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756章:未雨綢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春秋大領主

  在春秋時代當貴族并不容易,當一個大貴族就更難了。

  倒不是什么難處,要懂得經營,也就包羅了懂農事、善工程、掌軍事等等很多的技能。

  現在國家出征是以各個貴族帶兵效命為體制,盡管出征將士會自行武裝和自帶干糧,以為就沒有后勤維持了嗎?

  貴族不可能真的什么都讓出征將士自己準備,必要的后備物資總是要攜帶一些,再來則是勾畫后勤補給線。

  僅僅是出征維持后勤補給這一項,對山川地理不熟悉能辦好嗎?肯定是不能的。

  因為列國都不會去攻擊補給線,后勤維持講的是出征軍隊的后方能不能支應,其它倒是沒有過多的風險。

  呂武嘴皮子上下一闔一碰,進軍的路線定了下來,還不知道要讓多少人忙得跑斷腿。

  進軍追著撤退的反晉聯軍侵入陳國,到一個叫“鬼閻”的地方讓楚軍給走脫了。

  楚君熊招后面又給派了使節見呂武,很是埋怨為什么要追,不能你好我好大家好嗎?

  換作是在其它年代,楚君熊招這樣的行為會顯得有些搞笑,問題現在是春秋啊。

  結果是,楚君熊招派人去問呂武那些話,傳出去成了晉軍咄咄逼人。

  曾經的“邲之戰”中,楚軍就很有風度地讓晉軍無序退兵,還有楚軍一邊追一邊教晉軍怎么逃跑。

  到了“鄢陵之戰”期間,晉軍可算是洗涮了被楚軍教逃跑的恥辱,愉快地重演了勝利一方教戰敗方逃跑的畫面。

  戰勝者教戰敗者逃跑?這種事情在現代就是一種惡搞,于春秋卻是一種殺人誅心的折辱、

  在春秋的戰爭史中,一般是某方不想打了會派人“告辭”,處在優勢一方的軍隊大多是同意對方撤離;一旦是優劣勢非常明顯,占據優勢的一方會要求劣勢方偃旗。

  提出偃旗就一個意思:別特么想得美,留下點什么東西再走。

  說到底,春秋的諸侯可是明白人,知道戰爭打得都是利益之爭,輸的一方想極力避免損失,贏的一方則是盡力獲取好處。

  國家顏面?春秋的交戰規則不就是那樣嗎?認輸的一方沒賠償點什么就跑,相反是一種無恥的行為,會令世人所不齒的。

  可以將那種規則看作是失敗者必然要得到的懲罰,用以震懾沒實力又千方百計想要搞事的諸侯,為“東方世界”的穩定做了不小的貢獻。

  “子產率軍復奔,往蔡而去。”彘裘臉上滿是鄙夷。

  鄭國攻打盟友,劫掠得正歡的時候,反晉聯軍敗退下來,晉軍也追殺了過來,得知消息的鄭軍很利索的跑了,跑去攻擊另外的一個盟友蔡國。

  可以想象鄭軍怎么對待陳國就會怎么對待蔡國,必然又是沖進去一陣肆虐。

  士匄一臉思索地說道:“子產如此,日后何以立國?”

  那是子產破罐子破摔了嗎?

  以形勢來看,鄭國的國君和大批大臣被晉國俘虜,連帶城邑還在一個又一個的失陷,哪怕晉軍最后撤離也必然帶走大量的人口和物資,遭到掏空的鄭國受到重創會成為一個事實。

  呂武心想:“子產是覺醒了吧?”

  什么意思?

  不就是鄭國遭到重創,不想方設法地彌補損失,以后很難以立足嘛。

  子產這一次固然是讓鄭國的名聲更壞,得到的實惠卻不止是一點半點。

  所以是,在徹底虛弱下去和獲得實惠的選項上,子產選擇了獲取實惠。

  名聲壞了,手上還有足夠的實力,代表著至少還有未來。

  名聲再好,實力一點沒有,就問能不能讓鄭國繼續存在下去吧?

  呂武環視眾人一圈,說道:“陳君弱遣使節而來,距我不足二十里。”

  現在晉軍分得比較散,前軍跟中軍有三十里的間隔,關于陳國派來使節的消息是前面的韓起派人回來通稟。

  士匄笑吟吟地說道:“必是來降。”

  那就是廢話了。

  宋國帶頭,好幾個國家合在一塊湊成反晉聯盟,戰爭在去年爆發,兩年不到反晉聯盟土崩瓦解。

  晉國再一次用事實告訴世人,自己不但行,并且還很行。

  本來就是被裹挾進反晉聯盟的陳國,他們有自己的心理活動,認為本身就是被迫著攪和進去,也許將事情講明白能得到晉國的原諒,再表態愿意追隨晉國,極可能會獲得一些好處?

