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城毫無疑問是陷落了。
失去了主城的魏氏,他們哪怕還有其它的城邑,以當前人看來魏氏已經打從事實上遭到滅亡。
為什么會是那種看法?只因為連主城都守不住,其它城邑基本上也會不保,不是注定滅亡又是什么情況呢!
陰氏等“魏”城的火勢減小才進入,進去了也就是收拾殘局以及肅清還在抵抗的魏氏士兵罷了,戰局什么的壓根不可能遭到顛覆式發展。
“大河南岸已有敵軍超十萬,‘魏’城大火映天,敵軍遲疑未有渡河舉動。”宋彬看上去有些害怕呂武?
其實,人們怕呂武就對了。
諸夏的戰爭發生過太多次,搞到焚城的程度則是幾乎沒有,無論是從哪一方面來看,呂武都顯得太過于殘暴了。
另一層面來講,其他人可以害怕和憎恨呂武,獨獨陰氏這邊的人不行。
呂武的舉措減少了己方的傷亡,陰氏的人應該心存感激,不應該是產生其它負面的情緒!
“克‘魏’,我軍傷亡不足三千。”呂武感到很是心累,強調道:“殲敵約四萬,我軍陣亡不足三百。此乃大勝。”
沒人否認不是一場大勝,他們覺得不習慣的是使用了焚城的方式。
宋彬秒懂了呂武的意思。
這一場勝利需要進行輿論控制,著重宣傳陰氏用很小的代價攻克“魏”城,弱化所使用的手段。
哪怕提起焚城,該延伸的思想也是敵軍被全殲,己方傷亡極少。
“我之我氏,我親我朋也。”呂武用著很認真的表情說道:“他人性命,與我何干?敵對之命,我取也。與如何索命,有何干系?”
瑪德!
一幫王八蛋,不懂一點點的感恩之心嗎?
沒逼數是吧?哪一次讓你們撞得個頭破血流,再品嘗一次苦果。
當然,呂武不會輕易去那么做,陰氏的一草一木都是他這個家主的財產。
只是真有必要的話,呂武并不介意給予一些抱有圣母心態的人一個大大的教訓。
有那么一些圣母的腦子真心壞掉了,己方陣營的人命不是命,對其他陣營的人抱有很詭異的同情心。
他們怎么不想想自己是得到誰的保護,一旦保護他們的那些人被犧牲掉,其他陣營會去怎么對待他們。
有一句話怎么說來著?一些樂色能夠蹦跶和各種嘴炮,是有人在流血犧牲扛起所有危險。
這種樂色到了某種時刻,
可能會后悔以前莫名其妙的同情心,又或是跪的比誰都快?甚至他們老早就已經跪下,不打算再站起來。
一些人吧,不是早早就歪了屁股,就是蠢到了一種極致!
在呂武的重視之下,陰氏這邊的人總算醒悟,明白層層推進會付出多少傷亡,自己極可能是在攻城戰中陣亡的其中一人。
然后,知道應該怎么做嗎?感恩就對啦!
經過大火焚城的“魏”城,它作為一座城池的價值已經失去,事后不可能再進行利用,能做的就是鏟平。
鑒于大火燒過的地方,再來是有四萬以上的人命澆灌,土質一般會更加肥沃,也許會成為一個非常富饒的農耕區?
魏絳哪去了?焚城之后,沒人再見過他。
有些魏氏的戰俘提到他們最后看見魏絳的地方是魏氏在城中的住宅,而那片地方早就被燒得一點不剩。
燒死的人肯定認不出是誰,僅是能夠用沒有燒干凈的甲胄進行甄別。
問題是,衣服誰都能穿,認出某具穿著魏絳甲胄的尸體,不一定就是魏絳本人。
呂武并不糾結那個問題,事情的進展到了這一地步,魏絳死或沒死都是一件挺無所謂的事情。
陰氏的做法是對外公布了魏絳死亡的消息,用以瓦解各地魏氏駐軍的抵抗決心。
沒有多少耽擱,呂武率軍離開“魏”城向南,來到了大河北岸的河畔。
他們過來之前,大河南岸只剩下少許的魏氏軍隊,其余的魏氏軍隊以及三戎大軍已經撤離。
對岸那邊有人渡河過來。
“絳……”畢陽只講了一個字就停下來。
他以畢當前綴,說明是畢氏那邊的人。
現在人們熟知的是魏氏,對畢氏會比較陌生,基本忘記魏氏是出自畢氏,等于畢氏才是主宗,魏氏只是小宗了。
在晉國小宗發展得比主宗好并不是什么稀奇的事情,其他諸侯國則是見不到這種情況。
呂武見過畢陽,并且不止一次。
“‘魏’城陷落,魏絳已死。”呂武說道。
從畢萬算起,魏氏的第四代只剩下畢陽這么一個輩份高的長輩了。
原本作為魏氏家主的魏悼子早早離世,家主之位落到了魏琦身上,后來魏琦將家主之位傳承給了魏絳。
魏氏也算是命運多舛,長輩極少有高壽者,家主的寶座從這家落到那家,來來回回地更變,令狐氏更是因為沒有繼承人而消失。
另外,他們的發家之地“畢”早就不是自家的封邑。這個也是權柄落在小宗魏氏這邊的必然結果。
畢陽沉默了一小會,沒有討要魏絳的尸體,請求道:“魏氏已滅,陰子何不放過畢氏?”
