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這么個場面,死后要是不亂,那真的可謂是千古奇聞了。
  或許,大順的傳統文化和孟加拉當然不同。
  或許,大順的歷史和孟加拉的歷史也完全不同。
  但,這妨礙大順的那群讀過史書的人,得出一個“死后必亂”的結論嗎?
  顯然,一點不妨礙。
  這與傳統、文化、歷史之間的不同,沒有太大的關系。
  杜鋒知道很快就會打起來。
  也知道,皇帝和樞密院給他的命令,就是等,等到該動手的時候,也不要猶豫。
  樞密院的幾種方案、可能、推算,照計劃實行就是。
  大順一直不動,就是在等法國的退出、等孟加拉亂起來。
  而且,大順有個巨大的優勢。
  因為大順入場晚,所以大順和那個20歲出頭的繼承人關系不錯。
  因為大順和孟加拉的貿易額小,所以大順和任何有志于孟加拉獨立自主的繼承者,關系很好。
  因為大順朝廷就是奔著收稅去的,所以大順的野心現在還沒人能夠看清楚。
  說穿了,歷史上這位20出頭的小伙子,死就死在他想獨立自主、搞一口通商、把貿易利潤和關稅掌握在自己手里。
  他得罪了英國人、得罪了把控海關的大姨和大姨夫、得罪了買辦集團的錫克商人、得罪了各大買辦商。
  這要是還不死,估摸著這手段和水平,在中國歷代帝王里也能排進前十了。
  然而他沒這個水平。
  所以歷史上他死了。
  大順入場晚,有入場晚的好處。
  大順在印度的貿易額不多,
  也有貿易額不多的好處。
  因為,貿易額不多,
  入場晚,
  這意味著任何一個有志于獨立自主的封建君主,
  都會選擇大順作為盟友。
  英國人入場早,所以在加爾各答,
  有自己的勢力。
  英國人的貿易額多,所以有非常強勢的買辦集團,和英國人合作。
  已經成型的買辦集團,
  是否會允許繼承者,把關稅、貿易等權力,收歸政府?顯然不會。
  繼承者安心當買辦行不行?
  這個選擇,除非開了天眼。
  否則,我有12000名騎兵、35000名火槍手、60門法國大炮、3000名精騎武士;而英國人也就七八百人、上千人……優勢在我,
  我放在好好的一方君主不當,
  去當狗?
  只看這數據,
  怎么輸?
  其實這數據真的很好,
  只是沒想到出了類似于“關原戰神小早川秀秋”、“晉陽城下韓康子魏桓子反戈一擊”那樣的事……但這種事,肯定不在紙面數據里的,
  看紙面確實是優勢在我。
  這么好的牌面,
  為啥要讓英國人主導貿易?
  為啥不能攻取加爾各答,讓英國人老老實實地一口通商,把關稅權拿到自己手里,主導貿易,賺更多的錢,然后擊敗馬拉塔人、干爆阿富汗人,
  重現奧朗則布的輝煌時代,
  做印度皇帝,豈不勝過在這孟加拉列土封疆?
  有這個想法,非常正常,并不算是妄想,尤其是就現在英國只能在印度屯個一二千兵、且還有法國牽扯的情況下,真的很正常。
  而且在后續試探中,也發現其實英國人也沒啥難打的。還抓百十個英國人,往牢里一扔,也沒啥難的。
  但問題在于,這種情況,敵人往往不是外面,
  而是內部。
  內部的問題,
  又必然引發外部的干涉。
  要解決內部問題,就得抓權,就得奪回關稅自主,就得得罪買辦集團、得罪大姨的海關和軍需后勤勢力,不然是沒法對外的。
  反過來也一樣,要是選擇先對外,那么內部的野心家、反對派們,會迅速把他坑死,讓他對外失敗。傻子都知道,你把英國人趕走了,下一步就是對付我們這些買辦,我們這些買辦能專心為你出力?坑不死你。
  當然這也不是全然無解,從大順的史書中翻出來一些史書留名的玩政治、抓軍權、抓錢袋子、縱橫捭闔的高手,破這個局還是很簡單的——對那些歷史上排名靠前的梟雄來說,這開局真的很好了,根本上不得有難度的檔次。
  至于說此時有資格入場的幾個勢力中,大順恰就是最特別的那一個。
  大順和孟加拉的貿易,也就限于硝石。
  沒了。
  大順既不買孟加拉的棉布。
  也不買孟加拉的鴉片。
  更不買孟加拉的亂七八糟的其余貨物。
  大順和孟加拉的商人集團,沒啥交集。
  不是清高,而是交集不了。
  大順趕走了荷蘭人,鳩占鵲巢之后,孟加拉把控對外貿易的那群人,早就找過大順。
  大順和他們的貿易交流,可以說是無趣的。
  大順問:哎,我們這有棉布,你要嗎?
  孟加拉商人說:我們也有,我們的平紋細布,是印度最好的棉布,還尋思賣給你們呢。
  大順問:哎,
  那粗布要嗎。
  孟加拉商人回道:不要,
  我們這的粗布產量,也是印度第一。
  “絲綢呢?”
  “拉杰沙希的絲綢,比你們的次點,但也比奧斯曼和意大利貨強。”
  谷邚</span“糖呢?”
