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54章 各方云涌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我的意呆利

  社會保障對于意大利非常的重要以及有深遠的意義,不過目前來說對意大利更加重要的還是目前的國際形勢。

  首先在南非,大英帝國終于可以驕傲的宣告,征服了布爾人。

  在1900年1月10日,作為南非遠征軍總司令的羅伯茨以及作為參謀長的基欽納,抵達開普敦。

  而他們帶來了本土的第七軍、來自澳大利亞、新西蘭和加拿大的增援部隊,以及駐印度和錫蘭的三支騎兵部隊。

  到1900年1月底,南非戰場上的英軍增至19萬,到3月再增至25萬人,居于絕對優勢。此外,還有幾千匹軍馬從英國和澳大利亞運抵南非,增加了英軍的機動性。

  沒錯,在前一段時間的慘敗,讓大英帝國發狠了。

  而上任的羅伯茨勛爵也在一番戰場調查之后改變了戰略,將主攻方向從納塔爾西移到中路兵力較弱的奧蘭治地區,同時改變刻板的正面強攻戰術,采取迂回夾擊的策略。

  西線方向,英軍擊敗布軍最兇猛的“黑將軍”皮埃特·克龍耶指揮的民團,2月27日解放被圍困數月的金伯利。東線英軍2月28日發動攻勢,3月5日在多得雷赫特打敗了布爾人,終于得以解萊迪斯史密斯之圍。

  消滅了最強悍的克龍耶對左翼的威脅后,羅伯茨將主攻兵力轉回奧蘭治,穩步向北挺進。

  由于吸取了第一階段失敗的教訓,英軍改變了戰術。在遭到布軍伏擊時步兵部隊不再保持隊形,而是就近挖掘戰壕,掩護騎兵對布軍陣地發動迂回攻擊。

  在這種戰術下,布軍在白楊樹林、亞伯拉罕牛欄等地的阻擊接連失敗。3月20日,英軍第六師和第七師在亞伯拉罕牛欄,擊敗了布軍裝備最精良的約翰內斯堡警察部隊。

  3月22日,奧蘭治自由邦總統馬蒂烏斯·斯泰因,帶領政府和國會官員逃出首都布隆方丹,逃往北方的克龍斯塔德。

  3月23日下午,英軍開入布隆方丹。

  3月下旬,英軍部隊傷寒流行,羅伯茨不得不下令就地休整,英軍的攻勢被迫中斷。4月2日,布軍總司令茹貝爾在柳樹農莊戰斗中再次墜馬重傷,4月3日去世。根據他的遺愿,擅長游擊戰的路易斯·博塔繼任布爾野戰部隊總司令。

  在英軍各條戰線都傳來捷報的時候,,又有一大批英國援軍開到南非。沒錯獅子搏兔亦用全力,大英帝國打定主意要展現自己的陸軍的風采(雖然之前的戰斗讓其軍隊原形畢露)。

  既然有增援,那就沒有不用的道理,而經過兵力調整后,大英帝國軍隊又發生的變化。

  在主攻方向上,羅伯茨有八個步兵師(第3、6、7、8、9、10、11師、殖民地師)和第12騎兵師。羅伯茨帶著主力部隊,在5月中旬重新發動進攻。5月29日,羅伯茨的大軍攻克奧蘭治自由邦的新首都克龍斯塔德。

  由于接連遭到失敗,布爾人的士氣一落千丈。在羅伯茨的寬大許諾下,許多在英軍后方活動的民團團員向英國人投降,交出武器,然后返回自己的農場。到6月中旬,仍在戰斗的布爾人只剩下了兩萬多人。

  1900年6月24日,米爾納勛爵在布隆方丹宣布英國兼并奧蘭治自由邦。

  吞并奧蘭治后,英軍加緊向德蘭士瓦進攻。

  6月29日,弗蘭奇將軍指揮澳大利亞騎兵部隊,在約翰內斯堡南郊的克利普河擊敗了最后一支防御部隊。6月30日,克魯格總統乘坐火車離開首都比勒陀利亞。6月31日,羅伯茨進入約翰內斯堡,7月5日清晨開進比勒陀利亞。

  1900年9月1日羅伯茨宣布英國兼并德蘭士瓦,并宣稱戰爭結束。

  9月11日,克魯格總統得到流亡的德蘭士瓦政府授權,抵達葡屬莫桑比克首府洛倫索馬貴斯。10月19日,克魯格乘坐荷蘭女王威廉明娜派來的巡洋艦格爾德蘭號,前往歐洲求援。

