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殿中,弘治皇帝從御座上站起來,視線卻沒離開嚴成錦。
  “朕且不說,科舉設心學為策題,是改制之舉,你讓國子監的監生,該如何公平參加科舉?”
  國子監的監生,久在監舍里讀書。
  監生分為四等,甫入國子監的新生,學習《四書》,若通過考核,則進入正義堂、崇志堂、廣業堂學習。
  學滿一年半后,優越的監生可以進入修道堂、誠心堂學習。
  再過一年半,出色的監生,可以進入最高的率性堂學習。
  率性堂以學分制考核,要在一年之內積滿八分,才能畢業,后世的大學制度,與國子監有極大關系。
  所以,國子監生忙到無暇顧及學其他,也有四旬不能畢業的人,更遑論接觸心學。
  嚴成錦微微躬身,作揖:“故而,臣才說,出的策題不難,若用一月學習心學,足以將策題答出。”
  心學的道理很簡單,他出的題也很簡單。
  科舉對于大明,是善政。
  它能讓丘濬和李東陽這些在底層掙扎的人,突破階級,參與治理天下。
  但八股也有不完善的地方,所做的學問太單一,且需要以朱程理學的觀點來答題。
  文官除了爭辯圣人的道理,其余少有涉獵。
  弘治皇帝目光若有深意:“你毫無準備,就敢來諫言?袖口里有什么,拿出來吧。”
  握~,陛下竟然輕車路熟,看來以后的疏奏,不能放在袖口里了。
  嚴成錦掏出疏奏:“是儒學的策題,若陛下不許心學,臣就出儒學的策題。”
  弘治皇帝板著臉,輕哼一聲:“你是為了諫言心學,才搬府邸?!”
  “是。”
  嚴成錦怕將心學加入科舉,遭到書生報復抵制,搬府邸會穩妥些。
  王守仁心學對治理大明,有極大的影響,諸如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
  這個淺顯的道理,卻找到了大明匪盜屢剿不止的根因。
  軍事上,一生伏首拜陽明,以及王守仁屢次打勝仗。
  這是就是心學,在治理天下上的運用。
  在教化百姓、邊陲領兵皆能用上,是一門實用的學問。
  “你倒是大膽,敢諫言朕整飭科舉。”
  弘治皇帝聲音中,隱隱壓抑著怒意。
  嚴成錦嚇得心中微驚。
  科舉改制大膽了些,幸虧,是陛下單獨召見。
  本想等策題封卷后,再遞呈給陛下。
  但沒料到,京城的書生會跑回原籍參加科舉,這與后世跑去xin疆高烤,一毛一樣。
  弘治皇帝見這個家伙低著頭,只怕是以后又不敢諫言了,臉色稍微緩和些。
  “你可知道,將心學列入科舉中,會有多大的震動?那便等于朝廷承認心學,也是正統!”
  第三層,被陛下看破。
  但嚴成錦還是要裝糊涂:“臣考慮不周。”
  弘治皇帝只是聽過心學兩字,實則沒有聽過心學。
  “你出去吧,此事休要在朝堂上提。”
  嚴成錦應了是后,微微躬身退出大殿。
  若將心學列入科舉,推行將會變成水到渠成。
  弘治皇帝令他禁言,也是為了朝堂安寧,此事乃是與朝中大臣作對,朝中大臣本就反感心學,再立為科舉的考題……
  真正支持心學的,恐怕,只有良鄉那群讀書人。
  李東陽幾人等在殿外。
  見了嚴成錦出來,紛紛圍上去:“陛下與你說了什么?”
  “你想出什么策題?”
  “陛下不許下官再提。”嚴成錦回應。
  大臣們面色嚴峻,想當官,必定要經過科舉,科舉是天下讀書人的大事,也是家族大事。
  熊繍板著臉望著他,淡然道:“嚴大人若是無題可出,可向陛下辭去此職,何必從儒學外取題。”
  科舉已經延續了近百年,題必須從四書和五經中出,而四書共計才十七萬字。
  就算一句話作為一道題目,近百年來,也出完了。
  出題變得極為令主考官頭疼的事。
  劉健三人還未離去,等待弘治皇帝召見。
  可殿門一直緊閉著,陛下似乎沒有召見他們的意思。
  嚴成錦走回都察院時沉思。
  明朝的心學大致分為八個學派,泰州學派、江右學派、浙東學派、北方王門學派……
  連徐階也是心學門生,但真正將心學用起來,只有王守仁。
  對于朝廷的用途,并不大。
  陛下若推行心學自然好,若動怒摘掉他主考官的帽子,也是好事。
  成與不成,皆是本官算計。
  大殿中,弘治皇帝坐了片刻后,望向蕭敬:“王守仁在良鄉講心學?”
  蕭敬點頭:“在,他每日要講一個時辰心學,似乎成定例了。”
  弘治皇帝想了想,倒是沒留意過宋景和謝丕等人,與心學關系。
  起身,到偏殿換了身衣裳。
  蕭敬知道接下來要干什么,忙去命人準備馬車。
  半個時辰后,弘治皇帝出現在良鄉藏書閣。
  書生們盤腿坐著,為容下更多人,并無桌椅,讀書人皆坐在地上。
  王守仁看見了弘治皇帝,陛下今日,怎會專程來聽他講心學?
  “王守仁見過朱爺。”
  “你不必多禮,繼續講吧。”弘治皇帝頷首點頭,面色平靜如常。
  王守仁再次回到臺上,繼續講學:“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弘治皇帝聽得半知半解。
  是否要將心學立為朝廷正統,不能偏聽嚴成錦一人。
  忽然,他想到了個問題,可想了許久不得答案。
  翌日,快要到了下值的時辰,命人召見了內閣和六部。
  “朝廷為何要以四書五經取士?”
  李東陽幾人被問懵了。
  劉健仔細想了想,便說道:“自唐朝起,就以儒學經書為題,雖然唐朝是考九經,可大體上還是五經,陛下為何要這么問?”
  唐朝的科舉,考得范圍更寬廣,是九經。
  “諸位卿家可知,嚴成錦從何處出題?”
  李東陽全神貫注,此子必定是告訴陛下了?
  張升幾人全心全意聽著。
  能感覺到陛下今日不對勁,聽說,還微訪去了良鄉。
  等眾人洗耳恭聽的時候,弘治皇帝反而陷入沉思般,許久不說話。
  “陛下,此子從何處出題?”
  “王守仁的心學。”
  心學剛出來幾年,而儒學已傳承了千余年,幾年就想登堂入室,作為讀書人的學問?
  嚴成錦這家伙,想出學問竟是心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