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頁  聊天群中,當皇帝看到陳通的信息后,都感覺太滑稽了。
  不過最興奮的那就屬于劉邦了,他覺得這是干的漂亮。
  殺白蛇的不都是許仙(詭道圣君):
  “趙匡干的這件事,簡直跟劉邦給儒生的帽子里面滋尿,有異曲同工之妙。”
  “我覺得趙匡有可能是老劉家的人。”
  “這事太解氣了。”
  “我就討厭儒生那種嬌柔造作的模樣,連架都不會打,還是個男人嗎?”
  “不會打架的文人,那絕對不是一個好文人!”
  “我覺得作為一個男人,就應該遵守最基本的道德觀,那就是:能動手絕對不嗶嗶。”
  呂后一翻白眼,他怎么聽劉邦說話這么來氣呢?
  不過他也覺得這事干得漂亮。
  第一太后(炎黃第一后):
  “這叫重文輕武嗎?”
  “這簡直是在侮辱那些文官呀!”
  岳飛心情暢快無比,他仿佛都能看見當時文官那一張便秘的臉。
  什么時候,文官受過這種鳥氣呢?
  什么文人清貴,武人粗鄙,最后你還不得靠打架來決出勝負嗎?
  我還當你不動手呢?
  結果,什么下三濫的手段都使出來了。
  怒發沖冠:
  “我覺得在那些文官的眼中,在儒門的眼中,宋太祖干的這件事跟挖了儒門的祖墳性質差不多。”
  “儒門真正賴以生存的,那就是他們宣揚的那一套。”
  “如果他們還得像市井小民一樣靠拳腳來解決問題,這不就是赤果果的打臉嗎?”
  “看他們以后還敢宣揚什么文人清貴,還不是在事關利益的時候,把人腦子打成狗腦子?”
  秦始皇嘴角勾起了一抹笑意,他就知道,一個開國之主那真不是那么簡單的人。
  如果趙匡跟他的弟弟趙光義一樣愚蠢,那大宋就不可能建立,根本就不可能結束大分裂時代。
  大秦真龍:
  “這就很有意思!”
  “其實不用這些證據,用腦子稍微想一想也知道,在趙匡時期重文輕武那是不存在的。”
  “趙匡還沒有完成真正的統一,在這個時候,你就是再拔高文臣的作用,”
  “那文臣的作用也絕對超不過武將。”
  “武將隨便立個戰功,那都可以越級升遷,文官卻要靠苦熬資歷。”
  “只要聰明的人就知道,在那個時代,真正的機會在哪里?”
  “聰明的人扎堆到那個賽道,哪個賽道就會蓬勃發展。”
  眾人都覺得秦始皇說的有道理,到底選文還是選武,就要看那個社會給予文官的機會大,還是給予武將的機會大。
  傻子都知道,在戰亂年代,武將的機會才是最大的!
  而在和平時代,才是文官升遷最快的。
  在還沒有完成統一戰爭,就嚷著重文輕武的人,那絕對是反智人群!
  此刻的李世民心里面像是塞了一個石頭一樣,憋的難受。
  他萬萬沒有想到,趙匡竟然還會來這么一手?
  竟然會讓文狀元的靠打架來爭奪名次,這操作就有點溜了。
  但他此刻卻不想這么認輸。
  千古李二(明主罪君):
  “科舉只是重文輕武的一部分。”
  “而趙匡真正重文輕武,那是在他選擇使用文人治國,而不是說去發展科舉。”
  “你們不要搞錯重點!”
  朱棣現在也不敢輕易下結論了,現在只能等待陳通的回答。
  畢竟他覺得自己對趙匡時代的歷史了解的簡直太少了。
  這么有意思的事竟然都不知道。
  崇禎卻沒有這么多顧忌,反正他是群里面最蠢的,犯錯怕什么?
  他按照自己對趙匡時代的記憶,又開始闡述自己的觀點。
  自掛東南枝:
  “剛才我查了一下,好像是有趙匡讓人打架來決定狀元的事情。”
  “但正如李二所說的,科舉考試只是重文輕武的一部分。”
  “真正大幅度錄取文官的人是趙光義。”
  “但是,從宋太祖時期開始,就提出了一句著名的話,宰相當用讀書人!”
  “這就是趙匡自己說的。”
  李世民此刻真想摸摸小蠢萌的腦袋,你真是干的漂亮!
  他都不知道,趙匡還說過這句話?
  千古李二(明主罪君):
  “這下不要太明顯了!”
  “趙匡自己都這么說,表明了家國大事必須得用讀書人。”
  “可見他對文官集團的看重!”
  “說他重文輕武,錯了嗎?”
  曹操,劉備,劉秀等人都一副看好戲的模樣,朱棣,岳飛等人對宋朝開國年間的歷史都不太了解。
  他們就更不知道了。
  所以此刻就安安靜靜的當一個吃瓜群眾。
  人妻之友:
  “不說別的,就趙匡提出這個口號,這就很能看出問題了。”
  “陳通,這該怎么解釋呢?”