  在羅伯茨宣布戰爭結束時,大英帝國為此陣亡了一萬三千多人。而在這其中大部分都是軍隊遭受的損失,當然軍隊除了死亡的軍人之外,受傷、失蹤等達到了一萬九千多人。

  三萬多人的傷亡,對于英軍來說絕對是傷亡不小。當然布爾人也不好受,其最高動員的八萬八千人兵力,等到羅伯茨勛爵宣布戰爭結束時,布爾人兵力只有三萬一千多人。

  而這些布爾人并沒有在羅伯茨宣布戰爭結束后放下武器,反而開始針對云集在布爾人家鄉的英軍開始了襲擾。

  其中補給線更是成為被襲擊的重中之重。

  而英軍對于布爾人四處襲擾的情況,同樣也沒有客氣,殘酷的重壓政策被執行,集中營和三光政策在此發揚光大。所有能找到的布爾人全都被集中居住,其牛羊糧食等物資也是能帶走的帶走,帶不走的銷毀。試圖截斷布爾人與其軍隊的聯系。

  除此之外,利于方便聯系的野戰電話、適合治安戰的裝甲車、以及照明燈等物品,都在這一時期被發明出來。

  雖然兩方的爭斗還在繼續,但是誰都知道布爾人堅持不了多久了。畢竟其人數太少,根本不是大英帝國的對手。當然大英帝國在這場戰爭中低劣的表現,讓其顏面盡失。

  而在布爾戰爭如火如荼的時候,遠東那場滑稽戰爭同樣也結束了。在各國軍隊占據京城之后,那位皇太后終于清醒過來,派出李中堂試圖求和。

  面對皇太后的乞和,各國反應不一。作為出兵最多的沙俄,為誘迫清廷承認它侵占東三省合法化,首先表示承認李中堂的代表資格贊同與清廷議和,同時還將在京俄國公使和軍隊撤往天津。

  至于其他國家,希望索取更多利益,反對與素有親俄傾向的那位皇太后議和,同時也拒不承認李中堂的代表資格。至于德國,因其公使克林德被擊斃而更加忌恨清廷,甚至與英國商定準備拘捕李中堂,阻撓清廷與俄國的交涉。

  而李中堂也是心知肚明(有人通風報信),所以其從廣州抵滬后遲遲不敢北上,但也開始為談判做內外準備,包括要求清廷鎮壓義和團以及與列強周旋等等。

  同時在俄國極力為清廷斡旋,力勸英、德放棄了拘捕李中堂的打算。

  八月二十三日,李中堂在俄軍保護下抵達塘沽,并很快赴京,在各國公使間奔走。

  不過此時德國提出以懲辦慈禧太后、端王載漪等戰爭禍首作為議和的先決條件,這讓和談無法進行。

  各國圍繞是否與清廷和談、以及李鴻章代表資格等問題進行的爭論,實際是各國在華矛盾的顯現。

  俄國支持素有親俄傾向的皇太后和李中堂,至于英、意、德等國則支持那位變法皇帝。如此爭執不下,讓八國聯軍中擁有第二多兵力的德國感到不滿。

  作為遲遲趕到的聯軍總司令瓦德西元帥,更是帶領聯軍逼進山西。而德國包藏禍心的舉動,嚇了英國一跳,同時也讓意大利有所不滿。

  最終在兩國的強烈呼吁下,德國不得不就此止步,為清廷乞和打開了方便之門。

  至于那位皇太后,為取得各國寬恕,其發布了懲處肇禍諸臣的上諭。幾位總督大人也是極力為皇太后開脫,將宣戰責任歸咎載漪父子身上。

  清廷及封疆重臣的這些表現,使列強感到那位皇太后已經頭腦清醒了,繼續支持這個馴服政府對他們大為有利。另外,歐洲各國也擔心拋棄這位皇太后,將可能導致清朝廷垮臺,喪失敲詐遠東的機會和可能。

  于是在這樣的情況下,歐洲列強態度漸趨一致,最終決定“保全”皇太后的體面,開始與清廷議和。

  1900年10月,法國率先提出懲治禍首、賠款、拆除大沽炮臺等六項要求,作為與清政府談判的基礎。經各國公使多次會議加以補充、修改,12月24日,11國(八國之外加上比利時、西班牙和荷蘭)共同向清廷提出《議和大綱》12條,清政府完全接受。

  于是各國的分贓大會即將召開,各國大使都摩拳擦掌試圖為本國奪取最多的利益。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