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八百九十八章 穩固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漢鼎余煙

  “好在,我們的眼界暫時只需放在漢中和蜀中。”董和微笑答道:“如今益州穩固,國事蒸蒸日上。任憑北面群魔亂舞,全不能影響我們。”

  諸葛亮哈哈一笑。

  漢中王政權的軍政要務,從玄德公在荊州公安城設左將軍府以來,就總于軍師。

  諸葛亮和龐統二人,先后出任軍師中郎將,再轉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大司馬府事。舉凡軍國要事皆由兩人一手執掌,哪怕軍師出鎮于外,漢中王但有重事,亦遣人遙先咨斷而后行。

  轉折點在建安二十一年,龐統戰死于關中。

  當時大軍在外不利,軍心動蕩,而諸葛亮統轄軍政,調動益州上下全力以赴地穩定局面、保障大軍沿途供應,終于使得大軍安然折返,將士骨干猶存。

  漢中王回到成都后,隨著后繼軍報漸漸匯攏,才知曹操本部精銳也在此戰中遭受慘痛傷亡,以致失去了再戰之力。這時候再回憶龐統的進取計劃,雖然建策出擊確實倉促,但真要分辨起來,勝負之差也只在毫厘。

  龐統所想,未必沒有道理,可惜終究欠了點運氣。連帶著漢中王也欠了運氣,失去了倚為臂膀的重要部下。

  漢中王為此時常嗟嘆,親自為龐統安排了葬儀,親自寫了祭文,又任命龐統之父為散官,厚給俸祿。

  隨即,漢中王調整了軍師將軍的同僚班底,以掌軍中郎將董和與諸葛亮并署大司馬府事,又擢大司馬西曹掾、漢中王國尚書劉巴為奉軍中郎將,與習禎、馬良并為諸葛亮的助手。

  有了董和、劉巴兩人的支持,諸葛亮才終于能脫出巨量的軍政瑣事,轉而前往江陵,代表漢中王全權負責與江東的戰和,一舉奪取江州五郡之地。

  諸葛亮不在成都的時候,董和帶領同僚們處置大司馬府的公務。就在這段時間里,漢中王再度調整下屬們的分工,將原本由龐統負責的職能,包括軍戎籌畫、各部兵力節度能之類,加以拆分:

  先是在江陵設大司馬府左右長史,使得關羽和雷遠以宿將的身份,參予中樞軍務籌謀,另外將侍從軍府、策算機密的職責交給了護軍將軍、漢中王國尚書令法正。

  至此,真正屬于軍師的那部分職權,完全從軍師將軍府里剝離了出來,軍師將軍諸葛亮雖然掛著軍師二字,其身份或如足食足兵的蕭何,或如規劃大略的鄧禹,少與漢中王商討具體軍務,而專注在四州數十郡國的政務治理。

  諸葛亮對法正的性格也很了解,知道他鋒芒畢露,殊非寬和大度之士,故而格外避讓。哪怕近來涼州有事,漢中王既然不問,諸葛亮便不發言。

  只是,在處置公務的閑暇,諸葛亮又總會看見堂上這副龐統常用的輿圖,于是忍不住會想:漢中與關中的下一次攻守,究竟會以什么形勢展開?若龐士元尚在,以他的眼光,會如何分析?以他的手段,會如何應對?

  這樣的情形,部屬們當然都看在眼里。

  董和是忠直蹈素的君子,便隱晦地勸說諸葛亮不要太過操勞,日常政務以外的事,姑且交給法正。

  諸葛亮當然明白董和的意思。

  諸葛亮名為軍師將軍,其實主導政務;法正名為漢中王國尚書令,其實執掌軍機。諸葛亮隱然為荊州人的領袖,自己是個青州瑯琊人;而法正這個關中扶風郡人久在益州,卻不得益州人的喜愛。

  此等微妙情形,正是玄德公一手營造出來的。畢竟,玄德公仍是漢中王而非皇帝,中樞運作斷然離不開權術。某種角度來說,較之于當年諸事齊集于軍師將軍府,而諸葛亮和龐統又是親密友人的狀態,這或許讓玄德公更自在些。

  “是啊,益州穩定,便可任憑北面群魔亂舞。”諸葛亮不再看那副輿圖,轉而回座。

  在座前的案幾和墻邊的文件架上,大量文書按照輕重緩急的標準分成好幾摞,貼著長長短短的標簽。有一份不知何時被碰落在地,諸葛亮連忙將之撿起,隨手翻開一看,是臨邛縣請求加派人手,增開火井以供煮鹽的。諸葛亮當即批復,又取來空白文書擬令,讓司鹽中郎將王連核查鹽業產出是否足額。

