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367章:又鬧幺蛾子啦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春秋大領主

  國君能看出來,其余人自然也看出來了。

  只是相對于國君的一廂情愿,另外幾位“卿”的想法就會復雜許多了。

  智罃所評判韓厥阻止的出發點是為了維護國家。

  這一點倒是符合韓厥的人設。

  其余的“卿”,包括呂武則是想到國君曾經要推舉韓厥為元戎,猜測韓厥是不是有了什么想法。

  新的領導班子已經搭臺兩個多月。

  智罃擔任元戎之后取得的成績有目共睹。

  國內的混亂極短的時間內得到遏制,只要肯配合智罃的指派,家族不分大小皆是多少能有獲利。

  這使得眾貴族對智罃難以起什么反感,產生多深的愛戴則暫時不至于。

  會議結束后,呂武沒有繼續逗留在宮城。

  他回到國君新賞賜的府宅,招來眾家臣。

  陰氏負責邦交的有齊國、杞國、莒國和大邾。

  里面除了齊國之外,基本都是鼻屎大的國家。

  所謂的“鼻屎大”,說是國家,一國卻只有數萬人口。

  像杞國、莒國就是那樣,人口不會超過三五萬,全國士兵一兩千,跟晉國的一個中等貴族幾乎沒區別。

  邾國一分為三,大邾并不是分到肉最多的那個,人口在四萬左右,能拉出一個周王室制度的“師”跟在晉國后面搖旗吶喊。

  周王室的“師”,由戰車一百乘和兩千五百名士兵組成。

  等于說,杞國、莒國和大邾相加起來,硬實力遠沒有現在的陰氏強大。

  在軟實力方面,也就是藏書以及相關人才,再小的國家也是國家,能做事的人,杞國、莒國和大邾的任何一國肯定比陰氏多。

  這一點也是呂武現如今需要改變的。

  陰氏的封地和人口增加,相應的軟實力需要得到提升。

  教書育人這種事情需要的時間比較長。

  雖然時間周期會很長,卻是不能不去做。

  一方面,呂武一直在對外吸納人才,增加陰氏的管理層數量。

  另一方面,他已經開始在部署相關的人才教育。

  以前什么都不是的時候,他知道有“紙”這么一種玩意,只是心思按耐下來沒有研究。

  現在已經成為“卿”了,顧慮方面不是說完全沒有,紙張的研究卻已經開始在進行。

  事實上,呂武只是大體上知道怎么造紙,有個比較模糊的概念。

  讓他完全沒有經過試驗一次性搞定?

  那肯定是在開玩笑的。

  現代人對什么都大體上知道一些。

  然而,知道不等于會。

  造紙怎么搞來著?

  斬竹漂塘、煮楻足火、蕩料入簾、覆簾壓紙、透火焙干?

  話說,竹子到底得罪誰了?

  造一張紙,需要用到多少竹子?

  這一套步驟,造的是什么紙張,是呂武想要的嗎?

  成本怎么樣。

  耗費的工時和人力又是什么個情況?

  呂武絞盡腦汁回憶,想到還有另外一種方法。

  好像是用樹皮、漁網、麻頭、藤皮等等原料,經過搗、烘等工藝,制造成紙?

  他記得,好像是后面的這個方法耗費會更低一些?

  幸虧他是貴族,手底下有一幫人手,反復實驗也就是了。

  想到什么就寫下來。

  管它步驟的順序到底對不對。

  無視掉吧!

  就是讓人一再重復去鼓搗。

  葛存先匯報了一些家務事,只是情緒方面好像有些低沉?

  事實上,他原以為自己夠資格去總督“原”地或“溫”地,結果竟然沒有被選上?

  梁興不提了,陰氏的老家臣,外交能力極強。

  葛存覺得自己遠勝茅坪,憑什么茅坪能總督“原”,自己就不行啦?

  作為家主的呂武不能無視手底下一幫人的情緒。

  他本來是要等委派葛存前往探索“太原”再談一談,看來不能再拖,拖下去會把葛存給拖怨婦了?

  “存。”呂武抬手阻止葛存繼續講話,語重心長地批評道:“我家振興乃是喜事,為何如此頹廢?”

  葛存勉強地笑了笑,擺出了賠罪的態度。

  其余在場的家臣,有幾個其實也是為葛存心里打抱不平。

  有功必賞才能使團體保持戰斗力。

  獲利功勞卻沒有得到提升,誰還有那個拼命做事的動力?

  呂武才沒有那個臉,講什么任勞任怨是作為屬下的必備品德。

  憑什么只有付出沒有回報啊!?

