大房子,數百萬存款,穩定教職,而且年齡到了40,該享受的基本也享受過了,平常基本的物質需求都能夠滿足,金錢對他的驅動力就很小了,更想追求一番事業,也就是在科研方面有所突破。

  因此,他平常給學生發的獎金,請客吃飯,其實有一大半用的都是自己的錢,畢竟學校報銷也不是什么都能報銷的。

  許秋暫時也沒這個想法,也許之后有機光伏這個領域研究成熟走向應用的時候,他會去參上一腳,但不是現在。

  現在就是花錢買時間的時候,如果反過來用自己的時間換錢,那就本末倒置了。

  許秋找吳菲菲要到聯系方式,聯系了一下那位物理系教授的學生,然后派韓嘉瑩把樣品托送了過去。

  下午四點多,第一波鄔勝男制備的器件,已經蒸鍍完畢,開始進行測試。

  許秋聽到實驗室方向,不時傳來“哇哦”、“11!”、“又提高了!”的聲音,不由的笑了笑,心中暗想:“11都是我這邊上周的結果,最新體系昨天都已經突破12了。”

  沒過多久,韓嘉瑩從實驗室中蹦了出來,向許秋報喜:“師兄,猜猜我們現在測試結果達到多少啦?”

  許秋刮了刮她的鼻子,說道:“你喊那么大聲,隔老遠就聽到了,破11了吧。”

  韓嘉瑩嘿嘿一笑,說道:“目前為止測了五個體系,用小面積0.01平方厘米測試得到的結果,器件效率均超過了10,而且有兩個體系還突破了11,都是分別是我的H43:ITIC,以及師兄的H22:IT4F。”

  吳菲菲、段云和田晴此時都坐在辦公桌前,她們聽到這個結果后,紛紛投來羨慕的目光。

  其實,段云和田晴倒還好,這兩條咸魚,都對文章沒太大的追求。

  而吳菲菲的神色就有些復雜,她和許秋的研究領域不同,一直都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身份,看著許秋一步步從最開始的科研小白,到漸漸暫露頭角,然后在科研方面蓋過她的風頭,現在又帶領著五人團隊,不斷取得突破,而且可以預期的是,未來他將走的更遠。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