  接著諸葛亮眼動手動,端坐而不抬頭,猛批文件。

  董和等了等,估計諸葛亮心里還是有事,所以才會一時忘記了還有自己在場。

  他確有些公務要和諸葛亮商議的,當下也不打擾,擇了個席位坐下,等待諸葛亮忙過這一段。

  益州穩定這四個字,說起來簡單,想要做到,真不容易。

  外人看來,相對于中原的數十年板蕩局面,益州似乎要平靜許多。然而益州從來就不平靜。

  自順帝、桓帝在位時,益州便受困于蠻夷叛亂。只不過不似涼州羌胡叛亂那樣動輒逼近三輔,而使天下咸聞罷了。

  到光和年間,巴郡板楯蠻大舉起兵,波及蜀郡、廣漢、犍為和漢中在內的半個益州。朝廷遣重臣、領重兵討伐,前后三年不能平定,最后只能懷柔了事。

  黃巾之亂爆發以后,益州黃巾首領馬相聚眾十余萬,攻掠城邑,殺死益州刺史,板楯蠻隨即再度起事,巴郡又有妖賊張氏作亂。朝廷動用西園精兵,方才勉強鎮壓下去。

  待到劉焉入蜀,先是犍為太守任岐、益州從事賈龍起兵,又有沈彌、婁發、甘寧等人的叛亂,再接著征東中郎將趙韙造反。

  四十年來,規模數萬人的戰爭就有十余次之多,波及了益州北部每一個郡國。而牽扯在其中的,有驕狂的地方豪族,有唯恐天下不亂的蠻夷首領,有背井離鄉所以行事殊少顧忌的東州人。他們各有各的利益,各有各的桀驁難馴。

  而益州南部更不消說了。自秦漢開邊,滇、夜郎、且蘭、邛、笮等王侯之國一時俱滅,然而蠻夷反叛數百年不休,南中諸郡雖設太守、令長,其實朝廷政令出不了縣寺半步,郡城以外,便是各路蠻夷彼此攻戰,形如沸騰。

  偶爾有得力的官吏在此擴張了影響力,使郡縣體制稍稍落實,可這樣的官吏要么轉任別處,要么遭人嫉恨而死在當地。后來的官吏隨即以苛刻盤剝和賦稅,重新激發起當地人的反漢情緒,于是戰亂再起,一切恢復原樣。

  隔著千山萬壑,外人只道益州天府,只道劉焉、劉璋父子在州二十余年,無恩德以加百姓。真正身在其境,才曉得劉焉、劉璋父子也有難處。

  好在,漢中王絕非劉焉、劉璋父子那樣的庸人,諸葛亮更不是劉焉、劉璋父子手下那些尋常弱才。

  過去數年間,諸葛亮專注于政務,切切實實地做了好幾件大事。

  曰嚴行法令,重塑綱紀;曰簡拔人才,賞罰必信;曰明訂傅籍,核實訾算;曰興修水利,積谷屯糧;曰鑄幣發錢,平諸物賈;曰官營鹽鐵,以供軍民;曰廣開商途,富饒軍資。

  諸葛亮做好了這些,漢中王才有勒兵以待中原異動的信心,才有坐視馬超集眾卻不慌亂的底氣。

  董和在未與諸葛亮同署大司馬府事之前,將諸葛亮看作漢中王的親信、謀主和股肱。直到這三年來參署事務,方覺諸葛亮絕非只此而已。

  如果說玄德公是政權的靈魂和旗幟,諸葛亮便是政權不可取代的柱石和樞紐。有了這兩人,于是政權本身,便非偏安一隅的割據勢力,而能每時每刻都在完善和充實,向著復興漢室的目標不斷前進。

  為了這個目標,諸葛亮竭盡了全力。董和也陪著他,全心全意地擔負助手和輔弼的職責。可他畢竟年紀大了,體力漸弱,精力也遠不如諸葛亮旺盛。這時候看著諸葛亮忙碌,他忍不住輕聲打了個哈欠,瞌睡過去。

  也不知過了多久,忽然有人將董和搖醒。

  “幼宰!幼宰!”

  請:m.bqg999.cc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