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三百五十二章 長安君的改變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撿到一只始皇帝

  趙括驚訝的看著面前的呂不韋,看著身邊這堆積如山的文稿,瞪大了雙眼。

  “這些都是您所書寫的?”

  呂不韋搖著頭,苦笑著說道:“我從前只是一個商賈,有什么樣的才能可以著書育人呢?”,呂不韋認真的說道:“齊國有孟嘗君,魏國有信陵君,趙國有平原君,楚國有春申君,這四個人,都是擅長結交門客,吸引各地的人才來投效他們因此他們各自都建立了自己的功德”

  “自從韓非入秦之后,秦國已經不許蓄養門客,更不能結交武士說客我原先是想要效仿這四個人,來吸引天下的賢才到我的身邊,可是法令卻不許我那樣做故而我派人去秦國各地,要求各地的能人書寫文章,交給我”,呂不韋苦笑著,看著屋子里堆積著的竹簡紙張,這才笑著說道:“這就是他們送過來的。”

  “寫什么的都有,古往今來、上下四方、天地萬物、興廢治亂、士農工商、三教九流,全都有所論及,許多文章還有重復的地方我一個人無法整理成書,故而想要請您幫忙”,呂不韋說著,趙括卻是有些頭痛,他看著身邊的這些竹簡,當呂不韋讓武士們將這些文章帶進來的時候,他也是被嚇了一跳。

  “這么多的東西只怕我一個人沒有辦法整理好啊”

  “這些只是其中一部分我會派人來幫助您的。”,呂不韋認真的說道:“以全國的力量來進行編寫,總結百家的學說,包攬了天地、萬物、古今這難道不是一件好事嗎?等這本書編寫完成,一定會讓后人收益無窮。”,趙括點了點頭,呂不韋說的并不錯,若是真的以全國的學者來進行編寫,總結天下所有的道理那這還真的會是一本千古奇書。

  而且趙括知道,呂不韋在歷史上的確是完成了這本書,通過門客們的幫助,他完成了《呂氏春秋》,這本書在中國古代歷史上的地位非常的高,他保存了很多消亡的學派理論,給與后人一個借鑒的根本,成為了后來人研究先秦的一個重要文獻,當然,在封建時代,很多學者也都是學習呂氏春秋來提出自己的觀點,不同的人,往往能看到不同的東西。

  趙括并沒有拒絕,這是一件好事,由國家進行組織來編寫文集,呂氏春秋是開了先例的,這對華夏是有著巨大的功勞的。雖然呂不韋并不是親自書寫,可是他發動眾人的智慧進行編寫,從這一點上來看,他對這個世界的功勞也是不容小視的。趙括答應參與到整理之中,甚至還拿出了自己的幾個文章送給呂不韋,呂不韋欣喜若狂。

  有著趙括這個大學者來幫忙,事情一定會更加的成功。

  而在這期間,又發生了一件大事,從昭襄王時期開始修建的鄭國渠,在耗費了足足十年的時間后,終于完工。因為趙括的影響,韓國的水利大師提前來到了秦國,而鄭國渠的完成時間也比歷史上要早了四年。鄭國渠工程,西起仲山西麓谷口,鄭國在谷作石堰壩,抬高水位,攔截涇水入渠。

  利用西北微高,東南略低的地形,渠的主干線沿北山南麓自西向東伸展,流經今涇陽、三原、富平、蒲城等縣,最后在蒲城縣晉城村南注入洛河,干渠總長近三百華里。沿途攔腰截斷沿山河流,將冶水、清水、濁水、石川水等收入渠中,以加大水量。在關中平原北部,涇、洛、渭之間構成密如蛛網的灌溉系統,使高旱缺雨的關中平原得到灌溉。

  以秦國的力量,尚且耗費了十年才修建完成,足以看出工程的巨大。

  在修建完成之后,秦王開心的給鄭國連升了好幾級的爵位。鄭國的工程,他所帶來最大的影響,不是因為工程的巨大也不是因為工程所能帶來的巨大好處,而是他帶來的一種先例,就像呂不韋編寫呂氏春秋給天下帶來國家組織眾人編寫文集的先例一樣,鄭國的工程也是首開了引涇灌溉之先河。