  呂武問士匄,道:“可納陳國?”

  這事不是元戎拿主意的嗎?

  士匄先一愣,隨后反應過來。

  眼見著鄭國要失去大片疆域,晉國的勢力范圍向南進行擴張,離陳國和蔡國近了不少。

  在往后的日子里,鄭國注定不再作為一個二流強國,能當個三流諸侯國就算不錯了。

  局勢的變動之下,晉國怎么去處理陳國肯定要跟著變。

  如果說以前陳國離晉國太遠,接納陳國會讓晉國疲于奔命,當下鄭國已經徹底不行,楚國那邊好像也是進入虛弱期,陳國所處的地理位置對晉國來說就顯得有點用了。

  呂武那句話就在問士匄一件事:范氏要不要留個尾巴,好在將來繼續向南擴張?

  將前因后果想明白了的士匄說道:“可納陳國。”

  同樣的字眼,說話的語氣不一樣,想要表述的意思也就不同了。

  呂武頷首,說道:“如此,下軍將應當從速。”

  目前解朔正率軍在陳國境內左沖右突,不光是追擊從“圉”逃過來的聯軍,陳國的城邑也在他們的兵鋒之下。

  這個可不是呂武教壞了解朔。

  說到底,晉國的戰爭模式從“沫之戰”后就出現變化,戰爭不再僅限于兩軍相爭,逮到機會能攻破城邑必然不放過,再盡情地獲取戰利品。

  用大白話來說就是,晉軍進行的戰爭從春秋模式進入到戰國模式。

  然而,搶先進入戰國模式的并不是晉國,其實是楚國和吳國。

  楚國和吳國的戰爭從來沒有讓非武裝人員走開的規矩,打起來壓根沒有什么規矩可言,并且不管什么老弱婦孺。

  很奇怪的是楚國打宋國、鄭國,包括一再跟晉國交鋒,嚴守著屬于中原的那一套規矩,也就是戰爭僅在兩軍對壘,不會刻意去傷及無辜。

  不太好說楚國對待吳國和之外為什么要雙標,致使戰爭出現變化最大的禍首則是晉國無疑。

  那里面當然有呂武的鍋。

  呂武是什么人啊?他逮住機會就往陰氏扒拉人口,視每一次服役為壯大陰氏的機會。

  獲得人口以及物資的作風在呂武成為元戎之后帶給了全體晉國貴族,與晉國爆發戰爭的國家能不倒霉嗎?

  當然了,戰爭波及到非軍事人員了沒錯,血腥的屠殺或是亂殺無辜則暫時并不激烈,經常是戰敗一方的黎庶乖乖跟晉軍走,幾乎沒有出現過非暴力不合作的場面。

  用一些人的說法:奴性很重啊!連反抗都不會。

  楚君熊招跑得很快,穿過陳國直接逃回“郢”去了。

  他們回去后并沒有解散軍隊,甚至還進行了征召,各處的楚軍匯聚向“郢”而去,慢慢正在聚集起一支大軍。

  這是防備晉軍沒有見好就收,做好了晉軍一旦越境就上去保家衛國的準備。

  呂武則是率領晉軍在陳國攪了一圈,再轉向西南逼降了蔡國。

  “楚都‘郢’聚兵十萬?”士匄聽到這個消息出現了猶豫。

  晉軍一路打下來,隨著越來越向南邊走,軍隊的數量肯定會一降再降。

  戰死的,失蹤的,受傷的,生病的,留下守備的,負責運輸戰利品的,林林總總一再分兵,負責繼續征戰的軍隊數量下降到不到五萬。

  士匄看向呂武,說道:“兩歲前楚遭奇恥大辱,今次……”

  能夠再次兵逼“郢”耀武揚威的話,晉國這邊肯定不愿意放過的。

  之前已經欺辱了楚國一次,楚人絕對不愿意忍受第二次,晉軍要是表現出再次兵逼“郢”的跡象,相信楚君熊招就要率軍來拼命了。

  呂武說道:“不若中軍佐往‘商丘’,我料宋之君臣必降,屆時取之以利,復而盟之?”

  媽呀!

  楚國聚攏了十來萬的大軍,還擺出一副要拼命的狠勁?

  晉軍的戰線拉得太長,兵力方面也著實分得有些散,除非是繼續從國內調兵,要不然還是別繼續刺激楚國啦。

  非但是那樣,呂武還要做好最壞的準備,隨時帶著大軍向北撤離。

  有些事情不能講出來,要不然會很傷士氣,一些事情則是必須去做,其中就包括逼迫宋國投降并且再次成為晉國的小弟。

  士匄答應了下來,復道:“宋為叛逆,不可輕放,需以重罰。”

  從道理上來定義倒是沒錯,問題是宋國對晉國的用處該怎么來評價?

