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的勢力人口包括平民和奴隸,指的是大燕王國掌握的所有人口。
原本扶余王國不止這點人,但由于內戰和白馳的屠殺,導致扶余王國人口驟降,后來又有部分扶余人不愿意接受成為燕國的身份,更不愿意被燕國抓取當奴隸,就逃離燕國統治區域了。
所以,燕國建立起來的時候,麾下能控制的人口只有十萬多戶。
算上老弱婦孺能有幾十萬人。
趙作仁廢除下戶制度在最短時間內贏得了大部分扶余下戶農夫的支持,算是有了立國的根本。
而扶余王國的破滅,也讓大部分扶余人對改變自己的國民身份抵觸不大,這個時代的民眾國家意識很淡薄。
“我現在虎賁營和懲戒營的一線戰兵加在一起有130個百人隊,算上各級軍官的親兵護衛,總兵力已經超過一萬五千人。
還有一萬多人的奴隸營作為后勤輜重苦力,也就是有兩萬五千多男性青壯為戰爭服務。
以青銅時代的社會生產力,10萬多戶恐怕很難長時間供養這么多人,哪怕奴隸營平日里也要從事農業生產也不行。
那些當兵的太能吃了!
看來,戰爭的腳步不能停啊。”
自立為燕王建立燕國后,趙作仁也自己設立了一個年號紀元法,并且規定今后即便他逝去,也必須使用這一年號記錄時間。
這個年號就是燕武紀年法。
燕指的是燕國的國號,武寓意著燕國以武立國,是尚武之國!
趙作仁用年號給麾下的國民植入尊武的潛意識。
建立自己的年號并不是趙作仁獨創,其實在創世神消失后,那些強大的國家都有自己的年號,這是君權無上年代的特色。
建立年號后,趙作仁第二件事就是整治貨幣制度,主要是回收扶余王國鑄造的劣質銅幣,然后回爐重鑄,制造出畫有趙作仁半身像的燕武銅幣……
嗯,趙作仁這么做絕不是因為自戀!
反正沒人敢說趙作仁是因為自戀才這么做!
把自己的半身頭像刻印在貨幣上,這種做法可是創造了記錄,后來傳到大漢帝國后,更是被漢武帝模仿!
趙作仁自然不會允許自己的半身像印制在劣質銅幣上,在不惜代價的鑄造中,燕武銅幣的價值是原本劣質扶余銅幣的10倍!
不光造型精美耐用,銅的含量也大大遞增,這都多虧了青銅器械兵掌握的技術,其實燕武銅幣準確來說屬于青銅幣,只不過對外宣稱是銅幣罷了。
銅幣的身價暴漲,普通燕民更沒有資格使用了,燕國鄉下以物易物的現象不減反增……
不過趙作仁并沒有擔憂著這種現象,這只是社會生產力太低,產出的商品總量太少,貨幣鑄造量也不多產生的弊端。
反正趙作仁鑄造的半身像銅幣本來就不是給窮人使用的!
其實,趙作仁早就知道,不光是自己,這個世界周邊的國家除了以物易物外,使用的貨幣都是銅制造的,所謂的金銀根本沒有成為貨幣,只是作為貴重物品在權貴間當觀賞物品和禮物。
很快,趙作仁精心打造的半身像燕武銅幣就成了貨幣中的明星,畢竟沒有哪個國家會花費這么高的代價去鑄造銅幣。
這個世界的國家鑄造銅幣的目的不是為了裝……彰顯國家威望,而是為了掠奪民財!
所以,銅幣的鑄造成本都是盡可能的壓低,這樣才有利可圖啊。
在一群劣質產品中,突然出現了一個認真鑄造銅幣的國家,理所當然的就變得鶴立雞群。
燕國也首次因為半身像銅幣進入到大漢帝國的皇帝漢武帝劉徹的眼界中!
算是在漢武帝劉徹那里留下了一個名號,今后有了被翻牌子的機會……
不過大漢帝國距離燕國還比較遙遠,中間隔了一個衛滿國呢!
趙作仁所在的10086號文明爭霸場是當初創世神仿造地球文明建立的,衛滿國對應地球歷史就是古代的朝鮮。
準確來說,是北朝鮮那部分,也是高句麗的前身。
當然,地盤肯定比21世紀的北朝鮮大得多!
根據外派的探子回報,衛滿國如今是大漢帝國的附庸國。
得益于燕國探子的給力,趙作仁不光了解到衛滿國這個大漢帝國的走狗小弟,還得知衛滿國正在跟南面的三韓開戰。
三韓顧名思義,是三個國家勢力!
衛滿國奉大漢上國的命令,要把整個朝鮮半島納入到大漢帝國的附庸國體系內,所以三韓就變成了敵人。
趙作仁得到衛滿國和三韓的信息后,隨機任務中的探索任務——了解扶余人更東面的勢力名稱和基本情報,以便于下一步戰略的展開,最少要了解兩個勢力,不包括已知的扶余人和東胡人。算是徹底完成,進賬100枚紫晶幣,讓賬戶余額再次回歸到2000整數。
這讓趙作仁看的十分舒坦!
只可惜,還有一個隨機任務沒有完成,所以沒能刷出新的隨機任務。
隨機任務的刷新不固定,但趙作仁知道,只要把所有的隨機任務都完成,肯定會刷出來新的隨機任務。
隨機任務的獎勵和趙作仁的擴張戰略不沖突,趙作仁自然不會放棄,甚至為了保證隨機任務不會因為自己的過度擴張消失,趙作仁都本著優先完成隨機任務的態度進行戰略部署。
所以,趙作仁下一步目標必須是東胡人!
然而,趙作仁卻由于他鑄造的燕武貨幣太過精美,給大燕王國引來了麻煩!
大漢帝國國力雄厚,得知燕武銅幣后,只是仿造,沒有多想。
但由于長期跟三韓之地的戰爭,窮瘋了的衛滿國,自持已經踏入生鐵時代,發現隔壁的落后小弟鑄造出比自己還要精美的銅幣后,直接把新生的大燕王國當成了肥羊!
如果不是肥的流油,誰會沒事把銅幣鑄造得跟藝術品一般?
難不成只為了裝逼?
很顯然,衛滿國的國王無法理解趙作仁的面子工程……
于是,一支衛滿國的使者團來到了燕國現今的首都,更名為燕京的原扶余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