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
上一章
下一章
書頁

第四百二十六章:大明巨變(三)

請牢記域名:黃金屋 日月永在

  這一天的大朝會顯得有些壓抑,一大幫子京官上朝之前都在議論猜測,到底是出了什么天大的事情,直到朱允炆一臉帶笑的坐上金椅。

  “一個個怎么都沉著臉。”

  朱允炆敏銳的覺察到殿內的氣氛有些低迷,便笑著打趣道:“看來昨夜嚴卿敲鐘一事,嚇著諸位了,嚴卿啊,你下了朝得伙吃頓飯,壓壓心神。”

  “陛下所言極是,臣慚愧。”

  君臣二人一打趣,殿內的氣氛就活泛了不少,不過大家仍好奇心滿滿,問出了心中的疑惑。

  “唉。”

  朱允炆嘆了口氣,說道:“大家都知道朝廷在印度打了勝仗,繳獲了無可計數的戰利輜重以及糧秣,朝廷為此,還調遣海船過去裝載,但誰知,這批糧食大多都已腐爛發霉,變質無法食用,嚴卿得知此事后這才匆匆尋朕。

  唯恐這批糧食進入我大明后,被百姓誤食而傷及健康,所以朕下了令,要把所有無法食用的全數燒盡,數量大約有一兩千萬石吧。”

  真實的情況自然不能說,老百姓不是楊士奇、嚴震直,他們不會想到這批糧食進入后的危害,只會看到朝廷燒掉數以億計,那朝廷在百姓,尤其在西南西北兩個地區百姓眼中,成什么樣子了?

  不得已,朱允炆這個皇帝只好出面撒這個謊,當然,后面背黑鍋的事會有嚴震直來頂。

  即使把數億石的數量謊報到一兩千萬,朝堂之上也是一片嘩然,所有人都心疼的呼吸困難。

  太奢侈了、太奢侈了。

  “不提這些傷心事了,一提起,朕這心里也難過。”

  趕緊把這事岔開,朱允炆輕咳一聲,說起了正事。

  “這印度已定,將來每年往來輸送我大明國內的糧食怕是要如山似海,朕恐糧多傷農,反害了百姓,所以打算暫時性退耕,征收一部分土地,不過征收土地,事關百姓民生大計,自古民無地難活,土地情結嚴重。

  楊閣老給朕提了個建議,先于四川進行試點,四川民少,征地之事不會傷害到過多的百姓,便是后面出了問題,以朝廷之力,自然也能賑撫過來,所以今日朝會,朕和內閣這邊有些事要交代下去,望諸部知悉后,盡快拿出相應的施政章程。”

  幾十號人紛紛拿出了隨身攜帶的小本本,這都已經成了每次大朝會的必備流程。

  所謂大事開小會,許多國家大事朱允炆和內閣拿定主意后,大朝會的作用就是一幫子人邊聽邊記,然后退朝落實。

  插科打諢、聞風奏劾、口水大戰這種事,已經很久沒有發生了,工作效率增加了不少。

  “第一件事,工部派專員赴四川自貢鹽井,研究一下如何進行擴產,朕和內閣的要求,是要使自貢的鹽產量,達到現在產量的十倍以上,保證肅川云貴四省可以實現,食鹽自給自足,擴建需要多少的鹽井工人或者需要解決哪些外在客觀的困難,工部出個書面的調查,交給內閣。

  第二件事,四川暫時性退耕,計劃退耕田畝數為五到八百萬畝,這些田地由國家出面征收,不過要記住一點,告知四川布政使司衙門時要著重提及這是暫時性退耕。

  退耕給百姓兩種補償方案,一是一次性補償,按照市價的標準增加兩成進行購買,二是每年每畝地給予二兩銀子。

  第三件事,皇商、戶部合資興辦釀酒坊。

  第四件事,戶部牽頭河南、河北兩地,興辦養殖場。

  第五件事,教育部要提速增開學堂,計劃為五年一千所,學堂管飯由一日一餐改為一日三餐。

  第六件事,全國各鹽油醬醋、手工業坊等生產單位一律免稅,所有營利不再征課稅,各省市場專課稅亦暫時停征。

  第六件事,戶部走銀行貸一個億投入現行商市,高價采買蔬菜、瓜果等經濟農作物。

  第七件事,總參向民間冶鐵坊、冶工廠購買一批諸如盔甲、刀斧弓矛之類的常規軍備。

  第八件事,戶部今明兩年實行赤字經濟政策,朝廷的開支用度,必須超過預計歲入的三成以上。

  第九件事,朵甘地區、四川、云南、貴州、廣西五地,自今日始至建文十六年止,所有糧賦全免。

  暫時就先這些,后續隨著時間進程發現新問題時,咱們再進行補充更正。”

  朱允炆交代下來的九件事,讓朝堂之上,一片嘩然。

  這任何一件事拿出來來看,都是一筆不菲的花銷了。

  朝廷在印度,除了糧食以外,到底還繳獲了多少戰利?

  他們當然不知道,北德里蘇丹國這么多年來,橫征暴斂積存了多少黃金。

  就眼下戶部專員抵達印度后清點的數量,就已經是大明國庫內所有黃金儲備的數十倍之巨了。

  這馬大軍的隊伍還沒南征實現一統呢。

  四川因為是試點省,也是這次朝廷給優惠政策、力度最大的省。

  朱允炆和內閣是下定了決心,這次盡全力,實現將四川一半的自耕農轉型,而如何實現,就在于朱允炆交代的第六、第七件事上。

  四川的自耕農在退耕后,可以從國家獲得一筆高昂的補貼銀,相當于都成了拆遷戶。

  而拿到錢之后,這些百姓可以從事其他領域的生產行為,可以搞手工作坊、搞果蔬種植,若是那種踏踏實實過日子的,也可以把錢存起來,自己去擴產后的鹽井當工人。

  要是再有些本事,養殖大熊貓也算是一賺錢的營生。

  這小東西楚王好細腰,連朱允炆這個皇帝都在宮苑里養著,南京達官顯貴、王公將相家里養的不在少數,一只從四川買來的,怎么都得幾千兩銀子。

  至于朱允炆交代的第三、第四、第五件事,就是開始為糧食的消耗找辦法了。

  釀酒、養殖是耗糧大戶,而興辦學堂,提供一日三餐,就是大量制造脫產群體,并使這一群體得到優質的教育,將來可以成為新大明社會中的中流砥柱。

  這些事林林總總下來,嚴震直為朱允炆算了一筆賬,朝廷要儲備一千五百萬石左右的糧食用來應急,這讓夏元吉的臉色稍稍好看了不少。

  能少燒一些了。

  對印度糧的處置,朱允炆的態讀很明確。

  那就是留給應對大明國內轉型時需求的消耗,能消耗多少,就保留多少,多出來的才會全部燒毀。

  直到大明國內可以完全消耗后,才會停止這一在夏元吉眼中極奢敗家的行為。

  這些議項在交代下去后,很快中樞各部就紛紛拿出了具體的施政計劃,報至內閣獲批,然后,便是一支百人隊伍,浩浩蕩蕩的離京趕赴四川。

  一場關切到大明這個老大帝國徹底轉型的國家變革,就此拉開序幕。

請記住本站域名: 黃金屋
上一章
書頁
下一章