  “巴達維亞之前的華人奴工起義,就有我們孟加拉糖大降價的一部分緣故。”
  “寶石呢?”
  “我們自己產的不比錫蘭少。”
  “金粉呢?”
  “我們是遜尼或者什葉,不是印度教的,不喜歡這玩意兒。我們倒是出口稻米、鴉片,你們要嗎?”
  “不要。鴉片不讓抽,抓著就是死;稻米運到需要的地方,掙不著錢。”
  兩邊交流的半天,發現要么就是貨物同質化,賣不出去;不同質的,比如鴉片,大順是不讓種,不能不能種;稻米理論上大順肯定有缺口,問題是海運方便的地區,大順糧價非常穩定,不掙錢。
  兩邊的貿易額,小的很。
  孟加拉的把握了貿易的那群人,當然親英,因為英國人在他們這買貨,并且力求試圖減輕對大順的貨物依賴。
  故而,大順入場晚、貿易額小,反而成為了大順的優勢,因為顯然大順是一個有志于拿回貿易權和關稅權的孟加拉統治者理想的合作伙伴。
  這有點像是個奇怪的以史為鑒。
  阿富汗人,可能統治印度;馬拉塔人,也可能統治印度。
  但一群海上來的人,怎么可能會想到統治印度,并且以收稅為目的統治印度呢?
  故而那位20來歲的繼承人,很早就和大順這邊搭上了線。
  他的小心思,劉鈺那邊,在看的清清楚楚。
  玩好了,其實也算是一箭雙雕。
  這位小繼承人,不反英,因為還要和英國人做生意,大順又不買孟加拉的貨。
  只是想要把貿易主動權和關稅主導權,拿到自己手里,賺錢。
  大順一直在購買孟加拉的硝石,而且大順還是有些特色貨物的,比如瓷器什么的,只是英國東印度公司也能拿到貨,靠著銷售網絡和在孟加拉的勢力讓大順這邊沒法賣。
  所以,這位聰明的、覺得自己可以縱橫捭闔的小繼承人,主動找上大順,想要一箭雙雕。
  承諾將來大順獲得孟加拉硝石礦的獨家購買權,承諾對大順的瓷器等貨物免稅。
  如果大順下場,那么中英之間的貿易肯定完了,兩國必然發生劇烈沖突,大順也肯定會查封英國東印度公司在大順的商館。
  中英貿易完了,他自然還可以繼續和英國做生意,繼續賣他的棉布絲綢等貨物。畢竟孟加拉是僅次于大順的手工業強國,很多可替代的選項。
  到時候,他既讓英國東印度公司別無選擇,只能接受和他貿易;又能借大順的手,幫他把關稅權和貿易主導權奪回來。
  想的挺好。
  如果大順是個歐洲國家;如果艦隊和軍隊需要繞過非洲和印度次大陸才能到這里;如果大順的上萬本民族人口的城市在數萬里之外……
  這個想法其實還真挺好的。
  只可惜大順從一開始,就是奔著扶植傀儡;收土地稅、人丁稅、鹽稅去的。
  奔著一旦開戰,就要拉出精銳的南洋都護府的騎兵、炮兵、戰斗工兵、動員府兵線列填線的路子去的。
  壓根不想和英國人一樣,勾結這個、勾結那個,見縫插針、微操獲勝。
  以力勝巧。
  等的就是亂。
  亂中必輸的那個,就是大順壓的注。
  輸到要哭的時候,大順就有的是辦法了。
  或者:
  東方的事,有東方的故事。
  唐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上元二年,薩珊波斯萬王之王亞茲德格爾德三世之子,卑魯斯,朝長安,獲封右威衛將軍。
  天朝嘛,該走的流程,最好還是要走一遍的。
  或者:
  將在外,君已命“便宜行事”。
  但不管怎么樣,不管要不要把一些該走的流程走完,但是最終完成這一切的,還是得靠軍隊。
  尤其是各方勢力都會堆城堡、以及這個依托棱堡拖時間的時代。
  大順專門為攻棱堡而建立的專業重步兵,戰斗工兵,那就需要繼續擴編,隨時苦訓。
  誰知道一個八十四的老頭,啥時候會沒。
  錫蘭漢人,有錫蘭漢人的優勢。
  熟悉了炎熱的環境,沒熟悉的都死了。
  吃慣了大米,畢竟礦工這幾年有錢了想著吃面粉了,之前可是不吃大米也得吃的。
  礦工比例非常高,鐵鍬、炸藥、鶴嘴鋤、挖洞,都是吃飯的本事。
  距離印度最近,隨時可以直接上岸,拆堡壘、奪棱堡,甚至可以在馬六甲的炮兵支援來到之前,憑借專業的戰斗工兵啃下來關鍵城堡,爭取時間。
  包括歸義軍授田府兵制,也都是從當初下南洋開始就為這一天準備的。
  大順的印度計劃,在戰略上是要求入場時“不需要盟友,不需要內奸,不需要收買”的。
  提前多少年就在錫蘭堆了幾萬殘酷篩選后活下來的漢人,為啥還要學一兩千人的英法那一套?
  請:m.bqg99.c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