  老是講這一套的人,忽悠得人暈頭昏腦,說白了還是沒連員工的工資都發不下去,只能憑空畫餅,要么就是抱著老人醒悟再換新人壓榨的心思。

  或許最后是能成功的。

  但是一開始跟隨的那一批人,又能剩下幾個?

  再來,忍受艱苦堅持下來的人,真的能獲得自己付出所應得的回報嗎?

  恐怕是不盡然的。

  甚至,到了最后依然沒有成功,又該是算誰的?

  人們往往只看到了成功,卻無視了無數失敗的例子。

  甭講啥未來啦。

  哥,先把這個月工資發了唄?

  一家老小等著發工資吃飯吶!

  呂武開始向葛存提到探索“太原”的重要性,要求葛存從明年起開始熟悉牧業,并且必須學會騎馬,怎么去指揮騎兵。

  陰氏向北或向西開拓,面對的都會是游牧民族。

  目前的游牧民族對諸夏的威脅不大。

  這個“不大”的前提是,游牧民族分得太散,內部爭斗也厲害。

  說白了就是,游牧民族以部落為單位,老是幾百數千面對諸夏數千上萬正規軍的剿殺,一敗再敗之下被打得沒脾氣。

  等游牧民族臨時團結起來,用數萬跟諸夏的數萬來交戰?

  他們都不覺得己方會勝利,又怎么可能去獲取勝利。

  呂武好像記得有那么一個說法?

  北方游牧民族開始對南面農耕民族威脅變大,主要是游牧民族被強力人物進行打服,形成一個大的群落規模?(匈奴單于頭曼)

  等游牧民族開始有膽子敢一再南下嘗試侵略,是他們完成了內部的整合。(匈奴單于冒頓)

  而游牧民族面對諸夏王朝不再心里犯虛,則是因為他們曾經戰勝,并將諸夏王朝摁在地上摩擦。(五胡亂華)

  講實話,呂武一開始得知現在諸夏打游牧民族,跟大人打熊孩子沒區別,心里著實是老復雜了。

  他就納悶,一樣是兩條腿打四條腿,差距咋就這么大呢?

  后來漸漸看明白了。

  游牧民族一樣懂得利用馬的機動性,只是相較于后代更加憨一些,不是那么懂打不過就跑的轉進戰術。

  另外一點,就是心態上的問題。

  簡單通透一些,連自己都覺得必輸無疑,怎么去獲取勝利?

  所以,真不是因為裝備的差距。

  諸夏的王朝大多數時間是在裝備上碾壓游牧民族,很少有落后的時候。

  人的意志決定戰斗力。

  精神勝利法真的不是純粹在忽悠人。

  “‘太原’盆地由我主持探索,日后總督建城?”葛存一下子滿血復活了!

  他一再聽家主提起對外探索和開拓的重要性,尤其以“太原”和“河套”是重中之重。

  現在,他聽到“太原”將由自己負責,瞬間從精神頹廢變成充滿干勁。

  哇哈哈哈!!!

  果然俺比茅坪和梁興都強!

  兩家伙只是守成之輩,俺是銳意進取之人啊!

  家主將這么重要的事情交給俺?

  那不但是對俺充滿信任,還是知道俺的能力,篤定俺一定能辦成呀!

  呂武看到葛存這樣,都不忍心再打擊了。

  陰氏探索“太原”是可以馬上進行,只是當前最應該做的是將上河西之地形成實際管控和利用。(秦時上郡)

  光是上河西之地就要至少三年的時間來完成部署,什么時候能發展起來則屬于未知。

  葛存現在高興,有些過早了。

  只不過,目前的人生活節奏很慢,花幾年的時間來準備一件事情屬于正常操作。

  葛存并非不清楚需要再等幾年。

  所以,不會妨礙他感到自得和振奮。

  衛睿心想:“上河西之地的探索一直是我在負責!”

  其余的家臣,他們看到葛存的待遇,明白不是呂武賞罰不公,只是另有安排,想道:“主上是個好主上!我一定要努力表現自己,爭取獲得與之匹配的待遇啊。”

  欲望是發展的動力。

  一點都沒有錯。

  手底下的人看到老大有識人之明,不怕自己的才能無處施展,更愿意表現自己。

  呂武看到眾家臣開始變得野心勃勃,心中是感到非常滿意的。

  不進則退是一個真理。

  現在是個混吃等死真的會死的時代。

  如果是在其他諸侯國當貴族,也許能將爛攤子交給下一代。

  關鍵問題是,呂武是晉國的貴族,并且已經成為“卿”了。

  晉國的貴族,一茬接著一茬在換。

  太強了會被聯合針對。

  太弱不等別的貴族來吃掉,該先被削掉封地。

  呂武發現家臣一個個充滿干勁,抓住機會開始死命的壓榨。

  能說會道?

