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253 人在家中坐,文章天上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看到結果后,許秋微微一硬,不對,是微微一驚。

  最高效率居然有548!

  上次的idt體系,明明才只有287,這次都近乎翻倍了。

  關鍵之處在于,目前ada類型的非富勒烯體系,光電轉換效率的世界紀錄才是6左右。

  當然,這和ada這個領域剛剛興起有關,它只有短短幾年的研究歷史,不似pdi體系以及富勒烯衍生物體系,都已經研究十幾、二十幾年了。

  驚訝過后,許秋發現了一個比較尷尬的問題。

  對學姐的這個新體系來說,效率區間在47之內,能發文章的上限其實是固定的,基本卡死在了a、jacs、ees這些化學、材料類的頂刊上。

  無非是效率越高,文章被接受的概率越高罷了,如果能夠突破6的現有記錄,約等于穩定一篇a,不能突破記錄,比如有5左右的效率,文章寫的好,發a的概率也有八九成。

  但想要進一步往上走,發《自然》、《科學》的子刊,必須要和其他非富勒烯體系競爭了,也就是和許秋的pdi體系進行pk,要達到8以上……現在馬上是84以上的了。

  當然,這些是針對主流沖刺效率的文章來說的,也有另辟蹊徑的方法,比如掛個大佬的名字之類的……

  不管怎么說,就現在這個結果,學姐一篇a應該是穩當了,除非被別人搶先報道了基于ic類似的ada受體材料,那只能說一句有緣無分了。

  幫學姐分析了一番后,許秋拿起裝有idtic的瓶子看了看,和他合成的深紅色的3dpdi材料不同,學姐的材料是一種黑褐色的粉末,褐色很淡,更偏向黑色一些,有點類似富勒烯衍生物pcb的顏色。

  許秋隨手將瓶子一丟,這玻璃瓶就隔著手套箱的玻璃進入了箱體內部,然后他開始查看詳細的實驗數據。

  idtic非富勒烯受體材料,最佳匹配的給體是寬帶隙的ftaz,次佳匹配給體是pce10。

  這倒是不意外,和上次的idt體系的結果一致。

  不過,兩次的結果還是有所分化,這次基于pce10的最高效率只有394,和前者的548相比,被拉開了不小的差距。

  許秋暗自思忖,這個時候如果有其他寬帶隙給體材料,或許多試幾種體系,效率還能更高一些,說不定直接破6呢。

  可惜暫時手里只有ftaz一種,看來日后還是得豐富聚合物給體材料的種類才行。

  不過這種事情,靠他一個人的力量肯定是不夠的,要發動整個領域的科研工作者共同努力。

  具體操作起來也并不難,只需要開發出一種明星材料即可,高檔次的文章掛在那里,自然有人聞風而動。

  學術圈很純粹,你能讓我發文章,我就跟你(的方向)走。

  假如學姐的idtic材料發表了a之類的高檔次文章,自然會有不少研究者會基于學姐的idtic材料,開發配套的寬帶隙聚合物給體材料,以及制備類似結構的ada非富勒烯受體分子。

  就像許秋之前發的那篇a,報道了一種新型給體材料pce11后,就有不少人跟風。

  連深城那家光電材料公司都與時俱進的,把pce11合成出來進行銷售,還賣到了他的頭上來。

  而且,許秋前段時間在谷狗學術鏡像上搜索過自己a這篇文章的標題,發現文章的實時引用次數已經達到了16次。

  要知道a的影響因子也不過20多,而期刊影響因子,通常計算的是兩年時間內發表文章的平均被引用量。

  而許秋這篇文章才剛剛出頁碼,發表時間還不過半年。

  按照現在的發展情況,他這篇文章的引用次數,絕對會超過a期刊本身影響因子不少。

  之前被選為封面文章,估計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這篇文章在近期引起了不少研究者的追捧。

  魏老師手上就收到過四篇關于pce11體系的審稿文章。

  第一篇是之前和許秋撞車的嚴虎課題組,他們投的是jacs,因為工作內容和他的a基本重復,許秋就直接拒稿了。

  第二篇是jca的審稿,他們主要合成了一種新型饒丹寧體系的ada類型非富勒烯受體,用到許秋的pce11分子作為基準給體材料,效率中規中矩,4左右,許秋給了他們一個小改的意見,后面他們的文章順利發表了。

