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432章:見好就收啊喂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春秋大領主

  戰爭打的是什么?

  往小的道理來講,敵人想要完成什么目標,己方不但要去進行避免,甚至要千方百計地破壞。

  往大的道理來說,戰爭并不單純以殺死多少人為目標,更應該考慮的是怎么進行收獲,再最大程度地削弱敵人,乃至于進行最終層次的消滅。

  這一次戰爭從后子針派出刺客刺殺就已經變味,不是傳統的春秋戰爭模式。

  那么要不要再講規矩這種事情不再是秦國說了算,該由作為受害者的呂武來決定。

  秦國雖然一再不講規矩,做事的方式卻有點沒有跟上實際情況。

  上到秦君嬴石,下到有話語權的秦國貴族,他們思維已經進入“戰國時代”,大部分做事方式卻是依然停在“春秋時代”。

  士雃輕蔑地看著呂武,問道:“陰子不往,乃是懼怕我(秦國)?”

  開始用激將法了唄。

  就是功力方面很像小學生,對呂武產生的效果一言難盡。

  呂武皮了一句,說道:“戰場在秦,一寸草、一根禾、一片瓦、一口眾,損皆在秦。”

  他沒給士雃再表演的機會,繼續說道:“你若愿戰,來也。避戰,亦可也。何必‘天長地久有時盡,此恨綿綿無絕期?’作態,汝以為然否?”

  在場沒有史官,要不那一句話被記錄又禍害了一首傳世的詩。

  這個也不怪呂武,腦子里就是那么有“貨”,哪怕沒有刻意,某些時候講話總是能冒出很多的新詞以及一些傳世名句。

  那真不是什么矯情。

  后世的人就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之上,很多習以為常的事情,看似平常不過的一句話,事實上就是存在一個典故。

  中文為什么難學,不就是因為每個成語的背后都有故事嗎?

  字母堆砌起來的“串子”其實也不好學,學了還不一定就是那么回事,無外乎就是真正使用時,口語方面會缺少一些區域性的俚語之類。

  而那些“俚語”事實上跟中文的成語一樣,背后都有一段故事。

  語言的誕生本來就是為了交流,各自的詞匯一再增加,怎么可能少了“背景”這種必要的內涵。

  士雃一再換著法子,想要讓呂武如他心意,見呂武就是不為所動,改而聊起了家常。

  幸虧呂武已經習慣當代人的思維切換模式,要不真會被士雃給搞懵了。

  上一刻還在代表秦國各種詰問與激將。

  下一秒笑容溫和且帶著明顯的緬懷,聊起了晉國范氏的事情。

  如果是談國事,呂武能夠不留情面地攆人。

  進入到話家常的模式,呂武真的就不能直接攆人了。

  關鍵是呂武哪來那么多閑暇跟人閑聊?

  他讓人找來老范家的彘裘,找了個理由離開。

  汧水并不是一條大的河系,位于秦國都城“雍”的西面,算是渭水的支流之一。

  也就是說,從汧水能夠泛舟南下進入渭水,甚至可以直接來到秦國都城“雍”的西面郊外。

  殺入秦國的晉軍進行分兵,肆虐的區域是以“雍”為中心向外輻射,等于是在渭水北岸區域一再破壞與劫掠。

  他們已經肆虐了將近半個月,能搶的“邑”以及“邦”被禍害得差不多,打起來費勁的“城”則是一個沒動。

  秦軍當然不是任由晉軍肆虐,他們有嘗試想要吃掉某支晉軍,每每成功咬住了那支晉軍沒來得及吃掉,反而被圍攏過來的晉軍“里應外合”給吞了。

  這個當然是因為呂武帶來了足夠多的騎兵,又灑出去數量充足的偵騎以及探子。

  情報信息差方面晉軍占優,又有一支機動性極強的騎兵部隊能快速支援,哪怕被咬住的晉軍未能連同陰氏騎兵短時間內消滅秦軍,周邊得到消息的晉軍也能及時趕來。

  那么一搞,明明是主動發起追擊的秦軍變成了肉包子,能堅持到己方大軍來支援還有希望逃出生天,不能則被晉軍毫不客氣地吃掉。

  類似事情發生的次數多了,秦國這邊干脆不敢再派出軍隊打野戰,只能將兵力集中在“雍”這個都城,導致守軍太少乃至沒有守軍的各個區域干脆脫光,任由晉軍這個姿勢那個姿勢愛怎么爽就怎么爽。

  這個就是秦國思維進入“戰國時代”無所不用其極,無力去在破壞規則后進行反擊,必須咽下去的苦果。

  不知道跟彘裘聊了些什么的士雃離開。

  呂武立即派出人手前往聯合各處的部隊,下令各自部隊向岐山西北方向的一處平坦曠野集結。

  五天之后,人數大約在七八萬人規模的秦軍離開“雍”,看行軍路線明顯是向著汧水而來。

  呂武得到消息帶著部隊離開原地,前往跟各部約定的會合地點。

  “為何集結于岐山以西?”葛存覺得這不是自家主人的風格,不該是趁秦軍離開都城,去將秦國都城攻下嗎?