  某某誰去這個國家,喊他們的國君來聽從安排。

  只懂悶頭干活?

  某某誰,這里需要你去調度有方。

  也就是有幾年的時間來讓呂武鍛煉,慢慢學會怎么去看人,什么樣的人該做什么事。

  要是讓他一開始就成為一大家子的實際管理者?

  弄得雞飛狗跳還是小事。

  超大概率是好好的大家族被玩殘了。

  沒開玩笑!

  大部分人的管理才能,并不是與生俱來的。

  需要的是一個循環漸進的學習過程。

  讓只適合干掃地的保潔人員去管理集團公司,真的合適?

  因為出征秦國的事,該謀劃的已經出臺方案,呂武沒將多少心思撲在國家管理上面,更多的精力是在規劃和發展自己的家族。

  某天。

  呂武再一次得到召喚。

  他來見國君時,發現智罃和韓厥早就到了。

  不知道發生了什么壞事,導致國君、智罃、韓厥三人的臉色有點難看。

  他們沒有為呂武解惑,沉悶地等待其余“卿”過來。

  人到齊后。

  智罃說道:“鄭大夫子然攻宋,取宋地犬丘;楚、陳、蔡聯軍攻宋,命公子重率軍迫宋‘彭’。”

  可憐的宋國啊!

  同為二流強國的鄭國來攻打。

  當世霸主之一的楚國也集結小弟,一來再來地攻打。

  晉國的幾個“卿”心里在默算宋國從去年到今年丟了幾塊地。

  如果呂武沒有去“鐘離”會盟的經歷,聽講到是哪個地方,不會有太明顯的概念。

  鄭國從宋國占領的“犬丘”在原許國的邊上。

  宋國失去了“犬丘”,等于許國必然會奔向楚國的陣營。

  楚軍逼近的“彭”就是彭城,位于泗水的邊上,作為宋國南方的門戶。

  一旦“彭”城被攻克,等于宋國的大門對楚軍敞開。

  既然楚軍已經逼近到“彭”城邊上?

  宋國的泗水以及睢水的疆域肯定是全面丟了。

  要是對宋國的疆域有概念,會發現宋國已經沒有險要地形和堅城作為依靠,幾近于到了滅國的邊緣。

  國君掃視眾“卿”,迫切地問:“諸卿何以教我?”

  這也是在罵人了。

  之前,國君有意支援宋國,只是遭到了反對。

  智罃反對的理由很合理。

  晉國自己的內亂都沒有平息,拿什么去救宋國啊?

  只能期望宋國能打一些,撐到晉國平息內亂啦。

  “此一時彼一時也。”智罃直接懟了國君一句,說道:“宋國必不能亡!”

  小宋,頂住!

  沒了你,俺在南方就只剩下不靠譜的盟友吳國了。

  韓厥沉悶地說:“救求得人,必先勤之。成霸、安疆(指抑止楚國),自宋始焉。”

  得了。

  國君和元戎、中軍佐先后表態,宋國必須救。

  “下軍將?”國君看向呂武,說道:“或緩攻秦?”

  哥,救宋國要緊。

  打秦國啥的,有機會的呀。

  呂武一臉的若有所思,問道:“彭城‘尉’為魚氏?”

  不打秦國也不是不行。

  關鍵是,宋國能將“彭”城守住嗎?

  國君有些納悶,反問:“為何問及魚氏?”

  呂武說道:“臣居宋以南一歲,深知魚石、魚府此二人,蛀書之蟲,縛雞之犬也。”

  一下子,包括國君在內,聽到呂武那么講的人,有一個算一個都是臉色大變。

  他們肯定相信呂武不會信口開河。

  中行偃也為呂武的意見進行背書。

  智罃霍地站起來,對國君行禮道:“中軍、上軍當即南下,君上與余‘卿’隨后而來!”

  下軍和新軍一直在準備針對秦國的入侵。

  中軍和上軍則是在準備南下。

  陰氏、范氏(士魴)和魏氏、解氏的部隊是向西邊開進準備的,轉調南下需要一些時間。

  智氏、韓氏和中行氏、范氏(士匄),早早就調集自家的部隊向南邊封地進行了集結。

  所以,國君知道智罃的決定正確,卻不免遲疑,問道:“若楚君……”

  韓厥不再當泥塑,大聲說道:“當斷則斷!”

  近些年來,晉國總是集結四個軍團一起行動的。

  國君是怕只出動兩個軍團碰上楚軍的主力會被打爆?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