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六百五十一章 邸報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萬千世界許愿系統

  沒來過這個時代,就不會知道物資匱乏到了極致是個什么樣的場景。

  身為大王,在王宮之中自然是什么都不缺乏。

  可出去到了民間,那日子過的是真的苦。

  老秦人在商鞅變法之前,戰斗力低下。

  而商鞅的軍功授田授爵一出來,老秦人立馬化身戰無不勝的強軍。

  根本性的原因,就在于老秦人太窮了。

  商鞅的變法,根本上就是給了貧苦的老秦人一個發財致富,成為人上人的機會。

  相比起有華宅,有美人的日子。上戰場上去搏命算得了什么。

  人窮到一定程度的時候,那就是真的不怕死了。怕的只是沒有翻身富貴的機會。

  王霄之前出咸陽城北上,巡視鄭國渠的時候,算是見識到了極端的窮困是個什么樣子。

  鄭國渠沿線的百姓,那是位于鹽鹵地上。

  日常生活吃飯不是追求吃飽,而是追求能不能吃得上。

  缺乏布帛,許多人家真正能出門穿的衣服只有一套,誰出門誰穿。果果的下地干活都是在晚上,因為沒人看到,而且不會磨損布料。

  家中窮困,別說鐵鍋這種奢侈品了。用的工具都是石頭木頭做的。

  王霄親眼看著,那些為了改變自己家中命運而拼命挖渠的百姓,是如何用這種工具生生挖開大地的。

  所以王霄決定增加物產,讓百姓們活動更好一些。

  糧食方面,王霄沒有太大的辦法。頂多是在土化肥方面提供一些意見。

  不過這種技術革新,沒有強制推廣的能力的話,老農們是絕對不會輕易接受的。

  而強制推廣,呂不韋肯定不干。

  他現在想方設法壓制王霄呢,哪里還會給他繼續施恩的機會。

  至于占城稻什么的,先不說獲取的難度,本質上那種稻米需要在長江以南的地方才能真正的發揮其用處。

  現在的大秦,根本就是用不上。

  所以,王霄以自己的名義開始推廣桑基魚塘。

  所謂的桑基魚塘,就是在池埂上或池塘附近種植桑樹。

  以桑葉養蠶,以蠶沙,蠶蛹等作魚餌料,以塘泥作為桑樹肥料。形成池埂種桑,桑葉養蠶,蠶蛹喂魚,塘泥肥桑的生產結構與生產鏈條。

  二者互相利用,互相促進,達到魚蠶兼取的效果。

  桑樹,葉子可以養蠶用來制作衣物。

  果實是桑椹,能吃能釀酒。

  木材可以做家具,葉子和皮可以入藥。

  而魚塘的話,幾十畝的魚塘就可以養上萬斤的大魚。

  魚是一種非常適合食用的肉類來源。

  比起那些需要入山林狩獵的獵物來說,不但獲取容易,而且染病的幾率也很低。

  當然了,前提是得好好烹飪,不能吃魚膾。

  吃魚膾追求的是美味鮮味,對于追求填飽肚子的百姓來說,基本上不至于生吃。

  秦國現在沒有大戰,百姓們閑暇的時光比較多。正式做各種工程的好時機。

  歷史上這個時候一般都是去挖山修陵墓,或許是去修長城什么。

  現在的話,王霄表示希望大家可以先為自己的肚子而忙碌起來。

  王霄自己在王宮里面開辟了一塊地方搞示范。

  不過他自己做起來容易,但是百姓們推廣卻很難。

  此時的關中并非后世水土流失嚴重的樣子,而是森林密布,河川湖泊到處都是。

  哪怕是在小湖泊四周擴建,他也得有足夠的工具才行。

  所以兜兜轉轉的,又來到了生產資料上面。

  王霄找到墨家的人,自己提供思路,然后讓墨家的人去干活。

  新式的冶煉方法,包括鼓風箱,在水邊建水車提供更加強勁的動力,從用木材為燃料改變為用煤炭作為燃料提供更多的熱量等等。

  直接用煤炭的話,會導致含碳量過多發脆。

  不過這比起增加金屬的產量來說,根本不值一提。

  這些事情都不可能一蹴而就,王霄還沒有親政。能夠名正言順動用的力量也不算多。

  所以攤子鋪開的時候很大,可進展卻是一直不快。

  呂不韋的各種使絆子一直沒斷過,最正當的理由就是要保障鄭國渠的修建,從而不斷抽調王霄手中的力量。

  而王霄的優勢,則是在于他弄出來的這些東西都是非常得人心的好事。

  哪怕呂不韋想要搗亂,也只能是用些小計策拖后腿。想要在決策層面上否定,根本就做不到。

  就這么推進下來,直到過了數年之后,才算是初步見到了成效。

  桑基魚塘方面,關中大小湖泊之中有近半被改建。大量的桑林和魚塘,提供了海量的魚肉資源以及蠶桑資源。

