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532章:草,完犢子了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春秋大領主

  第532章:草,完犢子了!

  第532章:草,完犢子了!

  本書作者其他書:

  很久很久以前,人們出現了紛爭,不管人數有多少,產生死傷了沒有,一概就是雙方的人亂糟糟地進行較量。這種方式之下,不管參與的人有多少,充其量叫斗毆。

  有大佬覺得亂糟糟的打架不行,應該有相應的組織和隊列,研究出了“陣”這種東西,自此各個勢力之間紛爭出現了變化。

  那種變化叫變得有組織有紀律,一切只因為想要組成“陣”必然存在約束。

  有了約束會變得有組織。而組織又需要紀律去進行約束,大佬拍腦袋一想:“人做事分對錯,對和錯又需要‘法’定性,部落已經有了‘法’,軍隊也該有!”

  然后,“法”被引進武裝隊伍,使得武裝隊伍變成了軍隊,管束士兵的也就叫“軍法”了。

  有了“軍法”的存在,軍隊對“陣”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他們又看到了布“陣”廝殺帶來的效果,將這一項知識傳承給了后代。

  自“軍陣”出現之后,有了約束,產生組織,用紀律來進行監管,廝殺從此不叫斗毆,變成了真正意義上的戰爭。

  人類的紛爭從“斗毆”到“戰爭”走了多久?史學家一再查找史料,他們因為某些原因無法找到夏朝和商朝的資料……,其實就是夏朝和商朝文字方面很是欠缺,史料著實太少太少,只是找不到,不代表沒有。他們找到了周朝的一些史料。

  周武王要求軍隊每前進六步七步,就要停止取齊,以保持隊形;每擊刺四五次或六七次,也要停止取齊,以穩住陣腳。

  以上就是史學家所能找到關于軍陣最早的描述。

  先不管周武王到底還玩了什么招術去瓦解殷商的士氣,他率領五萬有組織有紀律又會擺陣的姬周(不是人名)大軍,輕松擊敗了十七萬僅是依靠個人武勇的殷商大軍。這是一件明確被記載的軍事史。

  姬周一朝開始重視軍陣的運用,搞出了很多的陣法,后來又慢慢刪減掉那些華而不實的玩意,留下幾個認為切實可用的軍陣。

  這么一搞,周王室分封的各個諸侯國,他們發生戰爭,到了戰場雙方一擺陣型,會納悶:握草,俺這么弄,你也這么弄,搞啥嘞?

  因為總是會擺出相同的陣型,各個諸侯國覺得自己應該變個花樣,有些玩砸了弄得人死國滅,有的則是越玩越好。

  春秋中期是屬于晉國和楚國的時代,兩國相爭為諸夏戰爭史貢獻了很多的經驗。

  說到“經驗”這種東西,有一場晉軍和楚軍的交戰充滿了“幽默”的色彩。

  “邲之戰”是數十年前決定諸夏歷史走向,又關乎到國運的戰爭,然而晉國戰敗了。

  那一場戰爭給諸夏戰爭史貢獻了一件非常奇葩的事情。

  戰敗后晉國的軍隊太多,亂糟糟的跑不起來,楚國人在后面教晉國人把戰車前面的橫木抽掉,避免互相干擾。

  晉國人剛剛逃跑了一段,戰馬又開始盤旋不前。楚國人又教晉國人把旌旗撇掉,把車轅端的橫木也扔掉。

  晉國人一邊照做,一邊還回頭嘲諷楚國人,說自己不像楚國多次戰敗逃跑,沒有這方面的經驗。

  這件事情的奇葩之處不在于戰勝者怎么不逮著戰敗者大殺特殺,春秋中期的戰爭根本不是為了趕盡殺絕,不追殺才是正常,追殺反倒是一種不正常。

  “邲之戰”的奇葩之處在于戰勝一方教戰敗一方怎么進行逃跑,偏偏戰勝方教了反倒被戰敗一方嘲諷,雙方一路追一路教導和反嘲諷,動手的事沒發生。

  所以,明明就是一場曠世大戰,弄得好像是在過家家,就問奇葩不奇葩吧!

  對于陣型的研究,不管各個諸侯國的研究成功或是失敗,他們一再研究下來也就產生了“陣型文化”這種東西,又在各種潛移默化的作用下習慣成自然。

  現在,呂武看著范氏和趙氏的部隊進行攻城,守衛城池的成軍按部就班地守城,自己看的滿心尷尬,很明白“從無到有”的艱難。

  “范卿亦有克數城戰績,寡人無憂。”國君看得很專注,沒發現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