  宋國在兩年內沒了四萬以上的軍力,國家的軍事實力估計是處在歷史的冰點,還能經得起晉國的多少折騰?

  呂武打算讓士匄拿主意。

  陰氏并不在南邊,范氏才是那個該仔細設想怎么布局的家族。

  鄭國的境況已經是呂武布局中出錯的一環,不過呂武并不感到后悔。

  陰氏這一波從鄭國那邊獲得了二十多萬人口,物資方面也是多得驚人。

  從某一方面來講,陰氏從鄭國獲得越多對范氏就是一種削弱。畢竟等著范氏去收獲,還不如陰氏先下手,是吧?

  當然還有另外一種層面,鄭國是阻止范氏繼續南擴的存在,也就是鄭國越強對范氏可能造成的打擊就會越大,陰氏嚴重削弱了鄭國是在幫范氏打開南擴的大門。

  怎么去處理宋國?以前宋國是晉國用來牽制楚國的國家,晉國察覺到宋國有些獨木難支又想扶持吳國。

  現在的局勢是吳國遭到楚國的重創,短時間內吳國不被楚國滅掉就算天幸,吳國哪來的能力繼續給楚國制造麻煩;宋國同樣遭到重創,只是楚國的境況也不美妙,算是一種平衡,雙方的實力差距變動不大。

  如果士匄非要折騰宋國,晉國固然能夠得到短期內的利益,何嘗不是在幫楚國的大忙呢?

  呂武放權就想看看士匄的戰略眼光怎么樣。

  士匄走了,沒有帶走太多的軍隊,僅僅是帶著一個“旅”作為護衛力量前往“商丘”。

  抵達“赭丘”附近的晉軍沒有再挪動一步,后面甚至開始結起了硬寨。

  這個“赭丘”在潁水的東岸,過了潁水就是蔡國的勢力范圍。

  該地并不是什么交通要道,距離楚國都城“郢”更是有上千里之遙。

  時間在一分一秒的流逝,時節也臨近當年的冬季。

  戰爭進行到這一地步,援救“斗首”被困的任務完成,甚至還超額地攻占了“新鄭”,控制了大半個鄭國,陳國和蔡國重新屈服。

  “后方何時事妥?”呂武問道。

  彘裘擔負著后路的軍務,立刻答道:“今歲難矣。”

  難了好啊。

  越是難,代表收獲就越多。

  呂武看了一眼滿臉糾結的彘裘,經歷控制臉上的笑意,心想:“鄭國都要被搬空了,范氏肯定無比心疼,偏偏鄭國還不歸范氏管,只能干著急。”

  那可不止陰氏在大肆收獲,范氏、解氏、韓氏、張氏……包括中小貴族,哪一家不是卯足了勁想搬空鄭國呢?

  現在看的就是誰的辦事效率快,能占好的好處也就越多。

  呂武說道:“我往‘壺丘’,欲在此處建座武城。”

  所謂的“武城”就是個統稱,意思是用來駐兵的軍事重鎮。

  彘裘都不知道“壺丘”在哪,倒是能明白呂武建立一座堅城有什么用意。

  “今后便是范氏專諸南疆,建此武城需范氏出大力。”呂武說道。

  那個地方是蔡國、陳國和楚國的三角區,歸屬方面其實時不時就存在變動,跟戰國末期的泗水區域有點相似。

  頭頂上的老爺一直變,搞得下面的人分不清自己到底是楚人、蔡人還是陳人,治安方面肯定也存在大問題的。

  彘裘知道里面對范氏的好處,說道:“請元戎示下。”

  呂武說道:“需范氏調集民伕,我再命陳人、蔡人前往聽命。”

  彘裘說道:“此事重大,我需稟告中軍佐。”

  這是應有之意。

  彘裘只是范氏小宗的宗主。

  士匄才是范氏的老大。

  呂武為什么要幫范氏一把?還不是陳國和蔡國對于楚國而言就是兩道菜,偏偏不知道士匄會怎么處理宋國。

  為了不至于讓蔡國和陳國在晉軍撤離之后亡國,呂武總是要做點什么的。

  當然,一旦武城建立起來,駐軍肯定是由范氏來,怎么樣都要長期安排一個“師”以上來當釘子。

  那么一搞,范氏老老實實看住南方,省的有余力再去搞東搞西了。

  糾結,無語,事情太多,食言啦。抱歉!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