什么意思啊?
這是在請求呂武不要率軍渡河,去攻擊去了伊洛之戎的魏氏那些人嗎?
呂武問道:“畢氏可有復仇之心?”
魏氏沒了,畢氏得到了大量的口中以及物資,甚至已經有了安身之地。
不要以為二十多萬的人口很少,已經比很多諸侯國的人口要多很多了。
尤其是畢氏有三戎作為盟友,以諸夏這邊的文明優越性,他們花點時間不是無法吞并三戎。
畢陽不知道該怎么回答呂武的提問。
他們會在某一天找陰氏復仇嗎?肯定會的呀!
呂武說道:“我與范氏征討三戎,伊洛之戎乃是陰氏所屬,豈有因畢氏而罷兵之理。”
行吧,陰氏就算不刻意針對畢氏,不可能停止對伊洛之戎的討伐,那么畢氏要不要挪個地方?
范氏當然也不會放棄對陸渾戎以及蠻氏的征討,到時候畢氏要不要再進行遷徙?
同樣是斬草除根,呂武的話術用得不錯。
現實就是那樣,畢氏肯定會等機會找陰氏復仇,陰氏不太好表現出要斬草除根的態度,放過卻是不可能放過的。
拿三戎來做文章,陰氏和范氏早就跟三戎進入到戰爭狀態,到時候畢氏遭到打擊,不是陰氏非要攻滅畢氏,變成是畢氏沒逼數自己卷進去。
畢陽說道:“我聞宋、楚、鄭合兵,合圍‘斗首’南下之軍。”
然后呢?
士匄已經統率十萬大軍南下去救援“斗首”那邊的晉軍,不需要消滅或是擊敗多國聯軍,只需要將被困的晉軍救出來。
畢氏能在其中發揮什么作用?
又或者說,畢陽是拿這事在威脅呂武?
“你隨我渡河,抑或早早歸去?”呂武問道。
別特么再多廢話了。
畢氏要接下魏氏的仇恨,擺明陣仗跟陰氏接著打也就是了。
如果畢氏沒膽子,趁著陰氏的大軍沒有渡河,趕緊麻利地溜吧。
有那么一件事情呂武沒說出來,陰氏跟范氏早早就在攻略三戎,其實是有軍隊在三戎的地盤活動的。
就算呂武沒有說,畢氏也絕對知道。
這個就是魏氏和三戎聯軍 遲遲沒有渡河到北岸的原因之一,他們覺得“魏”城沒救了,不敢渡河跟陰氏主力交戰,再被陰氏在三戎的駐軍抄了后路。
有一個問題,呂武怎么不調動在三戎地盤的陰氏大軍攻擊魏氏和三戎的聯軍?
答案非常現實,陰氏雖然很強大,還是要看各個區域有多少兵力,某地的陰氏軍隊有沒有能力獨自開啟一場戰爭。
很明顯的事情,陰氏在三戎這邊一直是打輔助的角色,軍隊數量也就兩三萬,以騎兵的數量多一些,打一打襲擾還行,陣戰就能免則免了。
現在,待在三戎地盤的陰氏大軍已經動彈起來,沒有出錯應該是在襲擾從大河邊上撤退的魏氏和三戎聯軍?
呂武不清楚伊洛之戎怎么允許魏氏撤那么多的人口進入己方地盤,猜測是一種抱團取暖。
而現在不光是異族對領土沒有清晰的概念,諸夏的諸侯國其實也沒有,接受外人進入己方勢力范圍是常態,定居什么的也不是不能商量。
陰氏這邊乘勝渡河,目標明確向著一個叫“桃林塞”的地方推進。
那邊是魏氏殘余部隊以及三戎聯軍駐扎的地方。不是他們不想朝其它地方轉移,完全是拖家帶口又有家當拖累,著實是無法擺脫陰氏騎兵,再來就是駐扎在三戎地盤的范氏軍隊也加入到軍事行動。
那個“桃林塞”的地形很險要,算是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沒有多余選擇的魏氏殘軍敗將以及三戎聯軍,他們記得魏絳說過各諸侯會組建聯軍來征討陰氏,無力反抗陰氏和范氏聯軍,是不是應該將希望放在諸侯干涉軍的到來呢?
呂武太明白敵人的心態了,納罕地想道:“就算諸侯會組建聯軍,那也是晉國遭到瓜分之后。現在魏氏的殘余,他們一個個化身光頭,寄望于根本不可能存在的救援和調停了啊?”
三五第一_www.35wx.l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