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250章 教壞百姓李伯雅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三國從忽悠劉備開始

  龍泉山最寬闊的地方,東西四十余里,窄的地方也有二十里,南北更是達到四百里,包裹住成都平原的東側。

  西邊的青城山要高峻得多,縱深也大得多,但漢末便于開發的平緩坡地,縱深也就跟龍泉山差不多。

  李素在短短數日之內,從南安到成都,從都安到綿竹,幾乎把成都平原周邊一圈的名山都游山玩水遍了,也深入民間切身感受到了那如火如荼的勃勃生機。

  被砍禿了的龍泉山,至少被額外改種和嫁接上了一千萬漢畝的桑樹(折現代三百多萬畝),青城山那邊規模也差不多,連原本閑著沒事做的小孩子都開始學習采樹葉養蠶了。

  好多大戶人家都學會了在桑林里養雞驅除病蟲害,還拿賣絲后剩下的蠶蛹補充飼料,一時成都周邊民間養雞業至少比往年繁盛了數倍。還是李素關照諸葛瑾,要注意向百姓宣傳蠶繭可以直接火烤者干吃,才減少了一些浪費。

  當然要徹底把蠶蛹都拿來給人食用也是不可能的。首先是雞必須得養,否則桑樹的病蟲害搞不定,其次蠶蛹烤干了保質期也不久,人吃不完只能嘗個鮮,放久了不新鮮的那部分還是得喂雞,否則會吃壞肚子。

  李素親自走訪田間地頭,詢問產量,從一棵樹一年可以養三季蠶、每季產量是六張籮這些基本數據開始統計起,再統計密度、平均樹齡,層層詳細統計。

  最后總算是算出,這些桑林全部成熟后,產量足以喂飽計劃中的十萬臺織錦機,甚至還有兩到三成的富余。

  十萬臺織錦機的計劃年產量,是五尺寬錦五十萬匹。也就是說這些桑蠶全部利用好的話,能有六十到七十萬匹的產量。

  之所以種桑的百姓會超前建設、對桑樹“投資過熱”,還是因為水力繅絲機普及后,這兩年市面上收蠶的價格一下子漲了,有多少收多少。而且百姓們種樹有三到五年的成熟滯后期,誰也沒有“大數據”能算清楚幾年后是否過剩。

  而李素畢竟前世也看多了農業臺的節目,知道無數菜農們因為“今年看到南瓜很貴明年就種南瓜,明年看到冬瓜很貴后年就種冬瓜”導致的賠本事件,所以對這種大拆大建的農業過熱投資很警惕。

  走訪完一圈,他就忍不住問諸葛瑾:“既然是官府號召的,我們也要做好規劃。你看,按照這個趨勢,其實兩年之后,基本上這些額外的蠶桑供都江堰的水力繅絲工坊就飽和了。

  三年后,官府工坊就收不完這些貨了。到時候百姓要么自己回到手工繅絲的狀態低效勞作,要么就要稍微壓價賤賣蠶繭。我們要讓百姓信任,就該提前告訴他們風險。

  否則繭賤傷農,百姓還以為我們是跟那些奸商一樣囤積居奇,故意擺出要大包大攬收購的樣子,引誘大伙兒種了之后又不要,來壓價。有損大王的威信的。”

  其實李素這種給百姓指條額外種田的路子,已經是非常仁政了。但畢竟劉備現在還沒稱帝,需要邀買人心。他李素和作為外戚的甄家等富商賺太多了,也要展示一下仁義,所以還是保持蠶、絲、錦各階段市場價格穩定比較好,也有利于將來動員百姓。

  諸葛瑾按照李素的模型推演了一下,發現確實到195年就會出現收購飽和,196年就會結構性滯銷。

  諸葛瑾不由嘆服:“您真是神了,這都能算那么遠,我們勸農施政從來沒想過還要算這個,總覺得百姓自己會調整。”

  李素:“是該讓百姓調整,但那種調整都伴隨著浪費,百姓多半無知,我們能提醒也要提醒。不過這次事兒不大,正好我們在南安那邊明年要動用閑置的士卒鑿山劈渠,修完后可以多增設很多水車作坊。足夠消化多出來的產能了。

  到時候蠶繭還不夠用呢,不過你再搞規劃的時候,一定要算清楚,峨眉山那邊的種植面積,一定不能超過青城山這邊的,那樣的話剛好夠用。”

  諸葛瑾得意一笑:“我會盡力提醒陳府君的,不過具體我就管不著了。”

  南安縣是犍為郡的,是太守陳實的地盤。

  視察完周邊諸縣,李素意識到他的種田計劃中,養蠶和繅絲環節都已經準備非常充足,最后就等民間的織錦機投資加速了,最好三年內把剩下八萬多臺弩梭織機都投資造了,甚至更多一點。

  畢竟未來南安縣這邊也有水力工坊基地,原材料產出更多了,終端也要動員起來,到時候要讓犍為郡的農婦們也都養成加班賺錢的好習慣——這沒什么不好,雖然加班辛苦了,但工錢是計件制的,是賣錦百姓自己賺的,又不是李素賺的。

  官府和官商,無非是賺點賣半成品絲的差價,以及收點專利費和稅罷了,大頭還是百姓的辛苦錢。

  李素結束完視察之后,跟諸葛瑾分析道:“說到底,還是民間的商業氛圍不夠濃厚,沒有達到普通百姓也人人愿意加入到日常貿易中來的程度。要是大家都知道提高效率、節約時間做附加值最多的活兒。

  都把蠶繭賣給官營工坊、再從官營工坊買繅好的絲回去織、再把錦賣還給兜底統購的官商,民間投資起碼比現在快一倍不止。作為郡丞,應該找一兩個縣,明年試點一下,讓所有百姓都融入到‘商品交易’中來,不要自己干自己的。”

  諸葛瑾也覺得李素描繪的理想很好,但想象不出如何鼓勵百姓、把人民都變成熱衷互通有無。

  “想法是很好,可怎么實現呢?”