  陳通笑了。
  陳通:
  “趙匡的確說過,宰相當用讀書人!
  但你卻不明白當時發生了什么事情。
  我把這稱作:銅鏡穿越事件。
  這是怎么一回事呢?
  話說趙匡有一天去后宮溜達,他看到了一個宮女正在梳頭,
  而宮女梳妝臺上有一面銅鏡,看起來已經非常老舊了。
  他閑來無事就把銅鏡抓過來看了看,這一看不要緊,當時就把趙匡嚇的是全身冒汗。
  因為銅鏡后面有幾個字:乾德四年造!
  你會覺得,這有什么呢?
  但如果我說,當時正是乾德四年呢?
  乾德就是趙匡的年號。
  當時的趙匡還以為遇見了鬼呢!”
  崇禎當時都聽得是頭皮發麻,身上直冒雞皮疙瘩。
  這要是在夜深人靜的時候,然后再有宮中哀哀戚戚的聲音。
  偶然間發現了這個銅鏡,估計都能把趙匡嚇死吧!
  自掛東南枝:
  “這是怎么回事呢?”
  “確定那個銅鏡是舊物嗎?”
  “不是新造的?”
  陳通搖了搖頭。
  陳通:
  “當然不是了!
  如果是的話,就沒有后面的故事了。
  趙匡還能認不出東西的新舊?”
  朱棣,岳飛等人都頭皮發麻,感覺這事有點玄呢。
  誅你十族(盛世雄主):
  “我去,難道還是銅鏡穿越了?”
  大家此刻都對這個事情充滿了好奇,以前都說王莽是穿越的,結果證實王莽就是一個典型的復古主義者。
  接著大家又懷疑朱元璋是穿越的,這個還真沒辦法證實,畢竟朱元璋的政策實在跟現代太像了。
  劉邦摸了摸下巴,突然想到一種可能。
  殺白蛇的不都是許仙(詭道圣君):
  “不會是年號重復了吧?”
  “宋太祖該不會是用了前人的年號?”
  “這才造成了這種現象。”
  劉邦剛說完,李淵當時就反對了。
  平平無奇李家主(亂世雄主):
  “年號這件事可是非常講究的,那必須是經過了慎重的勘察,年號重復可是很麻煩的。”
  “這可能性不大吧?”
  “前朝有什么年號,這能不清楚嗎?”
  “這些禮部的是吃干飯的嗎?”
  陳通郁悶無比,這一下子怎么就猜到答案了呢?
  太沒有挑戰性了!
我還以為你  (本章未完,請翻頁)
第(2/2)頁  們會順著銅鏡穿越這個方向放飛思維呢。
  陳通:
  “這還真是年號重復了。
  因為五代十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做:前蜀。
  他的亡國之君就用的這個年號。”
  皇帝們紛紛皺眉,這也太晦氣了吧!
  隋煬帝眼中滿是不屑,在隋朝時期,都講究背族譜,背的還不是自己的族譜,別人的族譜都要記得清清楚楚。
  結果你連皇帝用過那些年號都不清楚。
  這素質太低了吧。
  基建狂魔(千古狠君):
  “宋朝的這些人也太沒有文化了。”
  “前人用過的年號,他們竟然都不清楚?”
  “這一天都是干什么吃的?”
  “這些人要是放在隋朝,叫他們一聲文盲,那絕對理所當然!”
  “程咬金估計都比他們強。”
  趙匡也是深有同感,程咬金那文化水平也不低啊。
  杯酒釋兵權:
  “最郁悶的是什么?”
  “事情發生以后,趙匡還專門找來了幾位丞相,比如大家熟悉的趙普等人。”
  “就把銅鏡放在他們面前,讓他們說說這是怎么回事?”
  “可是這些人都回答不了。”
  “最后,趙匡只能找來翰林學士,竇儀,陶古。”
  “這兩個人才說清楚了來歷。”
  “說是蜀地前后經歷了兩個王朝,其中前蜀的亡國之君王衍,就用的這個年號。”
  “而趙匡就是在這種環境下才說出了那句:宰相當用讀書人!”
  “這難道不對嗎?”
  “而這句話,不正說明了,趙匡當時并沒有重用所謂的讀書人嗎?”
  這個!
  崇禎,岳飛等人都卡殼了。
  如果是他們遇見這么憋屈的事情,他們肯定要質疑丞相的能力,人家翰林學士幫他解決了困境。
  發一句牢騷,說宰相當用讀書人,感覺也是理所當然的呀。
  自掛東南枝:
  “雖然說在這種環境下,趙匡發發牢騷可以。”
  “但你也不能真的重文輕武啊!”
  李世民此刻覺得小蠢萌就應該是自己的親兒子,這比李治管用的多。
  在這種情況下,還是愿意堅持真理的。
  千古李二(明主罪君):
  “別管什么語境,也別管發生了什么事情。”
  “我就問你,趙匡有沒有讓這些讀書人當宰相呢?”
  “這才是問題的關健好不好?”
