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桓當然知道蘇耶跋摩正在修建的是什么。
吳哥窟嘛,從政和二年開始修,一直修到靖康二年還沒有修完,前前后后一共修了九十多年,直到蘇耶跋摩這倒霉孩子死了好幾十年之后才徹底完工,后來被稱作柬埔寨國寶,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類建筑。
但是知道歸知道,總不能讓趙桓說自己上輩子在史書里面看過吧?所以,這該問的還是得問,該走的流程還是要走一走的。
果然,蘇耶跋摩答道:“啟奏宋國大皇帝陛下,外臣修建的既是宮殿,也是寺廟,同時也是外臣留給自己的埋骨地。只是真臘國小民寡,國中也無甚人才,所以從……”
說到這里,蘇耶跋摩忽然卡殼了,干脆又掰著手指頭回來數了好幾遍,然后才接著說道:“從政和二年到現在,已經修了足足十六年的時間。不瞞宋國大皇帝陛下,自從前些年開始,真臘的國庫就入不敷出,這宮殿也是修修停停。”
趙桓嗯了一聲,說道:“如果這宮殿是用來住,倒也沒必要修得那么大。人死之后不過占地三尺,宮殿修得再氣派又能有什么用處?”
“倘若是為了禮佛,那就更沒有必要。佛在心中,則佛無處不在。佛不在心中,那宮殿修得再華麗,也未必能得見真佛。”
“佛在心中?佛在心中?”
恍若被人當頭棒喝了一般,蘇耶跋摩反復把佛在心中這四個字念叨了好幾遍,忽然恭恭敬敬的向著趙桓行了個合什禮,拜道:“宋國大皇帝陛下有大智慧,非臣所能及。”
趙桓點了點頭,微笑著沒有說話——這些信佛的人啊,跟他們扯幾句什么佛在心中,明鏡亦無臺之類的話,這些人就能從中悟出佛理!
眼看著蘇耶跋摩刺在已經主動架起了雙拐,本著不把輪椅賣他就不算大忽悠的原則,趙桓當即就加大了火力輸出 “卿既信奉佛法當知佛法有大乘小乘之說。”
“一人信佛,修的不過是己身,再如何勇猛精進也難脫小乘佛法的范疇到頭來未必能得見真佛。”
“既如此何不廣渡天下之人?”
“朕欲修建一條從邕州直至升龍的直道。”
“若此直道修成,天下商賈可得其利,天下百姓可得其利更勝修筑宮殿多矣。”
然后蘇耶跋摩就一把扔掉了拐杖主動坐上了輪椅。
“宋國大皇帝陛下所言甚是。臣見識淺薄,竟不曉得這許多道理。如今得官家指點,臣實是感激不盡。”
但是吧這雙腳一離地聰明的智商就重新占領了高地——蘇耶跋摩還是有些顧慮:“還請宋國大皇帝陛下恕臣見識淺薄卻是想不到百姓如何得其利?”
趙桓笑著搖了搖頭說道:“卿不妨用心想想修建直道是不是要用到人力物力?百姓是不是可以拿到工錢?商人是不是可以賣出貨物?”
“原本只能一次運百斤貨物的有了直道之后或許便可以運送三百斤,五百斤。量一大,東西自然就會變得便宜,原本想買卻買不起的百姓是不是就能買得起了?這算不算百姓得利?”
“天下財貨互通有無,民間百姓得利商賈得利朝廷又豈會不得其利?豈不聞藏富于民乎?”
想來想去都沒想到有什么不對勁的地方坐上輪椅的蘇耶跋摩干脆摘下了手表試探著問道:“若是臣也想修建從吳哥到升龍的直道,好讓吳哥百姓也得些好處,卻不知宋國大皇帝陛下能否應允?”
這家伙簡直懂事兒的讓人心疼啊!
趙桓心中嘆了一聲臉上卻笑得如同花兒一般燦爛。
“卿能有這份心思,朕高興還來不及,又怎么會阻攔不允?”
“這樣兒吧,念在卿能主動抓住洪真和徐百祥來獻給朕的份上,朕便將升龍至吳哥邊境的直道修好,再派出大匠去指點吳哥那邊的直道該如何修筑,如何?”
蘇耶跋摩已經忍不住想要躺在擔架上了——
如果光是修建從吳哥到大……交趾邊境的直道,那對于吳哥來說簡直是屁用沒有——吳哥百姓能得到的好處有限,也就意味著自己這個吳哥王得到的好處同樣有限。
刺在宋國大皇帝陛下允諾修建從升龍到吳哥邊境的直道,還特意派出大匠來指點吳哥,那就意味著吳哥的商賈和百姓都能享受到直道的好處,自己這個吳哥王肯定也能得到更多的好處!
至于說宋國大皇帝陛下會惦記著吳哥?
別扯蛋了。人家是富有四海的天下之主,自己這個吳哥王還要靠人家宋國大皇帝陛下的冊封才行,人家至于惦記著吳哥這鳥不拉屎的蠻荒之地?
或者再退一步講,就算人家宋國大皇帝陛下惦記著吳哥,那正好,自己只要早早的把降旗一堅,軍隊解散,也不玩什么肉袒牽羊之類的路數,直拉把什么山河圖冊之類的玩意獻給宋國大皇帝陛下,難道他老人家還能虧待了自己?
吳哥王算個屁?手里那屁丁點兒大的權利又有什么好稀罕的,去天朝上國享受人生,他不舒坦嗎?
想到這里,蘇耶跋摩已經不滿足于輪椅,甚至有些迫不及待的想上擔架了。
斟酌了一番后,蘇耶跋摩便扭捏著說道:“啟奏宋國大皇帝陛下。臣還有一個不情之請,請宋國大皇帝陛下應允?”
趙桓嗯了一聲,說道:“卿有什么要求,不妨說來聽聽。”
蘇耶跋摩躬身道:“啟奏宋國大皇帝陛下,臣想向大宋派遣一些人手,讓他們可以去大宋的京城開開眼界,見識見識天朝風物?”
趙桓呵呵笑了一聲,說道:“可是遣宋使么?”
見蘇耶跋摩點頭,趙桓便開口說道:“既然卿有這份心思,那朕自然也沒有攔著的道理。這樣兒吧,卿可以從吳哥國內挑選五百讀書人前來汴京,朕自然會讓人安排好他們,到時候讓他們在國子學內讀書,如何?”
然而蘇耶跋摩卻面有難色,說道:“啟奏宋國大皇帝陛下,便是整個吳哥,也挑不出來五百個可用的讀書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