  在修建完鄭國渠后,秦王就有些迫不及待的想要繼續修建,可是呂不韋勸阻了他,呂不韋說:秦國因為修建水利工程發動的百姓非常多,耗費的物資也不少,不如給與百姓一些休息的時間,再進行修建,若是為了修建水利工程使得百姓疲憊,那秦國的國力也一定會受到影響。

  秦王當然是同意呂不韋的說法。

  成蟜走在韓國的道路上,他認真的看著周圍的情況,韓國已經開始了春種,各地都能看到忙碌的百姓,秦國對農耕的重視,是超過了原先的韓國的,韓國內不從事農業的人,都被強制性的參與到耕作之中,平日里耀武揚威的游俠,此刻也是不敢再鬧事,他們的劍,擋不住秦國的弓弩。

  而經過了長達數個月的宣傳,原先的韓國百姓們也知道了秦國的制度,包括官府獎勵耕作之類的事情,韓人對此非常的好奇,他們頭一次聽聞,在自家的耕地上賣力的勞作,還能得到官府的獎賞。當然,秦國的律法,也是讓他們為之一振,秦國的律法實在太多,好在有亭長可以隨時去詢問。

  秦國免掉了這些地區今年的稅賦,當得知這個消息之后,這里的百姓對秦國那種天生的抗拒心理,也發生了一些變化,不叫稅賦啊??這是天大的好事啊。成蟜看到耕地里的那些百姓們笑著聊著天,臉上已經沒有了多少畏懼,反而是帶著一種對未來的期望,韓人實在是遭受了太多的苦難。

  這個時代的百姓們所想要的并不多,他們只是想要一個可以供他們耕作的土地,他們就安心在這里耕作,他們會繳納稅賦,也可以去參與徭役,只要他們能不被餓死,不被凍死就好。可惜,事與愿違,就是這樣的要求,也并不是都能被實現韓國因為國力的限制,沒有辦法帶動百姓們去進行生產。

  可是秦國就不同了,秦國擁有充足的種子,耕牛,農具,并且在趙括的影響下,已經改變了對征服地區的制度,不再是奴役這里的百姓,而是將這里的百姓也變成秦人而將士們所需要的獎勵,則是從那些當地貴族身上來劃分給他們。尋常的百姓,也不再被送給高爵位者為家臣。

  果然,這樣的改變帶來了很大的變化,當國家被滅亡的百姓得到了比原先更好的生活,當他們可以養活自己的時候,秦國開始救濟他們之后,韓國就被他們拋在腦后這個時代的庶民,本就沒有太強的國家觀念,若是能吃飽肚子,誰還會去胡思亂想呢?成蟜看著這忙碌的場景,心里似乎有些明白,為什么父親會執著的進行一王天下的策略。

  他付出了那么多,大概就是為了看到這樣的場景吧。

  當他來到了鄭縣,拜見了當地的官吏之后,很快,他就找到了目的地。張良的府邸,原先秦國在征服其他地區之后,是不會對當地的貴族動手的,因為這些有文化的貴族,是可以幫助秦國進行更好的治理當地的,他們是可以合作的對象,可是如今不同,這些貴族的土地都被拿出來作為對將士們的賞賜,故而原先的貴族過的并不是很好。

  也爆發了幾次叛亂,不過百姓們不愿意跟隨他們作亂,他們只是帶著幾百個家臣去造反,這是以卵擊石,沒有任何用處。

  張平一家,就是落魄貴族的典型,他們家里的耕地都被奪走,家臣被釋放張平的妻要照顧自己的孩子,要支撐起一個家庭,這并不是容易的事情,其實,張平有兩個兒子,不過,他的小兒子體弱多病,很早就送到了妻子的娘家,張平的老丈人是個有名的醫生,他可以為自己的小外孫調養身體。

  在如今,張平不在,張良的母親覺得自己沒辦法來養活兩個兒子,也就沒有將小兒子接回來。

  在那日,趙田典來拜訪他們之后,張母就意識到了事情有些不對,她是讀過書的,并不愚鈍,那位田典的隨從非常的闊氣,看起來不像是個田典,而在他離開之后,周圍的這些郡縣就開始救濟孤兒寡母,并且鼓勵她們再婚,赦免了那些成為后父的人。自己跟那位田典訴苦后不久,各地就發生了這樣大的變化。

  這讓張母更是懷疑那位田典的身份。

  當長安君來到這里的時候,張良正在讀書,張母看著面前半大的孩子,并沒有什么像對待趙括那樣的警惕,她笑著問道:“你有什么事情嗎?孩子?”,長安君身材消瘦,看起來比張良也大不了多少,長安君這才朝著她俯身一拜,問道:“請問這里是張相的府邸嘛?”