  “辦法肯定是有的,讓我想想,怎么循序漸進。”李素陷入了深思。

  李素之所以敢有此建議,也是因為根據他后世的經驗,他一貫覺得成都地區是封建時代也商業氛圍非常濃厚的,完全有這樣的發展潛力。

  歷史上,宋元明清,成都就已經茶館澡堂遍地都是,而且百姓的聚居方式,自古也跟其他地方不太一樣——這一點,如今的李素就已經有觀察到了。

  李素早年跟著劉備在河北征戰多年,他知道河北的農村都是一個小村子幾十戶人家房子造在一起,然后每家每戶要種的田在村外,田離得遠的人家,每天起床種田都要走好幾里路。

  而蜀郡的農村,百姓的房子不喜歡扎堆占用平原好地,而是或在竹林邊,或在地頭不太平整、不太適合耕種的小地塊,因地制宜蓋房子。所以蜀郡的農民都是住在自己田旁邊的,要趕集的時候才去村子或者鎮子的中心。

  這跟蜀地自古民風平和、百姓富庶治安好有關,既節約了優質耕地,又不用擔心“因為散住遇到馬匪山賊被劫殺”。而那些民風彪悍的地方村子扎堆住、外面還圍圍墻,完全是安全考慮逼的。

  而其實這就是后世成都這地方茶館澡堂等休閑商業設施遍地的主要原因。明清兩朝成都的茶館不僅是給人喝茶的,也是給人長期提供熱水、確保你任何時候到那兒都有熱水洗臉洗手或者喝。

  因為趕集的成都農民到了村鎮,離自家房子太遠,要用熱水沒地方討只能去茶館。要是河北農村的話,房子就在村鎮上,直接回自己家就是了,也就不需要那么多“商業基礎設施”。

  李素治蜀數年,看到目前郫縣、成都、都安這些地方的百姓生活方式,其實有時候覺得也挺蛋疼的,沒有茶館,沒有澡堂子,還散居,結果大家趕一趟集就灰頭土臉的,在鎮子上沒落腳點的窮人就減少了趕集的次數,這商業文明怎么鼓勵得起來嘛。

  尤其古代沒有保溫杯沒有熱水瓶,每家每戶自己燒熱水很浪費,燒多了用不掉很快放涼了,每家都燒就意味著每家生火。還不如交幾分之一的柴火到茶樓澡堂然后買熱水,又高效又鼓勵商業交易習慣。

  治安那么好的地方,商業氛圍卻不濃厚,太暴殄天物了。

  如今好歹也快進入李素治蜀的第三年了,他覺得可以對“培養商業氛圍”這個環節動手了,這樣才能徹底盤活他的蜀錦經濟,讓所有百姓都參與到社會分工中來,不至于覺得“賣蠶買絲再賣錦”的交易太繁瑣。

  社會化大分工就是要產業鏈各個環節多次交易的嘛!

  把這些道理徹底想明白之后,李素就給諸葛瑾畫餅:“明年開春之后,先在我的封地郫縣,還有都安縣搞。官府組織每個村子的大戶,在村集上開茶樓和澡堂子。如果不喝茶的話,也不問百姓收茶錢,就收柴火。

  比如一個百姓自己家里燒一天所需的熱水,他自己生火,需要浪費五分之一擔柴。而五十戶村民集中需要熱水、分時供應的話,總共只要三擔柴,那就是比每家每戶自己燒水省了七成嘛。

  咱就讓每戶村民按人頭,每天繳十分之一擔柴,或者說每個月交三擔。然后到村子中間的茶樓、澡堂,給他供熱水。每家每戶還分好時間,今天這十戶辰時、申時用水,另十戶卯時、未時用水,還有十戶巳時、酉時用水。茶樓澡堂的燒水爐子可以始終燒著,省柴火,百姓也得利。

  讓百姓養成這樣每天到集市上的茶樓澡堂轉轉的習慣之后,要喝茶的可以給錢,也可以自己給茶葉,要喝熱茶的,比自用的茶葉多給兩成,比如自己喝一斤多給二兩,作為茶樓掌柜和伙計的辛苦錢、利潤,讓伙計幫忙烹茶。

  到了收蠶繭的季節,連煮繭都可以到茶樓澡堂集中要熱水煮,煮了直接在那兒交易,村里大戶出面跟官府交涉、統購蠶繭去繅絲。如果赤貧百姓覺得現錢周轉不開,可以讓經營茶樓的大戶弄快黑木板,拿白色的石粉棒記著賒賬,反正都是同村熟人,也不至跑了。”

  諸葛瑾聽了,倒是覺得李素勾勒的這種雞犬相聞的商業社會挺淳樸和諧的,只是有些擔心:“別的都好,就怕到時候又于將軍英名有損。”

  李素:“關我名聲什么事了?”

  諸葛瑾:“外郡甚至他州士紳官僚,聽了這種治蜀之風,恐怕會謠傳將軍‘自己性嗜奢侈,烹茶泡澡,還誘惑治下百姓也烹茶泡澡’,簡直敗壞民風,有違簡樸。”

  李素:“說就說吧,我治蜀就這樣,自己愛錢,也要鼓勵百姓愛錢。今天也就隨口一說,具體怎么做,你回去有得操心呢,細節我可懶得管。”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