  衣食住行四大生活必須的前兩項,得到了有力的補充。

  冶鐵方面,新技術的運用得到了充分的驗證與好處,最終達成了在整個大秦工坊的推廣。

  帶來的最直接的改變,就是大秦金屬產量與質量上的大幅度提升。

  不過這些金屬出來之后,大部分都是被強勢的軍方給截胡。留給民用的份量并不算多。

  好在總量上的大規模增加,哪怕是少部分在民用上,比起以往來說也是讓人眼紅般的改善。

  別的不說,咸陽城周邊的村鎮里,基本上已經再也見不到石頭木頭做的農具了。

  甚至于,家家戶戶都能有口鐵鍋來用。

  不要小瞧鐵鍋,這可是真正的戰略性武器。

  歷代對草原的禁止出口的物品里,鐵鍋每次都是名列前茅。

  有了鐵鍋,就可以隨時吃到熱食。無論是對于行軍作戰還是日常生活,都有著難以想象的好處。

  在王霄的努力下,大秦的國力已經強盛到了咸陽城周邊百姓,人人家中都能用上鐵鍋的程度。這絕對是一項了不起的善政。

  在王霄看來,這種程度的改進收獲不算多大。

  畢竟比起他所經歷過的工業時代來說,這么點點的產量增加,在工業時代里就連浪費掉的廢角料都算不上。

  當然了,在老秦人與墨家人眼中,幾千幾萬斤的鐵器產量那都是了不得的收獲。

  這么多的鐵料,足夠打造多少萬件的農具鋤頭犁刀了。

  造紙術方面,因為技術含量太低,所以是最早就出成果的。

  紙張一出來就是大受歡迎,甚至出口列國為王霄賺了不少錢。

  王霄不缺這點錢,文化普及什么的也不是短時間內能做到的事情。

  所以,他用紙張做了一件創舉。

  那就是發行邸報。

  邸報實際上出現的時間很早,在西漢時期就出來了。

  當時各郡在長安城內都有辦事處,派駐有常駐代表。這些人的住處,就被稱為邸。

  他們的工作是定期把皇帝的諭旨,詔書,臣僚奏議等官方文書以及宮廷大事等有關政治情報,寫在竹簡上或絹帛上,然后由信使帶著,通過驛道傳送到各郡長官那里。

  這種形式,就是最早期的邸報。

  當然了,這只是一種信息匯總,而且不會面向民間。

  所以真正意義上最早的報紙,起源于唐朝。而邸報這個稱呼,則是從宋朝開始。

  現代的吹子們鼓吹西方多好什么的,實際上那些東西都是咱們老祖宗們玩剩下的。

  像是現代世界人人都愛的鈔票什么的,那些都是咱們多年前就已經弄出來的。

  如果不是因為蠻族的毀滅,咱們早就站在了世界最巔峰。

  王霄弄了邸報出來,一出來就是按照正規報紙的節奏在弄。

  正版上都是大秦的大事件,像是什么鄭國渠的修建進展,某某縣令調任等等。

  副板上則是一些熱門話題與外國時政。

  像是趙王的王后是技師出身,咸陽城哪家權貴的姑娘跟誰跑了什么的。

  王霄還特意增加了增刊,用來登載。

  第一篇出來的,就是大名鼎鼎的封神榜。

  一個筆名叫做冬天里的花兒的人,在邸報上開始連載封神榜。

  當然了,這部之中,也是盡可能的用這個時代的話語來描述表達。

  別的都不合適,不說寫作方式什么的,單單是時間段就對不上。

  所以王霄只能是上封神榜。

  而且他還養了一二百個能說會道之人,滿大街的拿著邸報進行宣傳,盡可能的做到人盡皆知。

  來自現代世界的王霄,非常清楚輿論的重要性。

  自己身為秦王,占據了法理上的制高點。再一手抓軍權,一手抓輿論。

  那這天底下誰也威脅不了他。

  很明顯,在這個精神享受空虛匱乏。看本書最多也不過幾千幾萬字,要多精煉有多精煉的時代里。

  故事詳實,內容豐富的封神榜一出來,立馬引起了極大地風潮。

  甚至于,外地的豪富們開價數十金,只求一份邸報用于。

  發行幾期之后,甚至有來自許多郡縣的人,蹲守在發行院之外翹首以盼。

  只要拿出來,立馬就是直接用金購買。

  王霄還想著給邸報上增加的,只是愿意打并且能支付大筆費的太少。

  而且總感覺步子太大會扯到那啥,所以就暫時放棄。

  呂不韋非常眼紅邸報,試圖用各種手段弄到手。

  只可惜邸報從最基礎的紙張,到后續的制作,乃至于內容的編撰都牢牢的掌握在了王霄的手里。

  這東西根本就沒辦法搶,就算搶走了,最受歡迎的封神榜他也不知道后續該如何去寫。

  越來越感受到壓力的呂不韋,頭發都愁的發白了。

  天才一秒:m.dushuzhe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