  張母愣了一下,這才點了點頭。

  “我是奉父親的命令來為張良送來書籍的”,張母驚訝的問道:“您是趙田典的兒子?”,長安君急忙點著頭,說道:“我叫趙長安,正是他的兒子”

  而正在屋內讀書的張良,聽到屋外的聲音,也是忍不住的走了出來,他好奇的看著面前的長安君,長安君也是在打量著他,他也不知道,父親怎么會如此的重視一個半大的孩子,他實在看不出這孩子有什么特別的地方。張良的目光卻是留在了長安君身后的武士們抱著的那些書籍之上。

  張母思索了片刻,這才笑著說道:“其實也不必送來家里的藏書夠多了。”

  而長安君搖著頭,他看著身后的那些武士們,武士們便將這些書籍竹簡之類的都抬進了院落內,長安君這才讓武士們離去,張母承受了他人的好處,自然也是要款待長安君這位客人的。張良將那些送來的書籍翻開了幾頁,這才驚呼道:“這都是馬服書的手稿!都是些我不曾看到過的!”

  張母說道:“請替我感謝趙田殿的恩德,他對我家的照顧,我們一定是不會忘記的。”

  長安君急忙推辭,他這才看著張良,笑著說道:“父親這次讓我前來,還是要我將這些書里的東西傳授給這個孩子”,張母不能確定趙田典的真實身份,故而也不想接受這樣的好意,她便推辭道:“不敢如此勞煩您,良雖然年幼,可是很懂事,他可以自己讀書,就不必再勞煩您了。”

  成蟜無奈的說道:“還請您不要推辭,這是我父親所交代給我的我”,張母看著面前的成蟜,遲疑了許久,這才答應了他,如今張平不在,她也不能去無端的得罪別人長安君便留在了鄭縣,每日都來找張良,將父親交給自己的那些手稿教給他。趙括將很多自己的手稿送了過來。

  在教導張良的時候,長安君就仿佛看到趙括正在看著自己說著書上的那些內容,很多東西,他都能給出不一樣的理解。而在他面前的這個孩子,的確是無比的聰慧,很多的內容,一點就透,都不需要長安君多說什么。在教書育人的過程中,長安君多年以來的那種不安,那種落差感,似乎都在減弱。

  這是他第一次來教書,當他將書里的內容反復的解釋給張良的時候,那些東西也都記在了他的心里,教書是一個教育他人的過程,也是教育自己的過程。

  “馬服君說:論用兵,我不如白起,論謀略,我不如范雎,論治國,我不如呂不韋,論治學,我不如荀子,論成就,我不如鄭國弟子啟問:可是天下人對您的敬愛超過這些人,這是為什么呢?馬服君說:這是因為我將天下的百姓都當作是自己的家人的緣故啊,家人之間互相敬愛,這有什么驚訝的呢?”

  長安君說著,又解釋了起來,“這位喚作白起的人,是秦國的武安君,當初他帶兵”,長安君將文章內出現的幾個人都介紹了一遍,張良認真的點著頭,并且將這些都記錄了下來。

  “馬服書的這篇文章,是說仁義的重要性,因為馬服君愛天下的百姓,所以天下的百姓也愛他”

  張良點著頭,不斷的記錄著。

  長安君自己似乎也沉浸在了書內,思索著這些道理,甚至還能延伸出更多屬于自己的東西。

  ps:有讀者反應我書里的樊於期不像是個義士嗯,他勸說長安君謀反,給出的理由是秦王要殺長安君,而且秦王是呂不韋的兒子,不是王室血脈,在忽悠長安君謀反并且叛亂失敗之后,這位義士繼續留在秦國當將軍,好像啥事都沒有發生,后來戰敗之后,他害怕受到處罰,逃到了燕國。

  這樣的人,我從不覺得他是個義士,若是他跟長安君一同謀反,我都會敬他幾分,可惜,他并沒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