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681章:陰武和他的一眾小弟們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春秋大領主

  晉軍南下肯定要先通知鄭國和宋國,讓他們在一些行動上配合晉國的行動。

  “入楚境而戰于我不利,鄭、宋界內交戰亦非我所取。”呂武決定出兵,心中早有腹案。

  有點不想當透明人了的趙武說道:“或可使鄭先行侵入楚境,引楚軍北上?”

  大家伙有點意外地看向趙武,納悶怎么不繼續當一個透明人。

  這個跟趙氏近來的發展有關,再來就是趙氏內部的整頓差不多了。

  經過數年的整頓之后,趙武清理了一批又一批家臣,又對名下封地進行了肅整,慢慢從名義上的家主變成真正意義上的掌握話語權。

  趙武還在做跟邯鄲趙和解的事情,親自率軍征討長狄期間,兩次去“邯鄲”見了趙勝。

  他們談了什么外人并不清楚,邯鄲趙那邊開始在趙氏征討長狄的過程中出力。

  然而,邯鄲趙的家主趙勝,或是趙氏的家主趙武,沒有知會其余家族邯鄲趙重歸趙氏。

  也就是說,趙氏和邯鄲趙還是分家狀態,他們卻開始進行合作,怎么都算是某種和解。

  邯鄲趙在很長一段時間里消失在眾人的視野范圍,說好了要給呂武送來一名嫡女的事情也不了了之。

  對此,呂武從來沒有催促,甚至沒有開口講些什么,陰氏該給予邯鄲趙的幫助則是一直在進行。

  沒辦法的事情,誰讓趙旃在呂武的崛起過程中起到關鍵的助力呢?邯鄲趙可以毀諾,陰氏卻不能表現出一副忘恩負義的做派。

  這個就跟呂武某段時間忌憚趙氏,偏偏要表現出一副看顧趙武的情況一樣。

  人生在世很大一部分就是演給別人而活,包括但不限制于自尊心過重、假裝堅強等等。

  事實上,無論身份地位到了什么樣的高度,還是要對一些事情心存顧忌,真的以為能夠為所欲為離滅亡也就不遠了。

  眾人也就看向了士匄。

  晉國這邊是哪個家族負責哪個諸侯國的邦交,可以對該家族有建議權,沒有驅使權力。

  說白了就是,可以將想法講出來,負責那個諸侯國邦交的家族不愿意,誰都不能在明面上進行強迫。

  士匄是趙武的大舅子,關系看著很親密,實際上的私下交往卻是有點少。

  貴族聯姻嘛?可以是一種政治聯系,有些時候則是純粹沒辦法。

  總不能貴族去嫁給平民吧?只能是貴族嫁給貴族,到底能不能走到一起看的還是兩個家族的實際需要。

  現在范氏的主要重心在南方,趙氏的輕重則是在東面,士匄和趙武的交情本來就一般,多了一種親戚關系未必會讓私交變得多么融洽。

  這樣才是一種正常,要不然貴族之間算起來都是親戚,誰和誰都要因為是親戚而各種忍讓之類,家族還發不發展了?

  還是那一句話,貴族之間的交情哪有實際利益來得重要。

  解氏跟陰氏并不是親戚關系,解朔難道就不跪舔呂武了?解氏想要獲得輕松如意,肯定不敢背離陰氏的嘛!

  中行吳又為什么放著有親戚關系的幾個卿位家族不靠攏,會選擇抱住呂武的大腿?單純就是因為呂武的大腿太粗啊!

  世界上有一件很現實的事實,普通人還會看重親情,貴族只有在出事了才想起大家都是親戚。

  更殘酷的解刨,不管是什么人,看重親情只是因為利益不夠。

  一旦有利可圖,血緣關系反而會出現惡心人的附加惡果。還能少見了某個人發達起來,各種令人想吐血又干各種惡心事的親戚嗎?

  范氏現在跟趙氏沒利益糾葛。

  士匄瞇起眼睛看著趙武,一副“你想活躍是吧?指揮老子是個什么意思”的態度。

  趙武看到士匄那副模樣,說實話是第一時間心里又慫了,臉上露出了訕笑。

  這個時候,呂武開口說道:“上軍將所言可行。”

  呂武不是在給趙武背書,實事求是而已。

  趙武不那么理解,看呂武的目光很感激。

  老大表態了呀。

  小弟們還不上?