  還有兩篇是sci三區、四區小期刊的審稿,魏老師直接拒了。

  不是拒掉了文章,而是婉拒了編輯的審稿請求,魏興思也不是什么期刊的審稿都接,只有他會投的期刊的審稿才會感興趣。

  這也算是行業潛規則,作為一個科研工作者,你幫編輯審稿審多了,就能在編輯那邊混個臉熟,等你下次投稿去的時候,除非文章質量太差,不然編輯大概率也會給你一個機會,讓你的稿件送審的,不至于直接上來就拒稿。

  這是一個充滿py的世界,老外也不是那么死板,在一定程度上也是會講人情的。

  除了魏老師審稿時碰到的那四篇外,還有很多其他審稿人審稿的“漏網之魚”。

  五篇是課題組自己的,其中許秋兩篇,分別為原初pb4t材料以及pce11的側鏈調控,學妹兩篇,分別為p3t和p5t體系,學姐一篇,為pce11體系的結晶性研究。

  剩余其他課題組的六篇中,有一篇是基于pce11做了三元共混體系,類似于學姐曾經干的老本行;

  有一篇是在pce11的分子結構基礎上做了些微調,合成出了半新的結構,類似于學妹做的p3t和p5t;

  還有兩篇是在引言部分,提到有機光伏領域近期進展時插文獻插進去的,正文中沒有用到pce11材料;

  至于最后兩篇,則是來自嚴虎課題組的。

  也不知道嚴虎投文章時是什么感覺,明明可以開開心心的拔得頭籌,等著別人引用自己的文章,就因為晚了一步,卻要引用別人的,而且jacs還沒了。

  俗話說,落后就要挨打,在學術圈,落后就要引用別人的文章。

  許秋仔細研究了一番模擬實驗室中的數據后,又發現了一個現象,不過并不是基于學姐的體系,而是關于模擬實驗室本身的:

  隨著他器件制備工藝越來越嫻熟,現在模擬實驗人員的智能化程度也越來越高。

  換言之,模擬實驗系統給出的初步探索結果,已經越來越接近于材料的真實光電性能。

  不過有得就有失,因為探索的條件變多,消耗的時間也有所上揚,就像這次的初步摸索,用時大約七個小時,往常單獨一個體系差不多只需要四到六個小時,如果進行更精細化的摸索實驗,時間還會進一步延長。

  好在有一些摸索結果是可以反復使用的,比如三氧化鉬的厚度、氧化鋅層的加工條件,這些關于器件傳輸層的優化,對于大多數體系來說是通用的。

  總的來講,許秋在不斷進步,而他任何形式上的進步都會同步反饋到模擬實驗室中。

  許秋不禁聯想,未來的某一天,他的實驗技藝臻至大成,系統內的給受體庫趨于完備。

  新合成出來的有機光伏材料往系統里一送,不出一日時間,就能直接得到最佳的器件加工條件以及器件性能。

  要是模擬實驗人員還會自動處理數據,作圖,寫文章,引用參考文獻,投文章……就好了。

  人在家中坐,文章天上來。

  啊,我仿佛在想桃子吃呢。

  許秋將腦海中不切實際的幻想揮去,退出模擬實驗室。

  隨后,他從床上彈起,簡單洗漱,和學妹一起早鍛、吃早餐,然后把學妹送上校車,自己則溜達著前往材一。

  等他到達材一216的時候,時間大約是九點二十分,此時辦公室里已經來了不少人。

  許秋環視了一圈,田晴操作著orig軟件,看樣子在處理數據,段云在里間實驗室做實驗,陳婉清坐在辦公桌前發呆。

  想到早上模擬實驗室的結果,許秋走到陳婉清旁邊坐下,朝著學姐神秘笑笑。

  學姐眨巴眨巴著眼睛,不明所以道:“你笑啥呢?”

  許秋笑笑不說話,他還沒考慮好怎么把這個好消息告訴她。

  陳婉清也笑著回應:“對了,別忘了幫我做器件,拜托啦。”

  “好啊,”許秋點點頭道:“那我現在去配個溶液。”說完他便起身前往里間的實驗室。

  想來想去,許秋決定還是先按照pce10的體系進行實驗。

  雖然效率只有4左右,但也不算低了,至少能讓學姐有動力繼續進行分子結構方面的優化。

  之后可以慢慢引導她往光吸收互補這方面考慮,讓她親自去“發現”ptaz這類寬帶隙給體,這樣比較穩妥一些。

  配好溶液后,許秋開始旋涂、蒸鍍、測試器件,同時,他也沒有落下文章的撰寫工作,抽空把摘要、結論和引言部分補完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