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澤對耽羅島的重視程度,從移民的選擇上就能看出來。
  第一批前往耽羅島的移民,
  并不是被迫渡海求生的江南百姓,而是來自登州的武裝殖民團。
  從登州向外移民并不是第一次,海東、遼東就有不少登州移民。
  但一次性遷徙上千人的,卻是第一次。
  自徐澤率同舟社扎根之罘灣,建港立寨后,
  登州社會穩定,經濟越來越繁榮,對外來人口的吸引力與日俱增。
  在為登州經濟發展注入新活力的同時,
  也帶來了諸如爭奪就業崗位之類的土客矛盾。
  有計劃地增加投資,擴大就業規模,并轉移“過剩”人口,以優化居民結構,是戶曹的重點工作之一。
  這批移民,實際是編制四百人的“開拓營”和他們的家屬,
  這些人不僅裝備有刀槍弓弩和少量皮甲、大盾,
  出發前,還進行了一個月的集中學習和訓練。
  徐澤的確計劃花上十余年的時間,徹底地消化耽羅國,
  但不代表他會讓移民帶著鮮花和禮物,向土著展現同舟社的善意和“無害”。
  每個文明族群都有其鮮明的特點,耽羅國也一樣。
  這個有著悠久歷史,且長期統一的海島小政權,
  在長達千年的歷史里,除了高麗開國時,王建曾派大軍征討外,
  幾乎沒有遭受外族入侵,也沒有侵略任何外族。
  島上最大規模的“戰爭”,很可能就是一些家族之間的械斗。
  因為其獨特的地理位置,大宋、日本、高麗等國的海商與其交流也不少,
  所以,雖然長期蝸居島上,
  但耽羅人相對開放、包容,并不是野蠻不開化的野人。
  相較于海東郡原住民,
  耽羅島土著更加溫和,是個“愛好和平”的族群。
  而且,耽羅島面積足夠大,養育數萬本地土著外,再增加一兩萬移民也沒問題。
  因此,少量的移民,是可以與耽羅島土著和諧相處的。
  但所有人類文明的發展軌跡都差不多——
  有水有礦有牛羊的好地方,都會被優先開發。
  隨著移民逐漸增加,移民和土著的定居點必然會交織在一起,
  不可避免的會出現爭水、爭地、爭資源等矛盾。
  徐澤當然不會等到那一天才想辦法,
  他交給首批移民的任務,除了開荒種田外,
  還有向土著傳播先進生產技術和勞動工具,并“輸送”新奇生活用品的使命。
  從這點意義上講,
  同舟社的確帶著希望,為了“和平與發展”而來的。
  但是,隨著耽羅生產技術的跨越式發展,以及生活方式的急速改變,
  其內部將會出現各種矛盾和沖突,
  耽羅穩定了千年的社會結構將在新的矛盾沖突中逐步瓦解。
  為防止個別耽羅“智者”能夠看清真相,主動轉移矛盾,把沖突引向同舟社。
  移民就必須從一開始便展示不懼打仗的實力,震懾這些人不要胡思亂想。
  給“開拓營”進行武裝,恰恰是為了不打仗,或者最多打幾場小仗。
  精準把握此間的政策尺度,很考驗施政者的水平。
  正在耽羅島筑城的李俊有這個能力,但獨立營馬上就要被高麗“招安”,并移鎮勿良郡了。
  而且,暫時代理吏曹業務的趙遹也不贊成使用李俊,
  理由是要么統軍,要么治民,
  想要兼顧,很容易出紕漏,搞不好兩頭都落不到好。
  徐澤知道趙遹沒講實話,他是擔心這個當過“國主”的人會尾大不掉。
  徐澤其實不怎么擔心,
  經過幾年的連續敲打,李俊長進了不少,
  應該很清楚自己的底線,不會再做蠢事了。
  就算其人犯蠢也不怕,
  盡管海軍中曾與李俊關系密切的將領不少,
  但同舟社軍隊各部之間交流很多,
  還有監曹和憲曹共同監督,就連新兵招募和訓練都有兵曹統籌,
  不可能再出現五代之時的“牙兵”現象,沒有人能將隊伍單獨拉走。
  徐澤確定的“瀛州令”是鄭實。
  鄭實是壽張縣料糧押司鄭成的長子,
  四年前,
  徐澤建港之罘灣后,又開拓海東郡,手下人才嚴重不足,
  曾要求鄭成幫忙網羅熟悉編戶厘田、征糧收稅的底層管理人才,
  鄭成便將自己的長子鄭實、章元的長子章端等人,送給徐澤使喚。
  經過幾年的鍛煉,這幫青年都有了明顯的成長,
  共建會的正常運作,海東的快速發展皆有他們的一份力。
  對這些愿干事,有闖勁的年輕人,徐澤當然不吝賞拔。
  章端已經就任籬州尉,鄭實再出任瀛州令,
  兩個很簡單的人事任命,但在同舟社治下的影響極大。
  小吏或小吏子弟出身的人,年紀輕輕就走上了縣尉、縣丞,
  甚至縣令的“高位”。
  這種不經都堂熬資歷,就能實現階層跨越的好事,
  在大宋是不可想象的,一旦公開,對人心的震撼效果可想而知。
  同舟社現在僅有趙遹、宗澤兩個正牌“文官”,
  宗澤這個“科場孫山”還在試用考察期,很多機密暫時都沒讓他接觸。
  趙遹不得不在很多事上,站在傳統文官的角度思考利弊。
  對鄭實、章端等人的任用,趙遹就持謹慎意見,
  提醒徐澤,此舉只能應急,不可作為常策,
  否則,恐不利于同舟社日后收攬士人之心。
  這一點,徐澤當然清楚。
  就好比后世,某個行業的準入門檻是985博士,
  你卻非要另行一套,公開使用藍翔技校生,
  不僅拉低了你的企業形象,還打了所有從業者的臉。
  除非你能用遠超同行的業績,證明你的選擇沒問題,
  不然的話,不管是應聘者,還是合作方,
  都不可能把你和同行擺上同等地位看待。
  但以同舟社目前的“聲望”,吸引精英人才來投是想也別想,
  總不能沒有“合適”的人選就不做事了?
  再一個,大宋胥吏上升通道堵塞問題極為嚴重,已經到了不疏不行的時候。
  不解決這問題,即使自己取得了天下,
  若干年后,治下還會出現無數個“宋江”。
  堂堂穿越者建立的政權,豈能延續這條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