  呂武笑著說:“秦人滿腔怒火,紅著眼珠子分明就是想拼命,我偏不如愿。”

  其實是,哪怕是作為一座都城,秦人是那么的窮,搶起來估計也沒多少好東西。

  真的去攻打“雍”的收益可能不怎么樣,風險極大不提,真的攻打下來產生的影響也太大。

  他們這一趟已經肆虐了大半個秦國腹地,劫掠到的物資與人口非常多,爽已經狠狠地爽了不止一波,再搶下去收獲不再是收獲,該成為拖累的負擔了。

  說白了就是,搶東西肯定要帶走,要不等于白搶。

  那么一搶再搶,軍隊的紀律不免松懈,一肥再肥的各部口袋里面的東西增多,愿意拼命的心思絕對一絲又一點地減少。

  這個也是人之常情,有錢了誰不想瀟灑,必然會變得更惜命,任何人都不想辛辛苦苦一場,沒得享受人就那么死了。

  作為一軍統帥不光要時刻注意敵軍各種動向,還要將麾下部隊的狀態看在眼里。

  所以,有絕佳機會呂武不會放過,帶著這種狀態的部隊去跟秦人玩命就算了。

  呂武不會將這一次西征視為最終的結束,只是摁下了“暫停鍵”而已,以后必定時不時來搞事情。

  他很喜歡晉人對命令的遵從,沒有停下來等待秦君嬴石率軍前來,帶著部隊開始往北撤退。

  因為軍中的戰利品以及俘虜眾多,晉軍的行軍速度其實快不起來。

  關鍵是秦軍發現晉軍有撤退跡象之后,追擊的速度不增反減,后續更是有部分秦軍調頭南返。

  這一次秦國真的是損失慘重啊!

  三四萬的正規軍丟在了涇水戰場,斷斷續續北上增援的秦人也沒了一兩萬。

  后面晉軍殺入秦國疆域,攻擊了那么多的“邑”和“邦”,不是晉軍沒攻擊“城”的話,“雍”周邊肯定要被搞成無人區。

  普通的秦人可以紅了眼,秦國高層則是該思考怎么進行善后了。

  “陰武此人如何?”秦君嬴石問的是見過呂武的士雃。

  秦國這邊關于呂武的看法非常復雜。

  呂武不止一次傷害了秦國,卻表現出極為善戰的一面,使得不少秦人畏懼和憎恨的同時心生崇拜。

  受到傷害了還能感到崇拜?并不是秦人有“斯德哥爾摩綜合征”這種病。

  中原各個國家,包括晉國,之前對養由基就是畏懼加崇拜那種心態。

  無非就是承認對方真的很強而已,不會因為崇拜而就跪舔,該打的時候依然拼命。

  士雃沒有馬上回答,想了想才說道:“觀之性格溫潤儒雅,未有咄咄逼人一面,不似驕橫之人。”

  秦君嬴石和其余秦國貴族一聽,一個個臉上的表情變得更加嚴峻。

  用最溫和的態度對人,干的卻是最為殘忍的事情?這樣的人說明不缺理智,心又如鐵石一般的堅硬。

  他們寧愿呂武在與士雃見面時各種欺凌,表現出來是一個囂張跋扈的人。

  這一支秦軍還是緩慢地“禮送”晉軍出境,打算送到涇水邊上就調頭返回。

  秦君嬴石臉色平靜地問道:“寡人若遣使往‘新田’與晉君商議兩國重歸盟好,可能如愿?”

  話音未落,外面出現了喧嘩聲。

  沒有多久,一名秦國貴族前來稟告,說是一支晉軍很突然出現,正在攻擊營寨之外的牧畜群。

  現在的秦國還是一個半游牧半農耕的國家,沒有大肆建設騎兵不是辦不到,純粹是他們的路有些走偏了。

  秦軍出征肯定會攜帶馬匹以及牛、羊。這些東西沒可能全部安置在營寨里面,需要散出去牧養。

  秦君嬴石已經派人出去迎戰,自己也上了巢車,問道:“可是陰氏來襲?”

  秦國這邊一再挨打,一些幸存者講述了陰氏騎兵的厲害,使得秦國高層異常關注。

  同在巢車之上的士雃瞇起眼睛仔細觀察了一小會,答道:“非是陰氏戎騎。”

  來的其實是老智家和老范家的部隊,數量方面并沒有太多,以戰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超員搭載。

  他們搶了一波,看到秦軍有所反應,帶上收獲拍拍屁股直接跑了。

  秦軍一再吃了陰氏騎兵的虧,哪可能忽視騎兵的作用,有專門集中善騎的人搭伙成為臨時騎兵部隊。

  大約三千左右的秦軍騎兵進行追擊,卻是又有一支晉軍出現。

  這一次來的是陰氏騎兵,他們在秦君嬴石以及其余親人的注視下,兩三個照面將秦君騎兵打崩了。

  秦君嬴石沒有因為秦軍騎兵敗得太慘而臉色難看,相反是一臉欣喜的若有所思神態。

  他估計是看到陰氏騎兵那么猛,琢磨著騎兵是個好兵種?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