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309章:報仇不隔夜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春秋大領主

  季孫行父若是知道呂武心中的疑問,極可能會來個無語凝噎。

  晉國當然是魯國的爸爸。

  然后,爸爸不該疼愛兒子的嗎?

  就算兒子再怎么的混賬,終究還是兒子,跟外人那是不一樣的!

  當然了,真要排個輩分高低,魯國并不想當兒子。

  他們琢磨著,認下晉國這個兄長挺不錯的。

  而作為兄弟,肯定是要相愛相殺才能顯示出感情上的深厚,以至于魯國動不動就愛在史書上編排一下晉國。

  在季孫行父看來,他以執政的身份過來,已經非常給呂武面子。

  這人都來了,話也講了那么多,是不是給點反應?

  最好當然是立刻答應壓服齊國,再將莒國交給魯國來處置,才顯得夠兄弟。

  呂武伸手揉巴了笑得僵硬的臉龐,語速緩慢地問道:“若莒國歸屬予魯國,齊國興兵伐之,魯國可能抵擋?”

  季孫行父先是大喜,而后默然。

  魯國肯定無法單靠一己之力扛住齊國,要不還巴結晉國作甚?

  “我待晉優之,有招必應。”季孫行父開始講起道理。

  類似的言論,老實說呂武已經聽得煩了。

  凡事講個有因有果。

  首先是魯國需要來自晉國的保護,才成為晉國的小弟。

  老大收些保護費,過份了嗎?

  召喚魯國出兵,每一次都是讓魯軍擔任啦啦隊的角色,沒有一次讓魯軍真的去跟誰血拼。

  晉國幾次幫助魯國,是派出軍隊為了魯國,與來犯之敵進行血戰,認真并且嚴肅地擔負起一個老大該有的擔當。

  其實,晉國不獨是這樣對待魯國,對待任何一個小弟都是一樣的。

  真要攤開來講,晉國壓根就不信任幾個小弟的戰斗力,每每都是以己方的部隊作為主力,真沒干過讓小弟頂在前面的事。

  另外,就算是戰事不利,撤退也是讓小弟的部隊先撤,安排晉國自己的部隊進行殿后。

  說白了,晉國這邊害怕的是小弟的部隊擋不住,導致被敵軍來個銜尾追殺。

  所以當晉國的小弟,費的是時間與錢糧。

  至于為什么說費時間?

  純粹是晉國這邊召喚小弟有點頻繁,不是拉去當啦啦隊,就是動不動搞會盟活動。

  呂武認為季孫行父壓根就沒搞懂狀況,不再談論正事,扯了一些風土人情的事,結束這一次見面。

  走出帳外透氣的智朔看到魏相出來,低聲說道:“武已有為‘卿’之姿。”

  魏相聽得一愣。

  他要是個現代人,會來一個“我還覺得有大帝之資咧!”的吐槽。

  只是,他必須搞清楚一點,是智朔自己在感概,還是從智罃那里聽到過什么言論。

  智朔看到魏相愣住,笑嘻嘻地說:“欒氏與郤氏已不可轉圜,兩家必將分出勝負。朔私以為元帥將勝,介時……,呵呵。”

  一時間,魏相的心情有些不美麗了。

  老智家這是判斷欒氏與郤氏沒有善了的可能性,已經在提前做布局。

  關于這個,其實老魏家也一點不慢。

  真要是亂起來,并且是欒氏獲得內部斗爭的勝利,一下子就會空出三個卿位。

  老魏家對其中的一個卿位志在必得。

  他們很需要來自老呂家的從旁協助。

  一旦老呂家也加入到對卿位的爭奪?

  一下子有兩個新家族成為“卿”,于難度方面好像不是只增加一兩倍啊!

  “智伯極喜武?”魏相試探了一句。

  智朔納悶地反問,道:“魏氏有何人不喜武?”

  那可是活生生的天下第一。

  又是一個只用了七八年時間,將家族發展到這種規模的人。

  用智罃的話來說,晉國要是能增加這么一個新鮮血液,會是一件挺好的事情。

  對此,中行偃也是認可的。

  就是有一個前提,呂武要懂得做人,該給的好處必須給足咯!

  同時,陰氏在正治上也需要付出代價。

  比如,陰氏唯荀氏(智氏、中行氏)馬首是瞻。

  關于扶一把陰氏這件事情,荀氏內部還在商討之中。

  也就是智朔想在魏相這里表現出自己聰明,才會顯露出馬腳。

  魏相在當夜特地找到呂武,將智朔的態度直接講出來。

  “我為‘卿’?”呂武跟魏相的反應一樣,初聽給直接愣住,后面帶著期待,又覺得有些不可能。

  這樣的反應倒是讓魏相釋然。

  魏氏已經努力了幾代人,想成為卿位家族都需要看機緣。

  陰氏才崛起多少年?

  在這個一切講血統的年代,暴發戶就是暴發戶,并不是一代人崛起就能獲得高位。

  魏相關心地問道:“武將如何處之?”