  “這些人皓首窮經,雖然書讀了不少,可治國真是外行。”
  陳通疵牙一笑。
  陳通:
  “當然是沒有了!
  趙匡不過就是許了一個空頭支票而已。
  你真以為他傻嗎?
  讀書人能干什么?
  不過就是一群書呆子而已!
  趙匡才不用呢。”
  什么!?
  李世民一口茶水就噴了出來,你說了這么半天,結果趙匡根本就沒有用讀書人當宰相。
  那說了個寂寞!
  李治此刻要笑死了,自己老爹處心積慮了要踩趙匡兩腳,結果呢?
  這戰果真是不忍直視!
  他都有點同情自己老爹了。
  你在時間的上游,人家在時間的下游,你對趙匡的情況只是一知半解。
  你還想跟陳通抬杠?
  你怎么想的呢?
  小蠢萌此刻也愣了。
  他無法相信,人家都幫了趙匡這么一個大忙,而且趙匡親口承認了,說宰相當用讀書人。
  結果就這樣?
  他感覺自己對趙匡那段歷史太模糊了。
  自掛東南枝:
  “真沒用嗎?”
  “趙匡時期換的丞相還是不少的,你是不是記錯了呢?”
  “我記得趙匡可是口口聲聲說要選竇儀為丞相的。”
  聊天群中,隋文帝,漢武帝等人都是表情古怪,這就是后世人說的趙匡重文輕武嗎?
  而陳通接下來的回答,讓他們的感覺則更為怪異。
  陳通:
  “趙匡的確口口聲聲說要選竇儀為丞相,可是每到關鍵時候,就放棄了。
  而且一直拖下去。
  在趙匡的眼中,竇儀這種翰林學士,那是絕對不能當丞相的。
  為什么呢?
  因為他們是廢物啊!
  趙匡當時說了一段非常著名的話,就來貶低這些翰林學士,他怎么說的呢?
  他說這些人就是死讀書,他們的作用是什么?
  那就是把前人寫好的文章抄過來,然后自己修改幾個字,就變成了自己的東西。
  我要這些修修改改的翰林學士干什么?
  他們是能治國呢,還是能安撫一方呢?
  啥用都沒有啊!
  不過就是編編書,寫個字而已。
  不光是竇儀沒有當成丞相,另一個陶古也沒有當丞相。
  因為趙匡就不需要這樣的人,也看不上這樣的人。”
  李世民張大了嘴巴,感覺這太難以置信了,不是趙匡口口聲聲說讓人家當丞相嗎?
  結果怎么會成這樣了?
  千古李二(明主罪君):
  “真的假的?”
  “趙匡沒用竇儀治國,也沒用陶古。”
  “而且他還說這些讀書人沒用?”
  “怎么感覺像是聽天書呢?”
  “這可能嗎?”
  別說李世民質疑了,崇禎,岳飛等人都覺得這很玄幻。
  陳通早就料到他們是這種反應,因為他剛開始看到這些資料的時候,也被顛覆了三觀。
  因為人們對趙匡的印象,那就是重文輕武,覺得他肯定會大力提拔讀書人。
  可事實卻恰恰相反。
  陳通:
  “趙匡干的這件事情,在北宋初年的影響非常大,他一方面說要重用讀書人。
  其實就是為了拉攏中小地主。
  這只不過是提提口號而已。
  但他根本就沒有把這個政策落到實處。
  甚至當時翰林學士陶古,直接就寫詩諷刺宋太宗。
  官職須由生處有,文章不管用時無。堪笑翰林陶學士,一生依樣畫葫蘆。
  說的是什么意思?
  就是說,你宋太祖不是說我這個堂堂的翰林學士,只會改幾個字嗎?
  那我的工作就是年年照瓢畫葫蘆。
  你要清楚一件事情,這個陶古可不是沒有任何作為。
  在后周王朝,也就是在柴榮,他就已經是趙匡的人。
  而且這個陶古對趙匡來說,可是有非常大的功勞。
  那是在陳橋兵變以后,趙匡要急著舉行禪位登基大典,
  可按照當時的禮儀來說,你必須要有禪位的詔書,這樣才能名正言順。
  當時跟隨著趙匡的文臣武將都沒有準備好。
  可就在這個時候,就是這個陶古,從袖子里就拿出了早就準備好的禪位詔書。
  這才讓趙匡能夠以最快的速度登基為帝。
  可就是這么一個人,博古通今,他都無法被提拔為丞相。
  你就可見,趙匡用人那是有原則的!
  不是看重你讀書好就能讓你做官,趙匡要的是務實能力。
  現在你說,趙匡還是重文輕武嗎?
  趙匡看中的不是讀書人的出身,他看重的是,官吏們真正的當官才能。
  當時把它叫做:吏道!
  宋太祖要的是能夠務實,能夠理政,能夠斷案的人。
  你要知道,自隋唐以來,丞相基本上都是從翰林學士晉升上去的,而趙匡偏偏不要翰林學士當丞相。
  這能叫重文輕武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