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一百二十八章 展望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有科研輔助系統

  “終于投出去了,這篇文章投AM的問題應該不大,工作還是比較扎實的。”

  魏老師在辦公室內踱步,自言自語道:

  “之前一直怕被其他課題組搶先發表,現在我們的工作終于投出去了,也算是一顆石頭落了地。”

  許秋深以為然,這段時間,他非常努力的做實驗,很大程度就是這個原因。

  大多數情況下,做科研,像是和天在斗。

  而在這種小概率撞實驗的情況下,不僅要和天斗,還要和人斗。

  當真是雙倍的其樂無窮。

  文章完成投遞操作后,就可以稍微松一口氣了。

  比方說甲課題組投稿,報道他們發現了P2FBT4T-2OD這個材料。

  哪怕在投稿后不久,乙課題組在其他期刊也發表了類似的工作,甲課題組也不用太過擔心,他們可以宣稱,是兩個課題組同時發現這種材料的。

  這樣的情況下,一般不會拿“其他人發表過類似工作”的理由拒稿。

  除非寫的太爛,或者因其他原因被拒稿,才會受到影響。

  但如果在甲課題組投稿前,乙課題組就發表了文章,那么甲課題組就不能聲稱“自己最先發現這種材料”。

  而且在文章送審時,還很可能被發到乙課題組那邊。

  因為編輯在選擇審稿人的時候,會用大數據分析。

  有類似工作發表的研究者、領域大牛都會優先考慮。

  這時,甲課題組不僅要引用乙課題組的文章,還要找到其他創新點,文章檔次也會下降不少,算是廢了。

  至于許秋這篇文章之后的命運如何,就只能看同行評審,其他研究者對于這篇文章的認可情況。

  這就不是他們能夠控制的事情了。

  一般,這種大文章都是五到七個審稿人的,至少要半數以上審稿人給出正向的意見,有些期刊甚至要求全部正向,文章才可能被接受。

  因此,也是有部分運氣成分在其中的。

  “最近辛苦你們了,需不需要給你們放幾天假,好好休息一下。”魏老師道。

  許秋看向學姐,只見她搖了搖頭,說道:“不用了。”

  “我也不用。”

  反正魏老師的態度已經擺在了這里,主動問他們要不要請假。

  那么就算平常劃一劃水,魏老師肯定也會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

  與其要幾天假期,還不如要幾周寬松的外部環境,可能會更好。

  況且,這篇AM的工作投出去后,邊角料還余下不少,那也是一篇篇的文章啊。

  回到寢室,許秋開始盤點近期的實驗情況:

  從八月中旬開始合成實驗,到現在十月下旬,兩個多月,完成了所有的實驗和文章撰寫。

  進度上來看,還是比較快的。

  主要是實驗進程比較順利,沒有遇到太大的瓶頸,也是運氣比較好。

  而且還有模擬實驗室的幫助,再加上每周基本上都在加班,干著超越996的活。

  這樣看來,運氣和努力,兩者缺一不可。

  但許秋平心而論,在科研領域,前者還是更加重要一些的。

  接下來的收尾工作,總體上還是圍繞PBT4T的五個體系,還有陳婉清的三個體系。

  他想起了前幾天學姐拜托他,幫忙合成的事情。

  正好他的材料,在一通表征和器件制備后,也消耗了許多,需要重新補充一番。

  這次,倒不用像之前,只投不到200毫克的物料,可以往多投一些,比如500毫克。

  這樣,就可以用很久,只是對于操作的要求就比較高了。

  萬一投廢了一鍋反應,大幾百塊錢可就沒了。

  這方面,許秋倒是對自己很有信心。

  接連的成功,他也有些膨脹,仿佛自己天生就是做科研的料子。

  不過,他也沒有膨脹多久,便平復了心情。

  然后,開始想新的研究方向。

  不能坐吃山空,PBT4T這個體系再好,也只是有機光伏領域中非常小的一個分支,可挖掘的東西并不多。

  而且,它也沒有跳出前人的框架,整體上還是基于傳統富勒烯衍生物的體系。

  但這個體系的器件最高效率已經卡在10-12%,很多年沒有動過了。

  很可能不是有機光伏領域未來的出路。

  還是要將目光放長遠一點,看能不能取得更大一些的突破,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

  這當然會很艱難,但總要去努力嘗試。

  萬一,就實現了呢?

  周六,許秋在寢室中,整理了有機光伏領域最近的一些綜述文章,開始分析:

  有機太陽能電池體系中,聚合物給體材料光吸收范圍的半峰寬,一般在200-300納米左右。

  而受體材料多為富勒烯衍生物PCBM,幾乎不吸收波長在400納米以上的光。

  可以近似認為,有機光伏的有效層,只能吸收寬度范圍在200-300納米的光,比如,400-650納米,或是500-800納米。

  而可見光波長范圍是390-780納米,到達地面上的太陽光譜,范圍更大,在295-2500納米。

  因此,傳統基于富勒烯衍生物的體系中,存在的一個致命問題。

  那便是,有效層的光吸收范圍太窄,無法覆蓋整個太陽光譜。

  大部分太陽光都穿透了有效層,透射損失非常大,光電轉換效率的上限很低。

  像是性能比較好的無機硅太陽能電池,它的光吸收范圍就非常寬廣,在300-1000納米內均有良好的光吸收。

  究其本質,是受體材料富勒烯衍生物,幾乎不吸收可見光,只是憑借優異的電子遷移率站穩了腳跟。

  研究者們也很早就發現了這一問題,一直在尋找富勒烯的替代品。

  可惜的是,20多年過去了,仍然沒有找到可以替代富勒烯的材料。

  魏老師回國前主要研究的,苝二酰亞胺PDI體系,就是一種富勒烯的替代物。

  目前,它與PTB7-TH的共混體系,最高效率也只有8%不到。

  此外,研究者們還開發了聚合物受體,N2200,以及其他A-D-A結構的小分子受體等等。

  不過,同樣沒辦法觸及8%的門檻,更別提10%了。

  而想要實現商業化的應用,實驗室內的光電轉換效率至少要做到15%以上。

  這也導致了有機光伏領域目前在走下坡路,熱度已經退居二線,逐漸被新秀鈣鈦礦材料超越。

  如果不是近些年發現的PTB7-TH,將最高效率提高至12%左右,給有機光伏續了一口命,估計會更涼。

  許秋也是在進入課題組,閱讀大量文獻后才知道這些的。

  早知如此,當初選擇鈣鈦礦會不會更好一些?

  也許吧,許秋沒有糾結多久。

  既來之,則安之。

  現在還沒到退縮的地步。

  面前沒有路,那就找一條路出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