  他只差提醒別被智氏和中行氏給利用了。

  中行氏跟欒氏走得太近。

  智氏和中行氏同出荀氏,是一家人啊!

  這么算的話,荀氏其實是有兩個卿位。

  另外,郤氏真的倒了下去,其他家族難道就沒有想法嗎?

  光是排隊眼巴巴盯著卿位的家族,在晉國就不少于十五個。

  再拿韓氏來說,韓厥肯定會試一試能不能將趙武給扶起來。

  而趙氏之前就是卿位家族,有韓厥的力挺,其余貴族在感情上的接受度,可能比接受魏氏和陰氏會更容易一些。

  別提受過趙氏恩惠的家族著實不少。

  依呂武的真實想法,甭管誰接受或是誰反對,能成為“卿”當然是先不顧一切。

  等待真的成了“卿”之后,能讓眾貴族接受也罷,不能就靠實力說話。

  呂武搖著頭,一副不以為意的表情,說道:“以出使之事為重。”

  魏相不好再多說什么了。

  他們之所以停在“蔑”,一方面是部隊需要休整,再來就是等待國內將國書以及“節”給送過來。

  算一算時日?

  如果韓厥那邊不出現什么幺蛾子,送國書以及“節”的隊伍,怎么都該在這一兩天之內抵達。

  若是少了那兩樣東西,他們直接進入齊軍與魯軍對峙的“蒙”,意義上就變得不一樣。

  有國書和“節”才是使團。

  大軍抵達就表明要以武力直接進行干涉。

  當然,不是說有了國書與“節”,就代表不會進行武力干涉。

  比較讓呂武意外的是,隔天齊國那邊又來了隊伍,領隊的是晏弱。

  這個叫晏弱的人是齊國的大夫,子姓。

  認真算起來,晏弱跟呂武有著不知道離了多少代的同一個祖宗。

  還有另外一個可能就是,呂武的林姓并不是源出于子姓,也許是來自姬姓。

  畢竟,姬姓是有些人改成林姓的。

  因為呂武就沒有族譜,怎么個追溯法,靠的是一張嘴,要么就是自己編。

  呂武等出使才知道晏弱這么個人。

  換作是晏弱的兒子晏嬰?

  呂武因為知道春秋時期齊國的一些事情,倒是對晏嬰更有印象一些。

  大張旗鼓而來的晏弱,沒有在乎呂武是不是有出營地多少里迎接,來到營地先拜訪一下,沒談及有什么目的,再與田湣會合。

  從做事方式來看,齊國這邊遠比魯國更有章法一些。

  用現代化來講,就是有逼數。

  說來也是一種碰巧,晏弱前一腳到,后一腳趙武帶來了國書以及“節”。

  “為何是你?”呂武是真的感到意外。

  趙武一臉的美滋滋,說道:“武往南而去,謁見君上稟告國內事宜,國外之事;君上果斷,追認出使之事。”

  沒什么好奇怪的地方。

  晉國的國君在沒正式與“卿”翻臉之前,壓根就不會駁回“卿”的決斷。

  呂武問道:“君上可有交代?”

  趙武一邊拿出帛書,一邊答道:“君上許正使臨機應變之權。”

  這個答案讓魏相與智朔來了個面面相覷。

  也就是說,經過國君的背書之后,韓厥有什么交代已經能夠被呂武無視,一切以呂武的處置方案為準。

  而國君給了這么大的權力未必就是好意。

  說不定,國君巴不得呂武不顧韓厥的交代,甚至是做出與交代完全相反的處置。

  從這里也能看得出來,國君是越來越有正治手腕了。

  呂武在看國君書寫的帛書。

  里面除了國君的一切期盼之外,特別提到不能對南征的事情造成損害。

  讓呂武比較在意的是,帛書中明確交代作為正使,的確是有專斷之權。

  他就需要好好思考一下,國君知不知道韓厥決定將莒國歸屬給魯國了。

  “武未得韓伯交代,只言出使之事。”趙武有些不明白呂武問的問題。

  呂武讓趙武下去歇息。

  “專斷之權?”智朔有些嫉妒了。

  在晉國,擁有專斷之權是“卿”的特權。

  真沒見過“卿”之下,有誰獲得過這種權力。

  魏相問道:“下軍將交代之事?”

  現在就看呂武愿不愿意咽下那口氣。

  他左思右想,認為有些時候決不能軟弱,說道:“我已決意不將莒國歸屬于魯國。”

  魏相張了張嘴,想說什么又沒說出來。

  智朔則是很佩服地看著呂武,問道:“不怕惡了下軍將?”

  老實說,呂武還真不怕。

  韓厥不是要公事公辦嗎?

  魯國這么對待呂武,而他是代表晉國過來。

  這樣一來,魯國輕慢的不是呂武,是輕慢晉國!

  得到這樣待遇,還給送好處?

  晉國什么時候這么軟弱過,能給這么欺負啦!

  呂武覺得自己要是沒給晉國弄到好處,直接給魯國送好處,這一次出使才是最大的失敗。

  他假惺惺地說:“如下軍將親來,必如我處置一般。”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