  是的呢。

  士匄不是沒有攻打過城池,比較關鍵的是那些城池非常“中規中矩”。

  怎么說?要看現在的人建造城墻的出發點是什么了。

  人類一開始用欄柵在外圍弄一個圈,為的是防止野獸躥進生活起居場所。

  城墻的出現也有防止野獸襲擾的出發點,后來發現能夠有效抵御敵軍的入侵,開始對城墻有高更厚的需求。

  在春秋中期之前爆發的攻城戰肯定有,并且一定還不少,后來姬周一朝搞禮儀制度,給諸夏各國做了相關的限制。

  在禮儀制度的約束下,晉軍和楚軍能在“邲之戰”搞出奇葩的一幕,出現戰爭在野外對決也成了習慣,貴族對于攻城戰感到陌生很是情有可原的。

  戰場之上,只有懂得太多的呂武感到格格不入,其余人的看法就不一樣了。

  不懂太多花樣和套路的人,他們看到的是范氏和趙氏的部隊賣力攻城,鄭軍應對起來不慌不忙,感覺自己享受到了一場視覺驚艷的表演。

  認為是“表演”在當前并不是一種侮辱,相反是一種極大的贊美。這個又是當代特有的“民情”了。

  而在呂武看來,范氏和趙氏的表現只算是勇氣可嘉,其余真的沒什么好說的。

  明明搞了“花樣”,想要對“馮”的東、西、北三面城墻進行佯攻,進攻北面的范氏和趙氏部隊才是殺手锏,怎么搞的四面進攻的部隊同樣賣力?

  這樣一搞,跟全力攻城有區別嗎?存在區別的是士匄在南面動用的兵力較為雄厚而已。

  呂武發現城內有動向,心想:“鄭國的主將可算反應過來,從其它城墻段抽調后備部隊增援南面守軍了。”

  沒經驗,不代表沒一雙眼睛,腦子里也全是豆花啊!

  事實上,這樣才算是正常的發展后續。

  如果鄭軍主將從頭到尾沒有反應過來,呂武就該懷疑指揮鄭軍的主將是不是智障了。

  不知道誰大喊了一聲:“入城矣!”

  是的呀!

  盡管鄭軍主將做出了反應,時間方面卻是顯得遲了,守軍的后備部隊沒有抵達,范氏和趙氏的部隊已經殺上城頭,城墻上很多鄭軍被殺,一些城墻段已經被范氏和趙氏的部隊占領。

  戰事發展到這一步,范氏和趙氏的部隊接下來就應該是強占城墻走道,保證現有戰果的同時,擁有從城墻段下去的通道。

  國君看向呂武,低聲問道:“克城否?”

  呂武搖頭,聲音同樣不大,就實說道:“‘馮’有九道防線。”

  第一層……也就是外圍城墻都還不算完全攻下,里面還有八道防線。

  再則,南面的鄭軍雖然敗了,其余三面還在堅持,看上去沒有放棄的意思,還有得打。

  國君還是在繼位后惡補軍事知識,看了一小會又說道:“鄭人頑強,我軍傷亡頗大。”

  這個就是問題之一。

  守衛城池的鄭軍太過于頑強,代表早就做好了相關的心理建設,不會因為第一道城墻被攻占而導致心理崩潰。

  一支軍隊只要不崩潰,哪怕是所有的防線失守,他們就還不算敗得徹底,依然有反敗為勝的可能性。

  所以什么都是假的,軍隊沒被消滅干凈,甚至還有足夠的反撲實力,戰事就不算出現最終結果。

  屬于晉軍的旗幟在“馮”的南面城墻飄揚,戰場上爆發出了歡呼聲。

  那是觀戰的其余家族軍隊在給范氏和趙氏的攻城部隊喝彩,他們卻是道賀得有點早。

  在接下來,隨著鄭國南面守軍無法重新奪回城墻,范氏和趙氏的攻城部隊成功占領“馮”的城墻段,他們又配合其余方向的袍澤占領西面城墻段,東面和北面的鄭軍進行了主動的撤退。

  戰事發展到這里,范氏和趙氏的進攻部隊完成了對“馮”第一道城墻的占領。

  他們趁勢對“馮”的第二道防線發起攻擊,再次成功突破鄭軍設立的第二道防線,馬上又對鄭軍的第三道防線發起進攻。

  看著攻勢凌厲,鄭軍也在節節敗退,呂武卻對國君說道:“我軍傷亡過甚,將士體力亦是不支。如不減緩攻勢,恐將有不忍言之事。”

  國君猶豫了一下,召喚來韓起,命韓起去前線提醒士匄。

  隨后,國君喚來了中行偃和程鄭,命令要求他們隨時讓部隊進城。

  呂武就安靜看著國君的一系列作為,發現魏琦在看自己,給了一個溫和的微笑。

  國君讓韓起去找士匄,是想讓士匄欠韓起一個人情,暴露出了他對韓氏的真實態度。

  僅僅是這一個,呂武就覺得自己大賺特賺了。

  另外,是呂武指出了那些問題,錯了會是國君和韓起的鍋,正確了則少不了呂武的人情。

  從這一點來看……,又或者從呂武一貫的做法來解讀,后世的史學家會認為“陰”著實太適合呂武,少不了給一個“老陰逼”的稱號。

  事情的進展也如呂武所預料的那樣,攻得太猛的范氏和趙氏部隊,他們已經陷入一種強弩之末的狀態,哪怕得到韓起的及時提醒,還是差點被逆推,付出重大傷亡才將戰線很驚險的維持住。

  士匄進行了緊急的傷亡清點,鐵青著臉與趙武一陣對視之后,說道:“無以為繼!”

  相關推薦: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