  中行吳和解朔立刻附和。

  羊舌肸想了想也出言附和,一副元戎說什么都對的模樣。

  近期遭到孤立的魏絳繼續閉嘴。

  老魏家最近的日子不好過,想靠攏向范氏遭到拒絕,跟荀氏(中行氏)和趙氏陷入一種競爭關系。

  魏氏雖然是姬姓,然而他們并不是從晉國公族中脫離出去的一支。

  他們曾經也是一國的公族,祖上是周文王(姬昌)的第十五子,周武王(姬發)的異母弟弟。周武王滅商朝后,受封在了畢地(陜西咸陽一代),也就成了眾多諸侯國之一的畢國。

  這個畢國是什么時候亡的?大約是在公元前677年到公元前651年之間吧。

  遭到西戎滅亡的畢國,一國之君的子嗣四散逃命,畢公高的后裔畢萬在亡國后投奔到晉國,晉獻公讓他做大夫。

  畢萬屢次隨晉獻公出征,軍功卓著,于是晉獻公封畢萬于“魏”,自此世界上多了一個嶄新的晉國魏氏。

  為什么要有“嶄新的”這個用詞?原來也有一個魏國,遭到晉國所滅,在“不絕人祀”的規則下,魏國的公族仍然為魏氏生活在“魏”地。

  后面晉國取消了魏國魏氏的食邑,才有了畢國公族后裔這一支成了晉國的魏氏。

  這個“魏”其實是一個很好的字,喻“巍巍高大也”。選國號的話,“魏”其實很合適的。

  呂武將荀氏(中行氏)、魏氏和趙氏丟到晉國東面,打從事實上讓三家陷入一種競爭的關系之中。

  在這種競爭關系下,三家又給分成了兩個陣營。

  中行吳和趙武都是跟在呂武身后混的“卿”,很多時候需要遵從呂武的指示采取一些選擇,天然上的關系也就更近一些。

  魏氏則是因為魏絳成為家主而跟陰氏分道揚鑣,不管陰氏是怎么來定義這一次事情,荀氏(中行氏)和趙氏哪怕僅是做給呂武看,也不可能跟魏氏哥兩好。

  荀氏(中行氏)、趙氏和解氏礙于陰氏不想跟魏氏走得太近。

  范氏處在需要得到呂武鼎力支持的狀態,除非魏氏付出的代價足夠,要不然憑什么讓范氏給呂武添堵?

  剛剛成為卿位家族的羊舌氏,他們不受到其余卿位家族的待見,更不敢多冒頭了,也就沒可能跟魏氏走到一塊。

  卿位家族不待見魏氏?其余的中小貴族也就看到了靠攏向魏氏的風險。

  他們生活在哪?生活在晉國啊!

  近數十年來,哪一個遭到孤立的卿位家族能落得個好?

  中小貴族可不想魏氏在某天出事時,一塊跟著魏氏陪葬,肯定是要遠離魏氏的咯。

  所以,呂武壓根就沒有對魏氏干點什么,也沒有指使或嚇唬哪個家族,還是讓老魏家現在陷入外部交際一種舉步維艱的狀態。

  讓呂武主動去對魏氏示好?

  干了那種事情,是不是也就等于誰都能跟陰氏上一刻是朋友,下一秒能無代價變成陌路?世界上沒有這種道理的。

  呂武不主動針對魏氏,交際上是一種正常情況,屬于好聚好散。

  兩個家族互相背離之后,這家再去給那家站臺,還互相背離干什么?

  近期魏氏跟陰氏出現了什么矛盾?主要是解氏跟魏氏出現了水源糾紛。

  解氏從晉國腹地搬家到西邊是呂武和魏琦的共同決定,劃出“大荔”那邊的一大塊地給予解氏,使得解氏跟陰氏和魏氏同時成了鄰居。

  后來,呂武先謀得了“侯麗”的控制權,又近一步拉了解氏一把,作為中間人讓荀氏將西邊的封地有代價轉給了解氏。

  問題就出在解氏從荀氏獲得的封地上面。那塊地是洛水下游邊上,解氏大肆使用了產自陰氏的水車和磨坊。

  水車倒是問題不大。

  使用水力磨坊是個什么情況,懂的都懂。

  想讓磨坊轉起來,對水流速度有著比較高的要求,想要達到想要的水流速度,人為改建河段,諸如建立堤壩什么的也就在所難免。

  解氏雖說是在洛水下游,更下游的卻是魏氏。

  魏氏的上游有解氏在河段各種操作,影響到魏氏的用水情況,是不是太過于正常?

  古時候在什么地方最容易起紛爭?毫無疑問是在“爭水”上面,一次次都能看到家族之間的暴力沖突,又或是這個鄉跟那個鄉爭奪水源而打了個出現傷亡。

  呂武暫時沒有插手魏氏與解氏的糾紛。

  在所有人看來,陰氏站在解氏這邊屬于理所當然,連魏氏都是那么看才保持最大的克制。

  畢竟,解氏是陰氏的忠實小弟。小弟不管因為什么遭到欺負,老大沒作為,誰還樂意追隨?

  所以,現在的魏氏打一個解氏沒難度,打了這個弱的家族卻是必定會引出那個強的家族。簡直是太令人特么無語了。

  魏絳全程緊閉嘴巴在參與會議。

  他后悔了嗎?

  個人能后悔,家族卻不能在干了某事之后立刻改弦更張,會比硬撐更慘的。

  “元戎并未針對于我?此便是最大幸運啊!”魏絳想起了魏琦的一些話,又想到魏琦的健康狀況越來越糟糕。

  這種緊迫感快不但逼得魏絳時刻精神緊張,造成失眠狀態也足有一個月之久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